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疫情加劇,海外同胞要暫時回國嗎?張文宏:先思考兩個問題。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近段時間,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因其專業人做專業事,說真話說人話而屢屢霸屏。
而據《中國新聞周刊》今天報導,張文宏在博士畢業後,曾經因感染科邊緣化、待遇低,想過另謀出路——這並非嬌嗔,在這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醫院感染科,長期以來都是弱勢的存在。
就現實看,醫院感染科雖然是新發、突發傳染病及其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衝在第一線的科室,但由於平時不太賺錢,在不少醫院都不受重視;這種邊緣化也導致感染科醫護人員普遍待遇低,醫學院畢業生普遍不想來感染科。這也導致了惡性循環:感染科在人員、場地、設備等方面都沒辦法正常更新。有的醫院不僅未建感染科,還直接將原來的傳染科直接裁撤。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武漢市感染科資源就顯得比較短缺,當地多家市屬醫院都長期沒有開設感染科,導致很多患者都被集中在專門收治傳染病患者的金銀潭醫院,令該醫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承受了巨大的負荷。
這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早些年,我國綜合性醫院其實多設有傳染科,負責傳染病的隔離收治工作,對傳染病專科醫院形成補充。但得益於醫學、疫苗等的發展,很多曾經流行的傳染病已經基本消失。另外,隨著傳染病疾病譜的演變,狹義上的傳染科已滿足不了社會需求,比如很多院內感染病例並不能診斷為傳染病,傳染科從事感染控制工作,就會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2003年SARS過後,醫院普遍設立的發熱門診和腸道門診,是以單一症狀劃分的綜合性門診,除了要收治傳染病外,更需甄別與發熱和腹瀉等症狀有關的感染性疾病,由感染科取代傳染科,更便於管理這些門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發熱門診。 圖/新京報網
當前的問題是,一些醫院雖然在名稱上將傳染科改為感染科,但功能並沒有作出多大改變,仍然秉持過去的思路,以治療傳染病為主。在不少醫院,負責傳染病卡上報的是一個科室,負責院內感染卡上報的,則是發生院感的具體科室,「感染」與「傳染」形成割裂,不僅會讓隱匿或新發傳染病預警變慢,還可能讓疫情被當成普通院內感染來對待。
傳染科升級成感染科,雖一字之改,卻重若千鈞。名稱改了,職責就得從診療傳染病,升級為負責感染控制和疫情防控,業務對口機構也不再僅僅是專科傳染病醫院,而是整個社會防疫體系。名稱雖然升級,功能卻沒有升級,一旦出現突發疫情,應急處置能力就可能大受影響。
讓感染科實至名歸,除了功能和職責需隨名稱升級外,更應該賦予感染科更多公益性。無論是感染控制還是疫情防控,都是小概率事件,倘若只從經濟效益上來考量,很多時候確實是賠本買賣。但這一次的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另一本「經濟帳」「民生帳」。
疫情防控是醫院的法定責任,這意味著,即使虧錢也要讓感染科成為大科室、強科室。並且,感染科承擔的任務特殊,假如醫院秉持「賺多發多」的績效考核辦法,感染科自然也就失去了對醫護人才的吸引力。
這就需要醫衛投入層面和醫院方面都更重視感染科。這樣的「重視」,在平時看似有些「吃虧」,但突發疫情來了就會明白:這些「投有所值」。
□秋實(醫生)
編輯 孟然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