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改變的人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12-08 新京報網

方渤是SARS後遺症比較嚴重的患者之一。


3月2日,SARS後遺症患者張文榮在街頭。新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前 言

  十年後回首春天

  我們總會在某些時間懷念某些人,就像樹枝在每一次開春,懷念去冬的落葉。

  10年前的今天,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病逝。伴隨著這個日漸陌生的名字的是,那次侵擾全國的恐慌,那迷一樣怪獸一樣的SARS,讓象徵生存的醫院成為生命的雷區。

  葉欣,是死於SARS的第一位醫護人員。再提及這個逝者的名字,並非因為哀痛,亦非因為對殉職者的崇敬;而是想因他們之名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下一個類似SARS的惡魔明晨到來,我們擁有什麼?

  這是唯一能告慰逝者、提醒生者的問題。

  如鍾南山院士所說,SARS是一場遭遇戰,無論是個人、醫護人員還是國家,以毫無準備之血肉之軀,面對來勢洶洶的神秘病毒。

  正如人體遭受病毒後,會產生抗體,得以抵禦這種病毒下一次襲擊;中國遭遇SARS侵襲後,也逐漸產生「抗體」。

  SARS過後,無論在自我防護還是治療措施,醫護人員變得更專業;中國疾控體系亦擺脫防疫站模式,建立網絡直報,鄉鎮衛生院能直接向北京報告感染人數;數百億的投入,數千所傳染病醫院的改造,令中國醫療救治體系,更從容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還有意義更深遠的「中國抗體」,政府信息公開、官員問責、開展國際合作、對公眾知情權與健康權方面,在SARS後,均邁出關鍵步伐。

  我們通過這期特刊,揭示「抗體」的建立對中國發展的重要含義,展示「抗體」建立過程中的曲折之路。十年前,葉欣們用血肉之軀抵抗SARS;十年後,國家抗體承擔起庇護國民的重任。


  那個春天給了一些人特別的身份,「非典病人」。多數人後來回到了原來的生活。也有部分人,有後遺症的人,日子被定格在非典裡。這十年,有人開闢了新的人生,也有人還掙扎著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裡,都努力想要更好的生活。

