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預警系統仍有不足 若再來襲恐僅一成人存活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海嘯預警系統仍有不足 若再來襲恐僅一成人存活

2014-12-26 09:26: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王忠會

    當地時間2014年12月25日,印尼班達亞齊,穆斯林婦女參加祈禱活動,悼念海嘯遇難者,紀念印度洋海嘯十周年。據悉,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亞齊地區發生芮氏7.9級地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引發高達30公尺的海嘯,造成沿岸國家近30萬人死亡,50多萬人無家可歸。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0年過後,各國雖已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設立預警系統,但仍有「重大缺口」,據預測按照目前防災措施,如再發生大海嘯,僅10%有望存活。

  今天(26日)是2004年印度洋海嘯10周年,在當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西岸發生芮氏9.3級地震,觸發海嘯衝擊印度洋多國,造成逾20萬人死亡。當時印度洋並未設立海嘯監測或預警系統,各國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猝不及防。

  10年過去,各國雖已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設立預警系統,但聯合國警告系統仍有「重大缺口」,難以給予鄰近震源或海岸地區居民足夠時間避難,安全網亦未有覆蓋部分偏僻地區。

  海嘯後,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及印度共同成立印度洋海嘯警報系統(IOTWS),為28個印度洋國家提供海嘯警報。印度尼西亞與德國合作成立的德國印度尼西亞海嘯警報系統(GITEWS),更被視為當前全球最先進預警系統之一。科學界對海嘯的關注亦有所提升,據估計全球目前至少有1000名海嘯科學家,是2004年的10倍。

  若再受襲 僅一成人存活

  然而,海嘯預警系統仍難算得上完美。新加坡地球觀測研究所總監西爾在近20年來,一直研究區內地震和海嘯,他稱設置傳感器只是防災最簡單一步,如何改善基建減少傷害、教導人們安全避難才是關鍵。他的研究團隊預測,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在2040年前會遭遇大型海嘯來襲,按照目前防災措施,40萬可能受影響的居民中僅10%有望存活。

  美國地質調查局太平洋科學中心海洋學研究員賈菲指出,預警系統的用意是讓民眾有更多時間避難,對於距離震源較遠、有數十分鐘至數小時準備的國家十分有效,但對震源附近地區幾乎是毫無意義,因為居民根本走避不及。賈菲提到,即使防災制度先進如日本,在「311」大地震時依然造成龐大死傷,主要原因是當局趕不及通知和安排沿海居民避難。

  研探測儀器 不如建避難所

  西爾認為,各國政府應把投放在探測儀器的資金,改為在高危地區興建臨時避難所,或是教育居民如何應對天災和有序撤離。科學期刊《自然》就此提出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在海嘯中受重創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其對開海域在2012年曾發生8.6級地震,當時民眾沒按指示有秩序地前往避難設施,反而驚慌爭相開車逃走,造成交通大擁堵。幸好當時地震只引起小規模海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國際社會在南亞海嘯中學到的另一個重要教訓,是法律繁文縟節很易成為國際賑災和重建的障礙。自印度洋海嘯以來,亞太區至少12個國家就此作出改善,例如印度尼西亞修改有關國際社會協助應對國家緊急狀況的守則;去年受超強颱風「海燕」吹襲的菲律賓亦放寬入境條例,讓運送國際援助物資的工作更順暢。

