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獲悉,我國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日前正式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海嘯預警時效將大幅提高,有望由目前地震發生後20分鐘~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分鐘~15分鐘。
我國自上世紀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來,海嘯預警業務所需的地震參數主要依賴於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等國際海嘯預警機構,從而增加了從發生地震到作出海嘯預警的時間。在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中,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通過將全球570個和我國25個海嘯預警專業地震臺網實時融合,首次實現了以全球地震自動觸發報警為基礎的海嘯預警標準業務全流程運行,使得海嘯預警所需的分析判斷時間大大縮短。
同時,海嘯預警中心還啟用了新一代海嘯監測預警綜合分析信息平臺。該平臺顯著提高了模型的計算效率,並能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範圍內潛在海嘯源區發生的地震海嘯進行預警報。
據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專家介紹,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集成了全球及區域海底地震監測、全球水位監測、太平洋海嘯並行預報模型、西北太平洋海嘯情景資料庫和海嘯產品製作發布等12個子系統,可實時與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等國內外業務及數據中心緊密連接。
據悉,隨著全球地震、水位觀測共享網絡和網際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當前海嘯預警時效正在發生飛躍性突破。以美國為例,由於觀測資料匱乏和數據傳輸手段制約,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往往地震發生1小時甚至數小時後,才能對地震海嘯進行準確判斷和信息發布。如今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已經可以在地震發生8分鐘~10分鐘內發布海嘯信息。
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專家表示,儘管我國海嘯預警業務起步較晚,但2011年日本「3·11」地震海嘯發生後,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牽頭組織海嘯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我國海嘯監測預警業務發展從此駛入「快車道」。此次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標誌著我國海嘯預警業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下一步,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將繼續加強業務建設和人員交流培訓,以進一步縮短我國海嘯監測預警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