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啟用全新海嘯預警系統

2021-01-09 海峽網

N新華 中國日報特稿

兩年前,一場由芮氏9.0級大地震觸發的大海嘯襲擊日本東部,致使近1.9萬人喪生或失蹤。今年3月11日14時46分(北京時間13時46分),即災難發生兩周年之際,日本舉國默哀,銘記死難者。日本天皇夫婦和首相安倍晉三出席了位於東京中部國立劇場舉行的紀念儀式。

全新預警系統

確立了在3分鐘內發出海嘯預警的目標

為了汲取兩年前「3·11」大地震及海嘯的教訓,日本氣象廳已正式啟動全新的海嘯預警系統。「3·11」地震發生後,日本最初發布的海嘯高度預測為10英尺(約合3米),遠遠低於實際的131英尺(約合39.9米)。此後,日本氣象廳對海嘯預警系統發布的訊息內容進行了大幅度修改。在發生規模不能馬上判斷的巨大地震時,隨後發布的預警將使用海嘯「巨大」或「很高」這兩個措詞。

新的預警系統著重改善更新科學儀器和計算方法。在難度最大又最為重要的預警時效上,新的預警系統確立了3分鐘內向高危地區居民發出海嘯預警的目標。地震發生後最遲20分鐘、最快不到5分鐘海嘯就會衝擊海岸,3分鐘內得到預警將大大增加居民的逃生希望。

輻射強度降低

福島核電站周邊的核輻射強度降低近半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10日說,日本東北部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半徑80公裡範圍內的核輻射強度已經降低近一半。不過,徹底解決此次事故相關問題依舊舉步艱難。

世界衛生組織2月28日發表報告指出,福島縣受輻射影響地區特定人群患癌症的風險提高,其中嬰兒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了約7%,女嬰患乳腺癌風險增加約6%,患甲狀腺癌風險增加70%。對福島第一核電站實施報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東京電力公司和日本政府制定的日程表,完全實現反應堆的報廢需要30年至40年。

廢墟很難清理

清理工作缺乏監管,工作人員缺乏裝備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遭受強震和大規模海嘯襲擊,導致大量房屋損毀,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兩年過去,如何清理震後廢墟依舊是日本政府和民眾面臨的難題。

一些參與廢墟清理的工作人員稱,當前廢墟處理僅限於清理,如何處置尚不明確。清理工作缺乏適當監管,工作人員缺乏訓練和合適裝備。另外,政府把清理合同分包給大型建築企業,而這些企業將合同轉包給次級承包商,導致有組織犯罪團體有機可乘。

此外,截至目前,日本約有31.5萬災民無家可歸,依舊住在臨時住所。有居民對重建緩慢感到沮喪:「估計得花10年或更長才能完工。」

民眾要求棄核

上千民眾在東京集會,要政府放棄核能

數以千計民眾10日在位於東京中部的日比谷公園集會,要求安倍政府放棄核能。除日比谷公園,不少民眾在東京其他區域和全國各地舉行多場集會,向政府施壓。日本媒體報導,3月11日,日本全國將舉行大約150場反核能集會。

日本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大部分日本核電站處於停運狀態。一些民眾要求政府徹底拋棄核能。不過,新首相安倍上臺後釋放繼續發展核能的信號,引發一些民眾強烈不滿。