  方渤意識到自己老了。他看了記者拍的一張特寫,發現自己看起來像70歲。

  SARS十年,從51歲到61歲,他經歷了幾次大手術。

  這十年,同仁醫院的醫生嶽春河則開始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路。

  嶽春河是因公感染的後遺症患者之一。「經歷生死關頭」,讓他覺得看人生更清晰,「有了更廣闊的人生視角」。

  他目前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學了心理諮詢。他說,某種程度上他感謝非典。

  方渤則覺得,十年像一天。後遺症患者被從原來的生活中甩出,定格在2003年那個春天。

  有一些後遺症不嚴重的,在正常上班和生活。像方渤這樣非因公的後遺症患者,列入北京市免費治療名單的有152人。嶽春河這樣因公後遺症患者則有140多名。

  「忘掉非典」

  說起當年事,方渤語速又急又快。

  妻子,女兒,女婿,一個接著一個感染。「這故事我講了十年。」方渤說,你說我像不像祥林嫂。

  他身後,是妻子和他年輕時候的照片。

  方渤當年離開北京在東北下鄉,回城不易。有房子,穩定的工作,女兒女婿和他們住在一起。

  該享福了。非典來了。

  15歲時就認識的妻子走了。方渤出院回家,床上的被子還攤開著。

  物是人非。另一名患者楊志霞,出院回家看到桌上發黴的白粥,那是丈夫去醫院前的早飯。他沒能再回來。

  邱明月,一家人去東直門醫院給母親看病。10個親人感染,死了3個,母親、二哥和三哥。

  她曾經是個驕傲美麗的女人。她說「2003年之前,我們兄弟姐妹每家人都有車」。

  現在一家人誰也顧不上誰。嫂子靠低保生活,聽記者問夠用嗎,她神情索然,「我從來不問,不夠用難道我能給嗎?我自顧不暇」。

  在方渤看來,好歹自己活下來了。還要更好地活下去。

  他出院沒多久接受了「面對面」王志的專訪。節目裡他看起來樂觀。他說我要建立信心,恢復生活的勇氣,今後的日子還是很美好的。

  他說50歲得了非典,算是一場新生。

  和他一樣,治癒的很多病人,當初都準備「忘掉非典」。

  「後遺症」生活

  邱明月是2003年下半年感到雙腿無力的。當時東直門醫院有個計劃,免費給得過SARS的人做核磁檢查。

  「雙側股骨頭壞死」,聽了結果,邱明月一屁股坐在地上。一家七口一起去的醫院,挨個檢查,「一個也沒跑了」。

  楊志霞聽說有這個後遺症,開始怎麼說都不去查,「害怕」。2004年初,查出股骨頭壞死,她從醫院一路哭回家。

  在後來的152個非因公的名單裡,有殘疾證的有80多人。

  因公感染的醫護人員,知道後遺症,還要早些。2003年8月,「股骨頭壞死」也曾經讓嶽春河消沉了幾個月。不過他接受現實,「既然遭遇了,不如過一個新的人生」。

  在病友裡,有種說法,叫「雙料」,意思是既有股骨頭壞死,又有肺纖維化。

  李朝東就是雙料,「腿像一塊糟木頭,肺像一塊毛玻璃」。到了夏天,「喘氣要伸著舌頭」。他的妻子鮑寶琴也有後遺症。

  邱明月在家洗菜都要坐輪椅,她謹慎,「我要省著用(腿)」。

  方渤願意冒險。他做了全國首例自體骨肝細胞移植。雙腿髖關節置換,大腿上留下長長的傷口。

  嶽春河的狀況要好很多。他每天堅持鍛鍊。坐了一年輪椅,拄了兩年拐。2006年起就很少吃藥了。

  不過對於多數後遺症患者來說,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等病症,讓他們很難徹底走出SARS的陰影。

  心裡的世界

  更難以消弭的是心理陰影。

  後遺症患者胡瑜說,精神上的打擊讓很多人心理不健康。這是對他們生活最大的傷害。

  2006年,有人為這個群體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重度抑鬱者大概佔39%,中度抑鬱22%,輕度佔13%。

  有的會恨。邱明月說,她嫂子會恨他們一家,「病是你們家傳給我老公的」。

  方渤的親家也這樣埋怨過。他當時吼了起來,「這病毒是我發明的?」

  在他們的抑鬱症報告書裡,常常最高那一項是「敵對」。

  敵對,就是看誰都不順眼,疑心重。邱明月說她見不得別人過得好。有時候無法控制地罵罵咧咧。

  喬寶峰的妻子出院後,再也不去醫院。甚至恐懼出門,她總覺得空氣裡有東西追著她。她覺得什麼都髒,每天花四五個小時洗澡。

  當年那個最小的非典患者,只有8個月,長大到10歲了。他們一家人不願讓人知道孩子得過「非典」,也從不參加後遺症患者的聚會。怕曝

  光後孩子在學校受歧視。

  方渤說剛剛知道後遺症的時候,想過尋死。

  直到現在,激動的時候,他會哐哐拍出兩盒藥。用略帶挑釁的口氣:一片能睡兩天,20多片,夠我吃的了吧。

  他會去KTV吼歌,最愛唱《我想有個家》。他抽菸、喝酒,喝醉了有時發酒瘋。不過現在,方渤在克制自己。作為媒體關注SARS後遺症的代表性人物,他覺得自己身上擔了責任,「不能壞了大家的事」。