相關焦點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為了防範,通常一有海底地震就報海嘯,確定不是後再撤消警報。「小心防範是第一位的。」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專家說。  據不完全統計,公元前47年—公元2011年的兩千多年中,我國沿海共發生30餘次地震海嘯,其中有8—9次為破壞性海嘯。
  • 印尼海嘯死傷慘重 缺乏預警系統再敲警鐘
    印尼海嘯死傷慘重 缺乏預警系統再敲警鐘 人們驚呼著「海嘯!海嘯!」跑向地勢較高的地方。但還是有很多人困在了房子裡或者沒有足夠時間逃生。當地的公路已無法通行,電力供應中斷。    在中爪哇的芝拉扎,成千上萬的人競相從沿岸地區逃離。據中國駐印尼使館譚偉文參贊介紹,中國成達機電公司在芝拉扎承建的火力發電廠因受到海水衝擊暫時停止運作。該火力發電廠現有中國技術人員200多人,均平安無事。
  • 海嘯如何預警?--專家詳解現有海嘯預警系統
    3月11日當地時間14時46分(北京時間13時46分),日本發生地震並在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引發巨大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高達數米的海浪將車輛等捲入海中,並衝毀沿岸建築。新華社發  新華網福州3月14日專電(記者 塗洪長)日本本州東部海域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海嘯波延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引起全世界對於海嘯災害的關注。海嘯能預報麼?海嘯預警是怎麼發出的?
  • 海嘯監測預警系統以實現自動化
    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海嘯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海嘯預警可在地震後15分鐘內發出2012年12月3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平臺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標誌著國家海洋局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 日本啟用全新海嘯預警系統
    全新預警系統 確立了在3分鐘內發出海嘯預警的目標 為了汲取兩年前「3·11」大地震及海嘯的教訓,日本氣象廳已正式啟動全新的海嘯預警系統。「3·11」地震發生後,日本最初發布的海嘯高度預測為10英尺(約合3米),遠遠低於實際的131英尺(約合39.9米)。此後,日本氣象廳對海嘯預警系統發布的訊息內容進行了大幅度修改。
  • 印尼地震海嘯緣何傷亡慘重? 與預警系統失靈有關
    與預警系統失靈、受災城市地形特殊相關據新華社電 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9月28日發生7.4級地震並觸發海嘯,目前確認死亡人數已達844人,當地官員估計這一數字可能還會大幅增加。為何海嘯又一次在印尼造成災難性後果?專家認為,這主要與海嘯預警系統失靈、受災城市地形特殊相關。
  • 印尼海嘯預警裝置疑遭到人為破壞 失去工作能力
    2004年大海嘯後建立,至今仍未完全建成海嘯預警裝置疑遭人為破壞一些倖存者回憶,海嘯來襲前沒有接到預警。政府官員承認,這套海嘯預警系統1個月前失靈。印尼亞齊地區2004年遭遇7.9級地震,觸發印度洋海嘯,波及19個國家,致使20多萬人死亡、50多萬人無家可歸。印尼死亡大約17萬人。
  • 臺灣學者提出建議 基隆高雄規劃海嘯高危區
    本報訊 臺灣消息:南亞大海嘯災情慘重,臺灣學者憂心指出,臺灣歷史上也曾發生超過十米的大海嘯,但島內目前並無完善的預警系統,若真的發生海嘯,恐會造成嚴重災害。學者建議,基隆、高雄部分沿海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應規劃為「海嘯高危險區」,禁止蓋醫院、學校等建築。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這一消息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南海海嘯中心的建設迄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這一決定得到了當時南海周邊國家的支持,將為南中國海區域防範海嘯風險,維護各國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聯合國組織授權中國組建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我國周邊海域及南海區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面臨著區域海嘯和越洋海嘯的雙重威脅。
  • 美國研究人員:藉助GPS數據 可迅速準確地發布海嘯預警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藉助全球定位系統(GPS)數據,可以更為迅速和準確地發布海嘯預警。  現階段海嘯預警主要依賴地震監測網絡,在一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耗費超過20分鐘,才能估算出在地震強度和地震波的影響下湧向沿海地區的海浪高度。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 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上海交通大學安超博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綜述性文章「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從海嘯生成、傳播、反演和預警等方面對地震海嘯研究和預警進行了綜述和展望
  • 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投入使用 預警時效有望大幅提高
    中國網訊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獲悉,我國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日前正式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海嘯預警時效將大幅提高,有望由目前地震發生後20分鐘~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分鐘~15分鐘。我國自上世紀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來,海嘯預警業務所需的地震參數主要依賴於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等國際海嘯預警機構,從而增加了從發生地震到作出海嘯預警的時間。
  • 加拿大計劃升級改造大西洋海嘯預警系統
    加拿大公共安全部長斯託克韋爾·戴23日宣布,加拿大將對其大西洋沿岸的海嘯預警系統進行設備更新和升級,以更好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海嘯災難。戴當天發表聲明說,加拿大將投資25萬加元(1加元約合0.85美元),升級改造該國大西洋沿岸的海平面監測儀,使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便在地震發生時準確監測海潮變化,在海嘯發生時及時發布預警。
  • 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原標題: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有望使我國海嘯預警時效由目前的地震發生後20—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15分鐘。
  • 學者建議基隆高雄規劃海嘯高危區 禁蓋醫院學校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二十七日電 臺北消息:南亞大海嘯災情慘重,臺灣學者憂心指出,臺灣歷史上也曾發生超過十公尺的大海嘯,但島內目前並無完善的預警系統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原創 於福江 等 著 國家海洋預報臺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於福江研究員牽頭撰寫的《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一書最近由科學出版社刊出。該書是我國乃至國際上第一部聚焦海嘯實時預警技術和海嘯預警中心能力建設的專著,是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數十年海嘯預警研究和業務化應用工作的系統性總結。就像中國科學院巢紀平院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本書中提及的海嘯業務系統、模型和軟體均為我國自主研發,均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裝備」。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今年第3次大地震來襲,超級海嘯席捲而來
    進入2020年以來,世界就有災難接二連三的來襲,比如澳大利亞持續數月的山火,肆虐亞非兩洲的蝗蟲,南極的血雪以及頻繁發生的地震,這一切都說明了地球環境正處於急速變化中。據俄羅斯媒體最新消息,日前,俄羅斯地震局測定俄遠東地區千島群島附近發生了7.5級大地震,而這已經是全球在今年迎來的第三次震級超過7級的大地震了。
  • 近海海嘯預警仍是難題
    2018年12月22日21時27分,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附近發生海嘯。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託波26日介紹,截至當日13時,海嘯已致死430人、傷1495人,另有159人失蹤、21991人失去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