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09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周依)12月26日,是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紀念日。當天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目前,我國正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境外設置了40多個臺站監測海上地震活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丁志峰,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


昨日,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在中國地震局作海嘯科普講座。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2004年印度洋海嘯近30萬人罹難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的9級地震引發大海嘯,導致十多個國家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

  

這次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嘯如何形成,為何具有如此大威力?據陳顒介紹,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深海大地震發生在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的俯衝帶上,兩個板塊幾乎互相垂直與俯衝帶運動,俯衝的水平速度分量為52至60毫米/年。在這次地震中,蘇門答臘西緣島嶼向西南水平移動了20米。

  

「這次地震的震中為無人居住的海洋,因此地震本身造成的傷亡並不多。但地震產生的海嘯襲擊了幾百、幾千千米外的人口密集的海岸帶,造成災害嚴重。」陳顒說,這次海嘯波及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緬甸、馬爾地夫等國,遇難者總數2周內就超過了25萬人。除人員傷亡外,建築物等財產損失也非常嚴重。

  

深海大地震易引發海嘯

  

據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

  

「大家可以在自己家裡做個試驗,在浴缸裡放一個大木板,木板的寬度一定比浴缸裡的水深要大,然後猛地抬高,就能製造出一場『人造海嘯』。」陳顒解釋道,引發海嘯的條件主要有三個,深水、大地震,以及由深變淺的海岸地形。

  

同時,海嘯傳播速度快,每小時可達700-900km,且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傳播數千千米,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災害可能波及數千千米之遙的地方。

  

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地震海嘯包括1896年日本明治三陸地震海嘯、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以及1993年日本的昭和海嘯等。其中,1896年日本明治三陸海嘯海水衝上岸邊的山時,最高到達了38.2米的高度。

  

■ 防範

沿海多地已建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

  

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面對這種破壞力巨大的自然災害,人類雖不能阻止其發生,但可以通過採取防範應急措施、學習相關知識和自救技能,將其傷害減少到最小。

  

印度洋海嘯發生後,有媒體報導稱,在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前,英國一位10歲女孩蒂莉·史密斯憑藉在學校所學知識迅速識別出海嘯將至的跡象,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從而挽救了100多名海灘遊客的生命。

  

遇到海嘯發生時究竟應如何自救?據專家介紹,地震海嘯到來之前第一個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而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在防範地震海嘯方面,全球各國尤其是地震頻發的國家正採取一系列措施。陳顒介紹,目前來看,相對長期的措施是在有可能受到海嘯侵襲的地方做好城市規劃,而短期舉措則主要是預警。

  

比如,美國1949年在夏威夷成立了一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海嘯發生後,能在海浪到達岸邊前,提前幾個小時對陸地地區發出預警。日本也已經擁有較完善的海嘯預警系統,並採取了在海邊設防浪牆等措施。

  

據陳顒介紹,我國是遭受地震災害較重的國家,但除了臺灣島東海岸及海南島,歷史上遭受地震海嘯災害記錄較少。原因是我國近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及臺灣海峽)海水較淺,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

  

同時,我國近海大陸坡較長,海嘯來臨時很快觸及海底消耗大量能量,加上我國近海有大量島礁作屏障的阻擋,地震海嘯不容易對我國沿海地區造成破壞。

  

雖然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隨著我國海洋戰略的實施,海域地震的研究和災害防範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視,包括海域地震監測、海嘯預警等方面。「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目前,我國正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境外設置了40多個臺站監測海上地震活動,包括我國支援印尼布置的11個地震臺站,目前仍然在運行。」

  

■ 講述

「巨大災害都發生在人們淡忘之時」

  

「那是一個凌晨,下著雨,機場到處都是難民。我們到現場一看,城市裡滿目瘡痍,屍體堆在一起。」曾參與2004年印度洋海嘯救援的張曉東,至今記得抵達印尼時的震撼,「我到現在都記得那個味道,幾層口罩都遮不住。」

  

但當他到達海岸邊,卻發現「海灘上乾乾淨淨的」,後來聽當地人說才得知,海水把房子的廢墟都衝到了市中心,把整個城市向內推了三四公裡,海水還倒灌進河流入海口,把河岸邊的建築也「洗刷一空」。

  

張曉東回憶,到達後,救援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大的運輸設備。後來是其他國家的救援隊找到一個運輸機,才把救援設備運送進去。還有國家提供直升機,把被海嘯圍困在山裡的人接出來,完成傷員轉運工作。

  

他介紹,災害發生後,全球有數十支來自各國的救援隊趕赴當地,由聯合國救援中心指揮協調,開展救援行動。「那麼大的災害,是無法靠單個國家來完成救援的,還是要靠國際力量。」

  

張曉東認為,此次印度洋海嘯的經驗教訓,對我們以後應對大的災害有重要意義。

  

「憂患意識太重要了,因為這種大災害的間隔太長了,過去之後就忘了。巨大災害都是發生在人們把這件事忘記的時候。」張曉東說,尤其是需要政府部門投入,有切實手段提前部署,做好抗震防災救災的工作。此外,廣大公眾要樹立意識,從小就要開始進行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演練。「應當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才能有效防範。」

  