  免費醫療

  這個群體慢慢聚到了一起。

  有的是在病房裡認識,有的是在檢查身體時遇上。慢慢就有了一個名單。

  病友成了他們最親切的稱呼。後遺症患者張文榮說,和病友在一起心裡才踏實,同命相憐。

  在他們看來,後遺症也該有人負責。他們想要個說法,要賠償。

  方渤作為媒體報導最多的人,資料慢慢都匯聚到他這裡。

  方渤家裡放著一個厚厚的文件夾,封皮寫著「絕密信息」。他會把記者的採訪提綱也留下來,夾在裡面。

  在一個醫院的食堂裡,這個群體選出了十個民意代表,去爭取利益。方渤是其中最受關注的一個。

  方渤是個廚子,讀過五年書。他說,有時候一個字會琢磨半個月。比如,賠和補兩個字的差別。

  群體裡有文化程度高的人,「是智囊」。邊曉春是其中之一。

  他的後遺症輕很多,後來基本痊癒。除了幫助其他患者做些爭取權益的事,他的生活沒有多大的變化。

  2010年,他們找到一份衛生部文件。這個文件在2003年的4月8日已將非典列入法定傳染病管理。而這個群體裡很多人是當年4月十幾日才染病的。

  邱明月說,要早知道醫院有非典病人,當時母親那點病,「忍忍就過去了,不會去醫院」。

  方渤最煩別人問,「你過得怎麼樣?」他會立刻激動起來,「我說我活得好,你信嗎?」

  他們嘗試了各種途徑。包括定期陳述群體需求。

  事情一點一點有了變化。

  2005年,北京市將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和抑鬱症列入免費治療的範圍。

  自我救助

  2012年3月2日,方渤在和幾個後遺症患者聚會的時候拍了桌子。

  他情緒激動,因為有人傳話說,基金分配不公平。

  喝了點酒,他哽咽著說,自己做這件事情有多不容易。

  2012年,這個群體成立了一個基金。有家愛心單位,看到方渤的故事,想給他捐點錢。

  成立基金的念頭已經很久了。方渤說,能不能把這筆錢給我們這個群體。

  一個月3萬塊錢。在方渤看來,重要的是「先把池子建起來」。

  最終,他們找到了北京市殘聯掛靠,成立了幫助非典後遺症患者的基金。

  怎麼分錢?在這個問題上,反覆討論。有了基金,有了好的分配方式,才能持久。

  他們認為平均分是不公平的,家庭情況不同,病情也有輕有重。

  患者邊曉春提出了加權平均法。在方渤看來,這種方式可以稱作「算分」。

  他們自己討論出一個標準,殘疾人算一分,重殘算兩分,家庭有非典亡故者,加兩分。所有參加的都籤了協議,意味著同意這種算法。

  也有人不參加。比如趙利民。他說,我不要錢,我要的是法治進步。

  另外有幾個人,說家裡條件還可以,把錢留給更需要的人。

  從2012年9月開始發放。一個月下來,少的不到一百元,多的也就四五百。

  楊志霞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點錢還有人會有不滿。

  他們希望這個基金越做越大,政府、社會的力量一起參與進來,解決非典後遺症患者生活和治病的後顧之憂。

  「過得更好」

  十年,改變了很多事情。

  楊志霞的兒子娶了媳婦,生了兒子。去年的年三十,和哥哥一家吃飯。算了算,家裡又新添了四口人。

  日子一天天過,也慢慢好起來了。

  楊志霞唯一擔心的是自己老了,渾身是病,會成為兒子的負擔。

  這十年有人再婚,也有人離婚。

  方渤常常會處於矛盾中。有時會說,想嘗試一段新生活,「即使是有風險」。

  更多的時候,他會說,我忘不了,不可能忘。「非典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非典了」。

  對於他們的利益,對於基金的發展,方渤說,他能想到的就是推著往前走。

  在嶽春河看來,「痛苦的人雖步履艱難,但他們不僅能品嘗人生的痛苦,也能看到快樂是什麼樣子,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幸的人人生更加豐富。」

  方渤開了微博,向公眾求助,希望成立救助基金。看到不斷的轉發和評論,晚上興奮得睡不著覺。

  嶽春河也喜歡在微博上跟人交流。他本來就喜歡關注人的內心。他現在在家寫點東西,學自己喜歡的心理諮詢。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人生經驗能幫助更多的人。

