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感染科 一個張文宏救不了這個「不賺錢科室」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新冠疫情重壓下的感染科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杜瑋 彭丹妮 楊程晨

  醫院感染科是新發、突發傳染病及其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衝在第一線的科室。然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龔作炯卻指出,實際上,武漢市當地多家市屬醫院都長期沒有開設感染科。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很多患者都被集中在專門收治傳染病患者的金銀潭醫院,令該醫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承受了無法承受的壓力。

  2003年SARS結束後,中國曾迎來一輪感染科的發展熱潮。然而,17年之後,在眼下這場新冠病毒阻擊戰中,原本應是主力軍的醫院感染科,卻顯得力不從心,暴露出人員、場地、設備均嚴重不足等諸多問題。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兼肝病中心主任王貴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從這次疫情可以看出,國家需再次重視感染科的發展,感染學科的發展應回歸到「大感染學科」建設的路徑上來。

  因病而變的感染科

  王貴強的辦公室位於北大第一醫院門診樓南側一棟灰色老舊的三層行政樓內,行政樓一層從今年1月23日起開設發熱門診,他所在的感染科全員上陣。開設之初,每天有上百門診量,最近的門診量為每天二三十。北大第一醫院也是國內較早設立感染科的醫療機構之一,只不過那時的感染科還叫傳染科。

  1950年代,鼠疫、霍亂、傷寒、痢疾、血吸蟲病等經典傳染病還在中國流行。為更好防控這些傳染病,1955年,當時的國家衛生部出臺了《傳染病管理辦法》,隨後各大學附屬醫院紛紛成立傳染科。北大第一醫院傳染科即於1955年成立,創始人是時任醫院副院長、大內科主任吳朝仁。「當時傳染科的力量非常強大,國家重視,傳染科由精英人物組建。」王貴強說。

  這種專門治療傳染病的學科模式,被稱為蘇聯模式,這也是國內絕大多數醫院最初建立傳染科採用的方式。傳染科設有隔離病房,與此同時,當時國內多地還建立了傳染病專科醫院。北京最早的傳染病專科醫院為地壇醫院,1946年建成。

  與蘇聯模式相對應的是西方國家模式。當時,像中國國內流行的經典傳染病在美國等已較為少見,醫生接診以非傳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為主,比如說,神經系統感染、敗血症、尿路感染等,這樣的發展模式被稱為感染科。

  中國感染科的發展路徑,複製了西方曾經走過的路。哈佛大學醫學文化學教授大衛·瓊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1950年代以前,歐美幾乎所有的醫生實際上都是傳染病學專家,因為對付傳染病是他們做得最多的事情。當時,醫生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各種感染性疾病,輕如感冒、腹瀉,嚴重如天花、肺炎、小兒麻痺症⋯⋯20世紀初期,傳染病是人類疾病的前沿與中心。

  到20世紀中葉,西方社會已經瀰漫著一種自信:徵服各種傳染病已經指日可待。幾乎每一周,醫療機構都會宣布,在人類同傳染病的戰爭中又取得了「奇蹟般的突破」。1940年代初抗生素的發現,到1965年25000多種抗生素類藥物的研發、1955年大規模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等事件,是這種自信的來源。1967年,美國公共衛生部宣布,對感染性疾病的戰鬥已經贏得勝利。當時,甚至有人提出,不需要再獨立設置傳染性疾病科。但隨後,愛滋病的出現,給了這個領域當頭棒喝。

  中國的情況也是類似。到了1980年代,中國人傳染病的疾病譜也發生變化,霍亂、血吸蟲病等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病毒性肝炎成為發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1970 年代,由於農村衛生條件落後加之人口出生率高,B肝在中國迅速暴發。儘管隨著B肝疫苗於1975年的成功研發,中國的B肝發病率有了顯著下降,但截至2019年,全國仍有8600萬B肝病毒感染者,肝炎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醫院感染科的主要「客戶」,長期就是各類肝病病人。

  在「肝病大國」的帽子遲遲不能甩掉的同時,愛滋病、腎症候群出血熱等新發傳染病也陸續出現。自1985年中國報告第一例愛滋病病人以來,中國的愛滋病患病人數曾在此後10年裡增長緩慢。但從1995年開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進入快速增長期,截至2018年9月,全國現存活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與患者共85萬人。

