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 李萱
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宣布,由中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SCSTAC)於2019年11月5日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
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開始運行。該預警中心此前已於2018年1月26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太平洋海嘯預警業務中心將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
南海及其周邊海域是環太平洋地區中地震和海嘯活動較為活躍的區域之一。據歷史海嘯數據統計,南中國海區域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四十多次海嘯。1897年蘇祿海北部發生8.7級地震引發強烈海嘯,據報導造成100餘人死亡;1976年蘇拉威西海發生8.0級地震海嘯,造成菲律賓近8000人死亡或失蹤,局部海嘯波幅超過4-5米。這也是全球有詳細資料記載以來人員傷亡十分嚴重的海嘯災害之一。
而此次正式運行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的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衝帶,為南中國海周邊成員國提供24小時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該預警中心將通過傳真、網絡、電子郵件和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電傳系統對發生在南中國海區域範圍內的6.0級以上海底地震事件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及時發布海嘯預警信息。
據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該預警中心可在地震後4-5分鐘可以得到地震信息,預警人員分析數據後,10分鐘左右發布海嘯預警消息。周邊國家和地區收到海嘯預警信息的時間將縮短至8-12分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