  方渤的心很大。他希望能幫助非因公的後遺症患者,以後也擴展到醫護人員,再以後,是所有得過非典的人。

  他說,不為什麼,就為了我們都應該比現在過得好。

  □新京報首席記者 張寒 北京報導

  ■ SARS傳播

  2003年2月底

  一對在香港感染上SARS的老夫妻回到多倫多,隨後發病,傳染多位親屬。SARS入侵北美洲。

  2003年3月15日

  一位新加坡籍醫生在德國法蘭克福轉機時檢查被發現感染了SARS。這是歐洲第一例SARS病例。

  2003年4月28日

  WHO宣布越南成為全球第一個控制住SARS疫情的國家,並且解除對這個國家的旅遊警告。

  2003年7月5日

  WHO宣布最後一個SARS疫區中國臺灣被解除,標誌著SARS得到了初步控制。

  2003年8月5日

  全球累計非典病例共8422例,死亡916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焦點

  • 郭頂:這可能是我最後一張「好聽」的專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因為消失在大眾視線裡太久,很多人覺得他的名字陌生,而那些一直不捨得刪掉MP3裡《情歌兩三首》《我們倆》的歌迷,也在不同程度上驚詫於他再次出現時的改變。郭頂廢掉了之前已經寫好的一整張專輯的歌,開始探索他的宇宙洪荒。
  • 天津812爆炸事故七天大事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天,涉事企業受到關注,新京報記者查詢工商登記信息發現,2012年,瑞海公司成立初期,許可經營項目並不包括危化品存儲。  8月15日  11時30分,爆炸核心區救援人員在一處貨櫃附近發現倖存者韓鳳群。  防化官兵進入現場參與搜救,同時進行物質、土壤、空氣的取樣工作。
  • 李小文:特立獨行的「布鞋院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67歲的老人有自己對付新聞的高招。  有時,他會在電話裡賠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時他會用商量的語氣說,「再等等,等這波熱點過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聞的傳播規律,希望趕緊出個新聞,為自己那張被熱炒的照片降降溫,過了兩天溫度沒降,他又略帶委屈地向記者解釋,「本以為這兩天熱度會過去的」,然後在郵件裡和記者商量,能不能以文會友。
  • 王文興:沒有筆記的書等於白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要一句一句慢慢讀,聲音好不好聽,搭配好不好,都要慢讀才能感受出來。你讀一首詩願意慢讀,那讀任何文學作品都應該慢讀。我們看電影也看得太快了,現在有了DVD,你就一段一段看嘛,比如說兩個小時的電影,一天看15分鐘,其中好的地方足夠你感受了。電影裡每個畫面都是設計好的,圖畫的結構、劇情、表演,都要嚴格判斷才行。  新京報:如果是讀不好的書呢?
  • 能量金字塔:神秘功效支撐的「傳銷」迷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位於山東威海的能量金字塔生產廠家。    「量子糾纏讓人變輕盈」主持人一邊說金字塔不能治病,一邊又向在場的灌輸金字塔能夠喚醒自愈力,讓人身體變好,「金字塔通過每秒上億次的諧波共振,釋放金字塔能,可以激活人體細胞,喚醒人體自愈力。」
  • 不能再忽視「不賺錢的感染科」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近段時間,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因其專業人做專業事,說真話說人話而屢屢霸屏。而據《中國新聞周刊》今天報導,張文宏在博士畢業後,曾經因感染科邊緣化、待遇低,想過另謀出路——這並非嬌嗔,在這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醫院感染科,長期以來都是弱勢的存在。
  • 十個關鍵詞透析「全腦開發」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受訪者供圖1 腦開發  新京報:腦是可以開發的嗎,又包含哪些方面?  2 全腦開發  新京報:目前市場上諸多機構提及的「全腦開發」概念有問題嗎?  4 大腦閒置  新京報:「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 食品高氯酸鹽汙染成世界難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全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研究會委員高乃雲表示,高氯酸鹽汙染在各地的地下水、井水等中有檢出,不過濃度很低,「飲用水汙染比日、韓、美情況略好,瓶裝水汙染水平與美國相當。」  風波  茶葉在歐洲檢出高氯酸鹽 限量標準正交涉中  讓中國茶葉陷入汙染風波的「罪魁禍首」,正是常被用於火箭燃料、軍工業生產、煙花爆竹等製造的高氯酸鹽。
  • 廖智:「穿」上義肢,我一樣可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我很尊敬她,不想傷害她,但我不知道是看她(的腿)比較好,還是不看比較好。」地震前,廖智從沒在生活中見過穿戴義肢的人,現在,她想鼓勵更多的殘障人士走出家門:「走出去,被人看到了,才會解決問題。」在她看來,很多時候,大家對跟殘障人士缺乏了解,就是因為在生活中根本沒有接觸過這類人:見不到,更不要說相處之道了。