  1984年,王貴強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遼寧省阜新市傳染病醫院工作。起初,他還能接觸到流腦、痢疾、傷寒等傳染病,後來,慢性B型肝炎病例逐步增加。1980年代,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成立,病毒性肝炎就是其主要防治內容。「病毒性肝炎的治療相對比較簡單,以肝臟受累為主,除了大出血需要搶救,其他沒太大難度」。

  1990年代後,隨著疫苗等防控手段的出現,經典傳染病的發病率進一步下降,病人減少,傳染病的病種也越來越少。今年82歲的翁心華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也是國內感染學科的泰鬥人物。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上世紀90年代前後,由於傳染病患者數量的減少,醫生們另謀他業,不少醫院都在不同程度上裁撤傳染科,傳染科的規模出現萎縮。

  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人民醫院是當地新冠肺炎的定點救治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友明在這一科室做醫生已有31年。他剛進入傳染科時,科室還有40張床位,此後,其他科室床位逐步增加,傳染科逐漸減少,到2003年SARS前後,傳染科只剩下15張床位。但他對此表示理解,「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繆曉輝曾擔任過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長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主任。1998年,他接手長徵醫院感染科時,這是一個「無論文、無基金、無成果」的三無科室。2000年,醫院要大力發展骨科,院領導想將擁有三十多張床位的感染科病房轉作骨科病房,撤掉感染科,科室人員一部分去腎病科,另一部分人分流到長海醫院,繆曉輝去做消化內科主任。繆曉輝不同意,找院領導據理力爭,感染科才得以保留,但科室卻被迫搬到醫院三公裡之外的一個由毛紡廠改建的康復科裡。

  面臨生存危機的不止綜合醫院的感染科。2003年SARS前,因傳染病患者大幅度減少,地壇醫院曾一度面臨被撤併入北京另一家傳染病專科醫院——佑安醫院的命運。當時,北京市衛生局表示,佑安醫院有700多張病床,平時收治的病人只有三四百人,地壇醫院有500張病床,常年收治病人的規模也就兩三百人,兩家醫院都吃不飽,浪費資源。但在SARS時期,地壇醫院收治了329名病人,危重症病人佔到50%以上,對阻擊疫情起了巨大作用,這在某種程度上「救」了地壇醫院的命。

  而傳染病的大幅減少也使得業內開始思考學科發展方向的改變。1999年,第六屆全國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一致決定將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更名為「感染病學分會」,北大第一醫院的斯崇文教授彼時任主任委員。在三年前,北大第一醫院已經將傳染科改為感染疾病科。到2002年,上海華山醫院傳染病科教授翁心華擔任第七屆分會主任委員時,分會正式更名,全國各級醫院也相繼將傳染科改為感染科。

  17年裡的倒退

  溫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陳永平至今還對2003年抗擊SARS時記憶深刻,設備倉庫臨時改造的隔離病房,用磚牆壘起來做物理隔離,一間病房裡住四五個人,病區只開出一個小門給醫生進出,沒有「三區兩通道」,根本是「螺螄殼裡做道場」。SARS過後,陳永平與院領導都覺得要加強感染科建設。2012年,醫院感染科搬進了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的新大樓,整棟樓負壓設計,提供160多張床位,有移動CT等設備,醫生和患者分別從地下一層和地上一層進入病區。新冠疫情中,作為浙江省級的定點醫院,溫醫大第一附院共收治了近百名疑似及確診患者。

  翁心華記得,當年SARS發生後,原衛生部官員到上海了解三級醫院感染病科發展情況。「我和他講,醫院裡最破爛的地方、人少的地方就是感染病科」,這名官員回去後,就給上海市的醫院撥款,加強感染科的建設。2004年,原衛生部要求,全國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須建立感染性疾病科,同時開設發熱門診及腸道門診,這兩個門診也成為絕大多數醫院感染科承擔的職責。

