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據悉,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
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此外,由我國承建並運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作為南中國海區域的國際海嘯預警發布中心,本次海嘯演習活動中,該中心於5日上午8時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了海嘯預警測試信息,檢驗其與南中國海區域內各國國家級海嘯預警中心的通信狀況。該通信測試也是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組織的代號為「PacWave20」的環太平洋演習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由自然資源部為主建設運行,中國地震局和中國氣象局給予大力支持,並於2018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委會批准開展業務化運行工作,是我國服務周邊沿海國家、減輕海嘯災害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
海嘯事件較少發生,但是一旦發生,就需要快速響應。定期海嘯演習能夠保證在發生海嘯事件時做好充分的準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定期在太平洋區域組織開展跨國海嘯演習。
此前,太平洋地區共舉行了8次國際海嘯演習,分別是2006年、2008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太平洋海嘯演習成功地測試了太平洋地區各成員國的預警系統的運行情況並提高了各國的海嘯應對能力。(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王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