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2-05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沈慧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在人們以往對於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嘯災難頻發。據統計,新世紀的前15年間,全球已發生災難性海嘯事件10餘次,遠遠高於上世紀6年一次的平均水平,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更是集中在太平洋。在此背景下,快速準確的海嘯數值模擬及預報技術成為海嘯預警的關鍵。

海嘯預警中心有關專家介紹,我國的海嘯預警業務起步較晚,自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後,主要轉發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發布的國際海嘯預警消息。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後,有關部門開始分析和研究我國沿海的海嘯風險,逐步提高海嘯預警報能力。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之後,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海嘯監測預警業務發展駛入快車道。

2013年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引入全球地震監測分析系統,首次具備了不依賴國外機構開展地震定位的能力;同年,該中心第一代海嘯預警業務平臺投入業務運行,實現了地震監測信息獲取、海嘯預警分析和製作發布自動化和一體化;2014年,國家海洋局牽頭建設完成25個寬頻地震臺用於地震海嘯預警;通過搭建全球及區域海嘯地震自動監測分析系統,接收全球、區域和中國近海地震臺網數據,實現全球中強海底地震震源參數的自動測定,使得我國在海嘯預警業務領域具備了獨立的海底地震監測能力。

目前,我國建立了新一代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嘯數值預報系統,該模型對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海嘯數值預報可分別在5分鐘、1分鐘和30秒內完成,基本滿足了快速海嘯預警的需求。

南海海嘯中心的建設迄今已有2年多的時間。2013年9月,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5次大會正式同意依託中國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5年,該決議又被UNESCO/IOC第28次大會批准,這標誌著我國在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系統建設中取得重要進展,也將填補該區域在海嘯監測預警方面的空白。這一決定得到了當時南海周邊國家的支持,將為南中國海區域防範海嘯風險,維護各國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資料表明,我國周邊海域及南海區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面臨著區域海嘯和越洋海嘯的雙重威脅。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溝、南海東部的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我國及南海區域威脅極大。歷史上,我國臺灣島、廣東等地發生過多次破壞性海嘯災害。

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沿海省市既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是受到海嘯災害威脅的區域。加強針對海嘯的科學研究,提高海嘯預警報的效率和精度,制定防災減災預案,保障南海周邊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既是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組建的目的,也是中國作為區域大國的責任。

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主任原野表示,海嘯浮標實時監測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海嘯監測手段。我國已在南海馬尼拉海溝西側部署了海嘯監測浮標,實現了對南海潛在地震海嘯源區的實時監測和預警。

據原野介紹,未來我國計劃在南海、琉球海溝東部、臺灣東部等地震海嘯潛在風險的關鍵海域布放海嘯監測浮標,與全球海嘯浮標觀測網聯網運行,以有效監控地震海嘯波動,為南中國海區域周邊各國、我國東部及華南沿海提供預警報服務。

原野透露,我國將圍繞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海嘯預警業務中心這一目標,通過自主開發建設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地震海嘯監測網、海嘯預警系統和海嘯減災系統,為我國沿海地區和南海周邊國家提供快速、準確的海嘯預警信息。