[1] [2] [3]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不能再忽視「不賺錢的感染科」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張文宏:先思考兩個問題。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近段時間,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因其專業人做專業事,說真話說人話而屢屢霸屏。而據《中國新聞周刊》今天報導,張文宏在博士畢業後,曾經因感染科邊緣化、待遇低,想過另謀出路——這並非嬌嗔,在這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醫院感染科,長期以來都是弱勢的存在。
  • 張文宏:宏基因組使感染科飛速發展,從新冠開始進入新的時代
    近年來在感染領域備受關注的宏基因組技術是否徹底改變了該領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改變或者未改變事實上需要一次考驗,「當考驗來了以後,我們就知道是不是改變,我認為至少在這次新冠來臨中改變了。」
  • 中國醫院最新排名:這家醫院成最大的黑馬,張文宏團隊連續10年感染...
    例如鍾南山院士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呼吸科第1名(去年也是第1名),王辰院士所在的中日友好醫院,是呼吸科第2名(去年第3名);張文宏所在的華山醫院感染科,是傳染感染專科第1名(去年也是第1名),而李蘭娟院士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是傳染感染專科第2名(去年也是第2名)。
  • 張文宏:「中國的抗疫經驗將被記錄」
    張文宏,這位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金句頻出、廣受民眾喜愛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生,獲得了「科普傑出人物獎」。  「超高專業能力」「超強表達能力」「硬核醫生」,這是疫情期間網友對張文宏的評價。  這個評價來自他一連串的發言,其中有表態,有科普,有建議,無不贏得大家的支持。
  • 張文宏:目前沒發現新冠特異性後遺症,發熱即去門診救人救己
    張文宏說。 11月28日上午,在上海科普大講壇2020年度特別活動暨第154講「人類如何才能打敗新冠病毒」活動中,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進行了專題講座,並回答了聽眾提問。張文宏說,他一直記得,一個重症呼吸道插管的病人出院兩個星期,剛解除隔離就來送錦旗了,「還和我們照相,他如果有很嚴重的後遺症,根本不可能跑過來。」 張文宏表示,個別的病人出現後遺症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6000萬病人裡出現了1、2例有後遺症的,這只能是特例,而要在科學上成立一定是具有普遍性的。 互動環節,也有聽眾對於目前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提出疑問。
  • 教師張文宏:對學生的唯一要求,是希望他們都具有合作性
    張文宏:感染病學科跟其他學科相比,有比較大的差異性。其他學科研究的都是器官,比如心臟病科研究的主要是心臟和血管,風溼科研究的主要是免疫系統,血液科研究的是血液系統,呼吸科研究的是整個呼吸道。只有感染科,你找不到身上有個叫感染的器官。我們人類一直跟微生物相處,但不是每種微生物都會讓我們生病。
  • 張文宏:氫與免疫平衡的重建!
    近日剛剛榮獲「大眾科學獎」的張文宏博士,是一位既有專業深度,又頗有好人緣,不僅專業能力紮實,更兼具幽默的表達能力,能把專業晦澀的知識講解的生動有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專家,而非一般的「磚家」。
  • 張文宏為什麼「最怕過節」?長假裡一天跑了100公裡,去了哪兒?
    張文宏也不例外,十一當天,他的安排就是查房,一口氣排了4個院區。根據「經驗」,從總院出發,按照西-北-東的路線,最後回到總院。這個線路距離最短,驅車約100公裡,但即便一路暢通,在路上也要耗費近3小時。
  • 張文宏:目前沒發現新冠特異性後遺症 發熱即去門診救人救己
    原標題:張文宏:目前沒發現新冠特異性後遺症,發熱即去門診救人救己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11月28日上午,在上海科普大講壇2020年度特別活動暨第154講「人類如何才能打敗新冠病毒」活動中,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進行了專題講座,並回答了聽眾提問。
  • 張文宏的人生信條:正直、謙遜、踏實、節慾
    那些專家組會議,查房,病例會診……諸多現場,我都是遠遠地坐在一個角落,與張文宏的專業團隊保持距離。我總覺得一個外人出現在這樣的現場會有突兀之感,會不真實,影響原來應有的氣氛。甚至有一次,華山感染科與其他科室的一個專家會診,張文宏說,你想參加的話,我給你弄件白大褂穿上,你就坐在邊上一起聽聽;但還是要跟院方打個招呼,因為涉及到病人隱私。我覺得太麻煩他了。遂作罷。
