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21時27分,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附近發生海嘯。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託波26日介紹,截至當日13時,海嘯已致死430人、傷1495人,另有159人失蹤、21991人失去家園。
巽他海峽是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託火山。它是一座活火山,海拔800多米,有一部分位於海水中,因此它的爆發不但可能導致海底塌坡,也會推動海水迅速移動,引發海嘯。
幾個月來,這座火山一直在轟鳴,不斷發生小型噴發,每次噴射只持續幾分鐘。由於看上去並不特殊,當地災害防治部門公布的災害預警級別僅為2級(最高為5級)。直到火山噴發後,附近海面已經掀起巨浪,印尼氣象局還專門發出通告,巨浪並非海嘯,而是潮汐湧浪,呼籲公眾不要恐慌。20多分鐘後,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海嘯襲來,淹沒了沿途的一切。
25日,印尼海洋統籌部長盧胡特表示,印尼將制定法規,以更加統一高效地應對海嘯等自然災害。該法規出臺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強海嘯預警能力,一批新的預警設備將於明年在各地安裝投入使用。
海嘯預警的原理是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為防範災害性海嘯的突然襲擊,目前在太平洋地區用於監測海嘯的地震臺站約有50餘個,分屬12個國家和地區,有的把地震儀安置在太平洋海底,以監測遠距離的海底地震。不過,上述海嘯預警對於遠洋海嘯比較有效,而近海海嘯由於發生源距海岸很近,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時間差很短,如何早期預警仍是一個難題。
(《工人日報》2018.12.28 梁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