新京報記者 周依

編輯 丁天 校對 付春愔


相關焦點

  • 中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已設40多個地震臺站提前預警;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12月26日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當天是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專家們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目前,我國正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境外設置了40多個臺站監測海上地震活動。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已設40多個地震臺站提前預警;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  12月26日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當天是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專家們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
  • 今天北京臭氧五級重度汙染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記者鄧琦 王碩)根據北京環保監測中心預報,今日北京地區首要汙染物為臭氧,空氣品質指數為195
  • 全國多地陷入嚴重霧霾天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從環保部下屬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空氣品質實時發布平臺可見,至昨日19時,東北三省,西北的新疆,華北平原,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以及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陝西等中部省份,均呈現出大範圍的重度和嚴重汙染。  前日,汙染帶尚未擴展到沿海地區,而昨日夜間,沿海的汙染顏色也在加重。
  • 食品高氯酸鹽汙染成世界難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全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研究會委員高乃雲表示,高氯酸鹽汙染在各地的地下水、井水等中有檢出,不過濃度很低,「飲用水汙染比日、韓、美情況略好,瓶裝水汙染水平與美國相當。」  風波  茶葉在歐洲檢出高氯酸鹽 限量標準正交涉中  讓中國茶葉陷入汙染風波的「罪魁禍首」,正是常被用於火箭燃料、軍工業生產、煙花爆竹等製造的高氯酸鹽。
  • 北京APEC期間遇極端天氣可彈性上班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執勤官兵配備槍枝,準備巡邏。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監測部門已經啟動了一系列措施,保障APEC期間的空氣品質監測和預報。如首次啟動了跨區域、跨部門、現場專家組的三級會商分析機制。前日,京津冀等六省區市環保部門和國家環境監測總站首次聯合舉行空氣品質預報視頻會商。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中國探測器將於2021年著陸火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計劃於2020年發射,經過10個月飛行後到達火星;將探索建設開放共享的商業航天發射場  昨日,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介紹了我國太空探索領域諸多規劃。  據悉,我國將於2020年和2028年進行兩次火星探測任務。
  • 體溫正常無湖北接觸史無需觀察14天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 (記者沙雪良 馬瑾倩)昨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若干措施
  • 李小文:特立獨行的「布鞋院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67歲的老人有自己對付新聞的高招。  有時,他會在電話裡賠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時他會用商量的語氣說,「再等等,等這波熱點過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聞的傳播規律,希望趕緊出個新聞,為自己那張被熱炒的照片降降溫,過了兩天溫度沒降,他又略帶委屈地向記者解釋,「本以為這兩天熱度會過去的」,然後在郵件裡和記者商量,能不能以文會友。
  • 天津812爆炸事故七天大事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天,涉事企業受到關注,新京報記者查詢工商登記信息發現,2012年,瑞海公司成立初期,許可經營項目並不包括危化品存儲。  8月15日  11時30分,爆炸核心區救援人員在一處貨櫃附近發現倖存者韓鳳群。  防化官兵進入現場參與搜救,同時進行物質、土壤、空氣的取樣工作。
  • 喬新生:野生動物保護終要以人為本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一頭野豬闖入南京某商場,甚至進入一家奶茶店中,嚇壞了店主,最終,經過兩個小時的圍堵捕捉
  • 30本好書助貧困孩子「快樂閱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中國青基會聯合新京報共同發起主辦「挑戰8小時」2012慈善徒步越野賽,以一種全新的公益方式為希望工程快樂閱讀項目募集善款,募集款項將全部用於在寧夏海原縣、雲南保山市隆陽區等貧困地區小學建設閱讀基地。
  • 王文興:沒有筆記的書等於白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要一句一句慢慢讀,聲音好不好聽,搭配好不好,都要慢讀才能感受出來。你讀一首詩願意慢讀,那讀任何文學作品都應該慢讀。我們看電影也看得太快了,現在有了DVD,你就一段一段看嘛,比如說兩個小時的電影,一天看15分鐘,其中好的地方足夠你感受了。電影裡每個畫面都是設計好的,圖畫的結構、劇情、表演,都要嚴格判斷才行。  新京報:如果是讀不好的書呢?
  • 央企再合體 核電重組謀出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月9日,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可以對外宣布的重組工作新進展。  國內核電建設遠未達「標」  在環保壓力、高層推動、高端製造業「走出去」等多種需求的作用下,近期國內的核電站建設開始恢復。
  • 能量金字塔:神秘功效支撐的「傳銷」迷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位於山東威海的能量金字塔生產廠家。    「量子糾纏讓人變輕盈」主持人一邊說金字塔不能治病,一邊又向在場的灌輸金字塔能夠喚醒自愈力,讓人身體變好,「金字塔通過每秒上億次的諧波共振,釋放金字塔能,可以激活人體細胞,喚醒人體自愈力。」
  • 專家:待商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清華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華北地區氮氧化物濃度高加速重汙染,建議重視氮氧化物減排  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
  • 環保部長:騰格里沙漠又發現汙染水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京報記者 陳杰 攝  陳吉寧表示,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治霾不能靠老天,需付出額外努力  昨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 關於正確認識與防範地震海嘯的措施與建議
    海南省地震局關於政協海南省第四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026號提案的答覆   尊敬的農工黨海南省委員會:    貴黨委員會提出的關於「正確認識與防範地震海嘯的措施與建議
  • 「非典」改變的人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前 言  十年後回首春天  我們總會在某些時間懷念某些人,就像樹枝在每一次開春,懷念去冬的落葉。  10年前的今天,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病逝。  SARS過後,無論在自我防護還是治療措施,醫護人員變得更專業;中國疾控體系亦擺脫防疫站模式,建立網絡直報,鄉鎮衛生院能直接向北京報告感染人數;數百億的投入,數千所傳染病醫院的改造,令中國醫療救治體系,更從容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還有意義更深遠的「中國抗體」,政府信息公開、官員問責、開展國際合作、對公眾知情權與健康權方面,在SARS後,均邁出關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