  • 不知道到哪個科室看病?市一院南院區全科醫學科為您安排
    有多年慢性病病史,多種疾病並存,主訴心慌、頭蒙一個月。 這名門診就診的患者是一名55歲的大叔,有多年慢性病病史,多種疾病並存,希望得到長期的健康管理,但又不知道去哪個科室。聽說,南院區開設了「全科醫學科」,便第一時間前來就診。經過全科醫學科門診的詳細詢問和查體,為患者制定了一個完整的診治方案,免除了患者多個科室掛號輾轉奔波就診的煩惱。
  • 新冠病毒更易感染哪些人群?張文宏:三類人首當其衝
    張文宏教授對此表示↓↓受新冠病毒影響的高危人群非常清晰,首先是老年人,其次是營養不充分者,基礎疾病者也「首當其衝」。而在基礎疾病者中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關注張文宏表示↓↓■ 首先要加強監測,讓血糖始終處於可控範圍內;■ 血糖持續增高,免疫力就會鈍化,一旦感染造成病情較為嚴重;■ 此外高血糖狀態下,人體能量攝入也受到影響,不得不降低各種優質營養成分攝入
  • 哪個醫院科室最「賺錢」?檢驗科 放療科笑了
    哪個醫院科室最「賺錢」?(醫學界)【哇!頭條】近日,四川省衛計委、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medico言若:醫生就這樣~你只是一句感謝的話就能讓他屁顛屁顛樂半天~@徐毓才:這個會不會被認定為「紅包」?我擔心。@青島海邊牙醫Olive:這個與手術前塞紅包的性質不同。【大咖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洪楠:「報告不是給患者看的,而是給臨床醫生看的,一定要有服務臨床的意識。」
  • 張文宏:上海基本上不存在無症狀攜帶者;沒有必要一個城市整體進行...
    每經編輯:趙慶4月25日下午,在「走進常態防控」第三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張文宏醫生表示,我認為一個城市整體性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沒有必要,比如說上海,我事實上認為基本上不存在無症狀攜帶者。五一假期能出去玩嗎?
  • 張文宏:50%新冠患者是從無症狀感染者那感染的
    央視新聞新媒體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邀請張文宏與諾獎科學家、英國牛津大學醫學教授展開對話。張文宏說,很多國家出現了第二波疫情。他說,如果不進行檢測,無症狀感染者很難被發現,這也就造成傳播風險。在武漢,10天可以檢測900萬人。在新疆,也做了類似的大規模核酸檢測。數據分析發現,50%的患者是從無症狀感染者那裡感染的。因此,無症狀感染者存在傳播風險。如果做檢測,就能找到無症狀感染者。但如果不做隔離,檢測也沒有意義。
  • 張文宏:50%患者是從無症狀感染者那裡感染的
    央視新聞新媒體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邀請張文宏與諾獎科學家、英國牛津大學醫學教授展開對話。張文宏說,很多國家出現了第二波疫情他說,如果不進行檢測,無症狀感染者很難被發現,這也就造成傳播風險。在武漢,10天可以檢測900萬人。在新疆,也做了類似的大規模核酸檢測。數據分析發現,50%的患者是從無症狀感染者那裡感染的。因此,無症狀感染者存在傳播風險。如果做檢測,就能找到無症狀感染者。但如果不做隔離,檢測也沒有意義。
  • 張文宏:50%的患者是從無症狀感染者那裡感染的
    央視新聞新媒體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邀請張文宏與諾獎科學家、英國牛津大學醫學教授展開對話。張文宏說,很多國家出現了第二波疫情。專家發現,西方國家很難採取非藥物幹預措施,一旦社會開放、經濟活動,很難進行有效地幹預措施,就造成了疫情傳播。
  • 流感新冠合併感染怎麼辦?元旦寒假能否出行?張文宏這樣說
    昨天,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上海科普大講壇開展了專題講座,並對熱點問題作出了回應。這一消息引發了大家對於新冠和流感合併感染的擔憂。我們在第一波疫情時就已檢測到流感和新冠肺炎的合併感染,這在冬季是非常常見的,只不過以前沒有去做檢測而已,大家不用感到恐懼。」 張文宏介紹,今年年初時,科研人員就已發表新冠肺炎與流感合併感染的論文。在自然界中,這一現象在呼吸道疾病中本來就很常見。 元旦寒假能否出行旅遊?
  • 上海最佳醫院、王牌科室排行榜來了!果斷收藏!附看病掛號全...
    上海最佳醫院、王牌科室排行榜來了!果斷收藏!其中,張文宏所在的感染科今年已經第十次蟬聯全國專科第一。 附:中國醫院專科排行榜看病掛號全攻略很多人身體出現不舒服想去醫院看看但是那麼多的科室分類到底該掛哪個科?
  • 「病毒獵手」張文宏解讀諾獎
    而這個領域,也正是「病毒獵手」、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的臨床工作與研究領域。文匯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了張文宏教授。基於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做出的開創性發現,科學家鑑定出一種新型病毒,即C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