近期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約70%的日本民眾希望政府能夠最終放棄核能。

相關焦點

  • 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投入使用 預警時效有望大幅提高
    中國網訊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獲悉,我國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日前正式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海嘯預警時效將大幅提高,有望由目前地震發生後20分鐘~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分鐘~15分鐘。我國自上世紀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來,海嘯預警業務所需的地震參數主要依賴於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等國際海嘯預警機構,從而增加了從發生地震到作出海嘯預警的時間。
  • 海嘯如何預警?--專家詳解現有海嘯預警系統
    3月11日當地時間14時46分(北京時間13時46分),日本發生地震並在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引發巨大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高達數米的海浪將車輛等捲入海中,並衝毀沿岸建築。新華社發  新華網福州3月14日專電(記者 塗洪長)日本本州東部海域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海嘯波延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引起全世界對於海嘯災害的關注。海嘯能預報麼?海嘯預警是怎麼發出的?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地震災害的監測預警  日本堪稱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  為了能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確定地震的震中、推算出震級,並儘快發布地震災害警報,日本建有完善的地震災害監測系統,日本氣象廳在全國設有約600個地震觀測點,24小時監測地震;還在日本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約1000個地震儀,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地震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溝、南海東部的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我國及南海區域威脅極大。歷史上在我國臺灣島、廣東等地發生過多次破壞性海嘯災害。因此,建立面向南海的海嘯監測預警體系對於中國及南海周邊各國具有重要意義。
  • 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原標題: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有望使我國海嘯預警時效由目前的地震發生後20—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15分鐘。
  • 海嘯監測預警系統以實現自動化
    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海嘯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海嘯預警可在地震後15分鐘內發出2012年12月3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平臺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標誌著國家海洋局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美國研究人員:藉助GPS數據 可迅速準確地發布海嘯預警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藉助全球定位系統(GPS)數據,可以更為迅速和準確地發布海嘯預警。  現階段海嘯預警主要依賴地震監測網絡,在一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耗費超過20分鐘,才能估算出在地震強度和地震波的影響下湧向沿海地區的海浪高度。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據統計,新世紀的前15年間,全球已發生災難性海嘯事件10餘次,遠遠高於上世紀6年一次的平均水平,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更是集中在太平洋。在此背景下,快速準確的海嘯數值模擬及預報技術成為海嘯預警的關鍵。 海嘯預警中心有關專家介紹,我國的海嘯預警業務起步較晚,自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後,主要轉發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發布的國際海嘯預警消息。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該書是我國乃至國際上第一部聚焦海嘯實時預警技術和海嘯預警中心能力建設的專著,是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數十年海嘯預警研究和業務化應用工作的系統性總結。就像中國科學院巢紀平院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本書中提及的海嘯業務系統、模型和軟體均為我國自主研發,均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裝備」。
  • 加拿大計劃升級改造大西洋海嘯預警系統
    加拿大公共安全部長斯託克韋爾·戴23日宣布,加拿大將對其大西洋沿岸的海嘯預警系統進行設備更新和升級,以更好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海嘯災難。戴當天發表聲明說,加拿大將投資25萬加元(1加元約合0.85美元),升級改造該國大西洋沿岸的海平面監測儀,使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便在地震發生時準確監測海潮變化,在海嘯發生時及時發布預警。
  • 海嘯預警系統仍有不足 若再來襲恐僅一成人存活
    海嘯預警系統仍有不足 若再來襲恐僅一成人存活 2014-12-26 09:26:33  今天(26日)是2004年印度洋海嘯10周年,在當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西岸發生芮氏9.3級地震,觸發海嘯衝擊印度洋多國,造成逾20萬人死亡。當時印度洋並未設立海嘯監測或預警系統,各國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猝不及防。
  • 地震最快可提前25秒預警!日本研發新技術
    (日本氣象廳)日本氣象廳及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21日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海底地震儀的觀測數據,一旦太平洋海域發生地震,最快可提早25秒發布緊急地震預警。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北海道至關東地區的太平洋海域設置了「日本海溝海底地震海嘯觀測網(S—net)」,在紀伊半島、室戶岬海域設置了「地震海嘯觀測監視系統(DONET)」。研究所將利用它們收集數據。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將為9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預警...
    實習記者 | 李萱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宣布,由中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SCSTAC)於2019年11月5日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開始運行。該預警中心此前已於2018年1月26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出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發布會並講話。
  • 日本啟動GPS海嘯儀實驗 有望提早發布海嘯預警
    12月16日,日本高知工業高等專門學校和東京大學等的研究小組在高知縣室戶岬海域啟動了使用「GPS海嘯儀」的實驗,有望提早發布海嘯預警。照片由高知工業高專提供。【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2月16日報導,日本高知工業高等專門學校和東京大學等的研究小組16日在高知縣室戶岬海域啟動了使用「GPS海嘯儀」的實驗。該設備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以釐米為單位捕捉波浪變化。小組當天在大阪市內發表實驗概要,稱該實驗旨在構築早期觀測機制以迅速發布警報和疏散信息。
  • 美專家:中國建南海海嘯預警中心無可非議
    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導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3月16日刊發題為《中國「新設」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背後的用意何在?》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國《華盛頓外交官》雜誌副主編普拉尚特·帕拉梅斯瓦蘭在文章中稱,據媒體16日報導,中國國家海洋局說中國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已經初步運行。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開始服務周邊9國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王立彬)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5 日正式運行,開始為南中國海周邊9國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印尼海嘯死傷慘重 缺乏預警系統再敲警鐘
    印尼海嘯死傷慘重 缺乏預警系統再敲警鐘 :人民日報海外版    此次爪哇地震比2004年引發印度洋海嘯的那場地震要小得多,因此此次海嘯並未像上次一樣擴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