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26日下午在北京向媒體科普解讀地震海嘯災害時表示,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中國沿海海拔4米以下地區GDP佔全國約四分之一,「小海嘯產生災害是可能的」,必須推進風險防治。
15年前的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9級地震引發浪高逾30米海嘯致20多萬人喪生,這一地震海嘯史上的慘痛教訓一直被人類銘記和反思。中國地震局26日下午組織「地震海嘯知識科普、推進災害風險防治」活動,陳顒院士等地震專家應邀對地震引發海嘯災害的現象進行分析解讀。
他說,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深海大地震發生在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的俯衝帶上,兩個板塊幾乎互相垂直與俯衝帶運動,其俯衝的水平速度分量為52-60毫米/年,在9級強烈地震中,蘇門答臘西緣島嶼向西南水平移動了20米,相當於該斷層已閉鎖300多年積累的能量在3分鐘釋放出來。該次強震的震中為無人居住的海洋,故地震本身造成的傷亡不大,但強震引發的印度洋海嘯波及周邊多國,遇難者總數2周內就超過25萬人。
陳顒指出,中國的近海渤海、黃海平均深度均不足百米,東海平均深度300多米,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超過1000米,因此,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是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中國臺灣東部海域陡峭的海岸地形,不利於遠震海嘯波浪的堆積,但是臺灣東部的堆積物形成不穩定的斜坡,一旦發生大規模海底山崩,有可能引發致災的海嘯。
同時,對中國東南沿海有影響的海嘯潛在發源地有:菲律賓西側地震、巽他海峽火山、中國南海的海底滑波等,必須高度警惕,推進風險防治。
陳顒說,減輕海嘯災害主要有海嘯災害的預測、早期預警和發生災害後力爭把災害減到最小三個途徑。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1949年建於夏威夷,主要提供太平洋地區的海嘯預警服務。
中國地震局表示,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15年前印尼9級強震海嘯災難如此嚴重,除災害本身破壞性大以外,對於海嘯災害的預防不足,公眾災害意識不強,也是重要原因。以此為鑑,應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有效防範災害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