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嘯減災日丨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組織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2021-01-09 央視新聞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據悉,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

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此外,由我國承建並運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作為南中國海區域的國際海嘯預警發布中心,本次海嘯演習活動中,該中心於5日上午8時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了海嘯預警測試信息,檢驗其與南中國海區域內各國國家級海嘯預警中心的通信狀況。該通信測試也是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組織的代號為「PacWave20」的環太平洋演習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由自然資源部為主建設運行,中國地震局和中國氣象局給予大力支持,並於2018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委會批准開展業務化運行工作,是我國服務周邊沿海國家、減輕海嘯災害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

海嘯事件較少發生,但是一旦發生,就需要快速響應。定期海嘯演習能夠保證在發生海嘯事件時做好充分的準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定期在太平洋區域組織開展跨國海嘯演習。

此前,太平洋地區共舉行了8次國際海嘯演習,分別是2006年、2008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太平洋海嘯演習成功地測試了太平洋地區各成員國的預警系統的運行情況並提高了各國的海嘯應對能力。(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王曉輝)

相關焦點

  • 國際海嘯減災日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今天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海嘯演習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組織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據悉,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 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今天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海嘯演習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意識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 中國開展海嘯演習並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阮煜琳)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作為南中國海區域的國際海嘯預警發布中心,本次海嘯演習活動向南海周邊國家發布了海嘯預警測試信息。 演習假定中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國際海嘯減災日丨一圖帶你get海嘯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作為國家級海嘯預警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24小時不間斷監測運行,實時接收處理全球地震和水位數據,並對可能觸發的海嘯第一時間進行預警。  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海嘯監測預警人機互動平臺,海嘯預警時效現在已達到了6分鐘至12分鐘,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這裡有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製作的一個海嘯科普短片,下面,戳視頻一起認識海嘯。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2019年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他表示,從今天(11月5日)開始,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成為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框架下的永久性的海嘯預警業務中心,成為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同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開展海洋領域務實合作、參與全球和區域海洋治理的一項重要成果,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一項示範性工程,是努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行動,也是我國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做出的又一重要貢獻。
  • ...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 為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中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城海嘯預警中心當天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海嘯信息預警信息更新」10月1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海嘯...
    【預警更新】2020年10月1日9時13分(北京時間),湯加群島海域(19.47 S,173.65 W)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76.5千米。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監測數據分析,此次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 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今起正式運行
    自然資源部在為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SCSTAC為南中國海周邊成員國提供24小時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是中國對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又一重大貢獻。   《法制日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早在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鼓勵南中國海區域各成員國在政府間協調組框架下積極推動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籌劃和建設。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 巢紀平摘自巢紀平院士為本書所作序言▲ 封面和封底在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科技部和財政部的領導和支持下,我國的地震海嘯觀測預警業務從2011年開始駛入快車道,以本專著提出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成套關鍵技術,先後建設了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
  • 自然資源部:助力香港天文臺夯實海嘯預警預報基礎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了解到,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防災減災能力提升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地震海嘯信息:菲律賓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據福建預警發布微信公號8月18日消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於2020年8月18日11時2分發布地震海嘯信息:2020年8月18日8時3分(北京時間),菲律賓薩馬島海域(12.01°N,123.96°E)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5.0千米(震級修訂)。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將為9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預警...
    實習記者 | 李萱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宣布,由中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SCSTAC)於2019年11月5日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開始運行。該預警中心此前已於2018年1月26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開始服務周邊9國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王立彬)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5 日正式運行,開始為南中國海周邊9國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
  • ...本次地震不會引發海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將繼續跟蹤分析...
    2020-08-02 07:54:32來源:FX168 【自然資源部:菲律賓棉蘭老島海域地震不會引發海嘯】8月2日凌晨1時18分,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海嘯信息。
  • 南中國海海嘯預警國際培訓班21日在杭州開班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侯英珊):10月21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主辦、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辦的南中國海區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能力和數據共享國際培訓班在浙江杭州開班。來自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預警機構和應急管理部門的約30餘名學員,將接受為期5天的專業培訓。本次國際培訓班邀請了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紐西蘭地質科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中國科學院、河海大學、香港天文臺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機構的多位專家擔任授課講師。
  • 廣東17日舉行40分鐘海嘯演習
    廣東17日舉行40分鐘海嘯演習  與浙閩瓊聯動,為我國首次;不涉及人員疏散、避難救險等行動  本報訊(記者田霜月 通訊員郭興民)國家海洋局計劃於本月17日在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四省舉行一場海嘯演習。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海嘯演習,也是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國際協調組舉行的太平洋海嘯預警演習的一部分。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由我國國家海洋局承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近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於福江說,根據數值模擬,若馬尼拉海溝北段發生8.5級地震海嘯,海嘯波將會嚴重影響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以及我國華南沿海等國家和地區。  2009年召開的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3次會議決定建立南中國海區域工作組,通過加強區域協作開展南中國海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建設。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2013年9月,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5次大會正式同意依託中國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5年,該決議又被UNESCO/IOC第28次大會批准,這標誌著我國在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系統建設中取得重要進展,也將填補該區域在海嘯監測預警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