  • 全國多地陷入嚴重霧霾天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張朋 攝  中東部地區成「重災區」,多條高速封閉、航班受影響;四川盆地、華北平原的霧霾天氣還將持續  新京報訊 (記者金煜)新年第二個周末,全國中東部地區都陷入嚴重的霧霾和汙染天中。中央氣象臺將大霧藍色預警升級到黃色預警,環保部門的數據則顯示,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了大範圍的重度和嚴重汙染。
  • 極限高空運動挑戰者吳詠寧之死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做群演的日子裡,他對自己評價:「人生有大起大落!為什麼至今我還落著呢?我想拼一把,可我已不知道從何拼起!演戲演技爛,我不是專業的,我沒學過表演。既然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我不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點什麼東西,我覺得我對不起我的生命!」  今年2月,吳詠寧第一次上傳了高空極限挑戰的視頻。
  • 《印度豹大甩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實在是觸及人生根本的大問題,能讓成年人都陷入沉思,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然而,故事本身又是那麼好玩,那麼有想像力和畫面感,能讓三歲的孩子哈哈大笑。一本薄薄的圖畫書能有如此豐富的層次感,當然是一個好故事。
  • 穿越蛇文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雖然「墨丘利節杖」與「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都有蛇纏繞,但前者無醫學內涵。據稱,這種錯誤用法源於1902年美國軍醫院,當時一位高官堅持使用墨丘利節杖作為標誌,從此將錯就錯。  一項調查顯示,美國62%專業醫療機構使用「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作為標誌,而76%商業醫療組織使用墨丘利節杖做標誌。
  • 環保部長:騰格里沙漠又發現汙染水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京報記者 陳杰 攝  陳吉寧表示,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治霾不能靠老天,需付出額外努力  昨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冷與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位曾說出「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的「高鐵院士」,有著冷與熱的交織人生。  新京報記者 王俊  昨日12時50分左右,王夢恕於301醫院去世,享年81歲。  記者了解到,王夢恕去年5月第一次腦溢血住院,「工作強度大,身體太勞累。」王夢恕學生、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譚忠盛說。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離開英格蘭前往東方的商人和冒險家們帶回來了新的商品和新的思想,改變了國內的文化和社會。在伊莉莎白時代,富裕家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土耳其地毯」,地板和牆壁上都有精美的編織物,上面帶有由安納託利亞、埃及、敘利亞或波斯織工編織的伊斯蘭圖案,還有蠶絲被或手繡掛毯。甚至,連16世紀的英格蘭的語言中,也充斥著與伊斯蘭國家進行商業交流而產生的詞彙。
  •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撰稿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什麼是經典?
  • 北京海洋館迎新萌寵「斑紋鬚鯊」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工作人員把豹紋鯊引入池中。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工作人員把兩條小斑紋鬚鯊放入池中的培養箱中。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美人魚和白鯨共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信娜)今日,北京海洋館的鯊魚池新增斑紋鬚鯊和豹紋鯊,並將招募美人魚形象大使。
  • 尼爾斯·玻爾及其時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李飛 攝  【文集細讀】  我不是一位人物傳記愛好者,但有兩本傳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我當作「勵志」的書來讀,這兩本書的作者是同一個人,一位物理學家,阿伯拉罕·佩斯,兩本傳記的名字分別是《上帝是微妙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尼爾斯·玻爾的時代》。
  • 生物學家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記者許路陽)今天,記者從清華大學證實,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