同時,還將進一步開展地震海嘯災害的形成機理、發生規律、時空特徵、損失程度等研究和分析,制定海嘯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及相關標準規範,完善各類操作規程和應急預案。加強與南海周邊各國的溝通與合作,通過舉辦國際研討會和培訓班等方式,建立共識,培養人才,共同為南中國海區域的海嘯防災減災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2013年9月,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5次大會正式同意依託中國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5年,該決議又被UNESCO/IOC第28次大會批准,這標誌著我國在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系統建設中取得重要進展,也將填補該區域在海嘯監測預警方面的空白。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揭牌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高博)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8日在北京揭牌。該中心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建,將為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美專家:中國建南海海嘯預警中心無可非議
    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導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3月16日刊發題為《中國「新設」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背後的用意何在?》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國《華盛頓外交官》雜誌副主編普拉尚特·帕拉梅斯瓦蘭在文章中稱,據媒體16日報導,中國國家海洋局說中國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已經初步運行。
  • 頭條 美專家:中國建南海海嘯預警中心無可非議
    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國《華盛頓外交官》雜誌副主編普拉尚特·帕拉梅斯瓦蘭在文章中稱,據媒體16日報導,中國國家海洋局說中國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已經初步運行。文章稱,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對記者說,儘管海嘯預警中心目前正在進一步建設中,但該中心已經初步運行。
  • 中國開展海嘯演習並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阮煜琳)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作為南中國海區域的國際海嘯預警發布中心,本次海嘯演習活動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了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演習假定中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中國正在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已經聯合國批准
    資料圖:永興島俯瞰圖資料圖: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接受採訪原標題:國家海洋局局長:正在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新京報快訊(記者賈世煜 蘇曼麗 塗重航)今日,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經過「部長通道」時表示,經過聯合國批准,我國正在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中國正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中國正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字幕】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經過「部長通道」時表示,中國正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向國際社會包括南海周邊國家來發布海嘯的預警。
  • 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本報訊(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肖乃花)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由我國國家海洋局承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近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南中國海區域: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  「這個中心的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衝帶,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以及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開始服務周邊9國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
  • 守好祖國疆域一草一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作為『老玉麥人』,我們希望新鄰居一來就能懂得一個道理: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央宗說。 「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 南海之濱,萬泉河畔。瓊海市潭門鎮碼頭,大小漁船鱗次櫛比,船桅的五星紅旗迎風舒展。 記者在這裡見到了61歲的漁民王書茂,他還有一個引以為豪的身份:潭門海上民兵連副連長。
  • 關於正確認識與防範地震海嘯的措施與建議
    」的提案,我局黨組非常重視,牟光迅局長立即召開會議,就提案內容進行研究部署,現就落實情況答覆如下:    一、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災難後,我局根據中國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時組織專家結合海南實際研討預防和減輕地震海嘯的措施,並完成《南海大震監測系統及海嘯預警實驗研究項目建議書》。
  • 質量強國之路從質量安全起步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質檢系統半年工作總結會議上表示,「上半年質量安全事件之多、頻次之高,超過了以往,給保安全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 嚴峻的質量安全形勢成為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據有關機構統計,消費者有關質量問題的投訴舉報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受理質量投訴達到15.8萬件,佔全部投訴的51.6%;全國質檢系統12365投訴舉報系統共受理產品質量申訴3.85萬件。
  • 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投入使用 預警時效有望大幅提高
    中國網訊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獲悉,我國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日前正式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海嘯預警時效將大幅提高,有望由目前地震發生後20分鐘~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分鐘~15分鐘。在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中,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通過將全球570個和我國25個海嘯預警專業地震臺網實時融合,首次實現了以全球地震自動觸發報警為基礎的海嘯預警標準業務全流程運行,使得海嘯預警所需的分析判斷時間大大縮短。同時,海嘯預警中心還啟用了新一代海嘯監測預警綜合分析信息平臺。該平臺顯著提高了模型的計算效率,並能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範圍內潛在海嘯源區發生的地震海嘯進行預警報。
  • 雲南省水利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雲南省水利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發布時間:2020-11-10 03:40:05   來源:雲南日報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各級水利部門堅決貫徹落實「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
  • 自然資源部:2019年我國海洋觀測預警業務平穩運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給我國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他表示,從今天(11月5日)開始,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成為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框架下的永久性的海嘯預警業務中心,成為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同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開展海洋領域務實合作、參與全球和區域海洋治理的一項重要成果,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一項示範性工程,是努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行動,也是我國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做出的又一重要貢獻。
  • 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今起正式運行
    自然資源部在為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SCSTAC為南中國海周邊成員國提供24小時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是中國對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又一重大貢獻。   《法制日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早在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鼓勵南中國海區域各成員國在政府間協調組框架下積極推動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籌劃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