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的人生信條:正直、謙遜、踏實、節慾

2021-01-09 中國作家網

張文宏講過很多話。大眾耳熟能詳。許多人因為他的話語而識得這個人物。一是因了他的語言高度的辨識度;二是他的語言獨特背景——疫情暴發與全民戰疫。這些形成張文宏的敘事語境,也是他與大眾的共情力之所在。

作家本能對語言敏感。我感受張文宏的語言魅力,先是閱讀幾乎所有關於張文宏的訪談,他的演講和視頻連線講座,特別是他在2020年1月18日北京CC講壇的演講視頻《讓流感不再肆虐,你必須知道的真相》。那時候,新冠肺炎尚未宣布「人傳人」的爆發,但已經發現「不明肺炎」。張文宏開講,站在臺中央,手拿話筒。這種演講既有口頭語言,還有肢體語言。我看到他經常要踱步,類似走兩步退三步的,在臺上前後左右來回地走,一邊說,與臺下聽者互動。張文宏後來諸多「金句」,此時初露端倪。只是,新冠病毒尚未被人真正認識,針對的病毒似乎只是流感。他的語言能力,確有其獨特魅力——對病毒和抗疫做醫學敘事,全部是日常生活化。

張文宏的這段演講視頻,讓我對他的直觀產生很大影響。後來我和他面對面,基本不會用正襟危坐的問答式,所有採訪交流全程不拿手機拍照,不做筆記。我用眼睛看,耳朵聽,心裡記;我腦子裡總是覺得和他在漫步,走兩步退三步似的晃悠。那些專家組會議,查房,病例會診……諸多現場,我都是遠遠地坐在一個角落,與張文宏的專業團隊保持距離。我總覺得一個外人出現在這樣的現場會有突兀之感,會不真實,影響原來應有的氣氛。甚至有一次,華山感染科與其他科室的一個專家會診,張文宏說,你想參加的話,我給你弄件白大褂穿上,你就坐在邊上一起聽聽;但還是要跟院方打個招呼,因為涉及到病人隱私。

我覺得太麻煩他了。遂作罷。

所以,很多有意思有信息量的對話,都是和他在等電梯閒聊的時候;進辦公室入座前忙著倒茶抹桌子開空調的時候;他開車我坐在邊上的時候;吃飯點菜等著上菜的時候;在華山西院職工食堂面對面唏哩呼嚕吃一碗麵的時候……就是這樣,張文宏的思路信馬由韁,這樣的跑馬般的思路生就的語言,信手拈來,你不知道他的下一句話會說什麼,他說他自己也不曉得自己下一句會說什麼;話語間,他時有停頓,和緩中帶一點節奏,一種裹在糅合中的犀利,讓對話暗藏機鋒。有一些和張文宏緊密度各不相同的斷章、逸事,零星點滴,在他的敘述間滿溢出來,也許就成了張文宏的歷史。

還有他說的普通話,上海話。我覺著很動聽。生動活潑。我們之間的聊天,普通話上海話交替。說到有意思,有趣味,好白相的地方,他經常會一個停頓,說「你說是吧。」或者「儂講呢。」他那句「我對鄉下人老好的。」便是典型的如此語境。他這樣說,我哈哈大笑起來,由衷地讚賞。他說:「你講是不啦。」問你,沒有一點敷衍你的意思,而是眼睛看牢你的。非常認真。我後來在寫作中,就經常這樣進入他的語境,口中念念有詞,自言自語地來一句「你說是吧」、「儂講呢」。完全可以用他的口吻來敘述一件事體。比如,他的一段關於自己的獨白:「那時候,內心其實是很焦慮的,又不好掛在面孔上。市領導、專家醫生同仁、下面的小醫生,還有老百姓,都看著你。你不好慌。你看我慌嗎?我不慌的。香港有個專家講,這一次,他真的有點害怕了。我很理解這個專家的心情,疫情的嚴重性,我們都曉得。慌也正常。人類大禍臨頭,來得又是莫名其妙,一點吃不準,怎麼開始的,怎麼結束它;沒有一個人講得清爽。哪能不慌。但慌歸慌,不會手忙腳亂。你說是吧。再說,光是慌,有啥用。人總歸要想辦法的呀。所以,忙是真的。但會有焦慮。所以我會經常出來講幾句。也是有人採訪,要我講。這樣的講話,對我自己的思路,是一次梳理,情緒上,也是一種宣洩。所以,我說話可能會帶有點情緒,會有點火氣,說話比較直,有時還會有點急;另外,我曉得,有些話,領導講不一定有用,不一定有人要聽,領導也不可能像我這樣動不動就出來講。我來講,人家要聽,聽得進。這一點,我是自信的。這是我的專業。」

這段話的意思,他分別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跟我說過。寫作中有一陣幾乎完全進入到張文宏的語境,尋到與他一樣的語言節奏,寫起來很舒服。

張文宏極忙。這種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但你完全可以理解,疫情緊迫,國難當頭,生死攸關。為一些寫作上的事情去打攪他,不忍。

張文宏也不願意多談他個人的事情。你問他有關疫情和防控方面的問題,他可以有問必答。但沒有什麼人可以進入到他的個人生活。他認為這個和他做的工作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我在全篇「開場白」的第一句話就是「張文宏很少講自己的故事。」

在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採訪寫作中,這是一個障礙。接受這個寫作任務以後,在有關方面的安排下,4月下旬先有過一次與張文宏見面,此後有將近兩個多月,實際採訪陷於停頓。

等待機會。張文宏忙,但還是會回復我的聯繫,一條白天給他發的簡訊,他會在深夜給你回復。老正常的。而且不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態度。他很誠懇。需要有個與張文宏面對面的機會。我作為一個寫作者,首先需要與人物建立某種情感聯繫。

直至六月,疫情趨於緩和,張文宏已經恢復自己的專家門診。張文宏願意開聊了。我們相約於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的工作處。張文宏把時間安排在周六,辦公處相對人少。「儂過來,上午我正好要查房,是我們專家組集中給新冠病人會診查房。順便還好看看我的工作環境。然後還有一個與境外的視頻連線,中午我們一起到外面吃個飯。我們好好聊聊。下午……再講了。我是這樣安排的。儂講呢。」

那是2020年7月18日。我先於張文宏到華山醫院感染科小紅樓。張文宏在電話裡關照,你自己上去也可以,在電梯口等我也可以。我就自己先上了五樓,他的華山感染科工作區,甚至叫開了門禁進入到「半感染區」。找不到張文宏的辦公室,一個人在裡面晃悠一陣,還是退出來了,回到電梯口等他。見面後,他引我進辦公室。一面說——事體總歸要做的。儂講呢。程老師,我看你也是個老實人,不是那種虛頭虛腦的,歡喜張揚來兮的那種人。真的,我也見過各種各樣的人。什麼樣子的人,一看也就有數的。你講是伐。

張文宏說的是老實話。他認可老實人,並願意跟一個老實人一起來做一樁事體。想想他說的——不要欺負老實人。這是我與張文宏建立起來的最初的情感聯繫。有了這樣的情感聯繫,可以越過所有的障礙。

那天,我們聊天,我看他在這個工作環境裡的生存狀態。他工作的時候,我不響,看著他。還打量他的辦公室,他的獎狀獎牌,他的腳踏車,他放在地上的一大包泡麵餅,他的咖啡機,飲水機,他下麵條的小鍋,他的視頻連線時候用的燈架……

那天中午,他帶我到外面吃飯。烏魯木齊路長樂路口的那家西式餐館,亂貴,一份牛排套餐要二三百塊;他幫我點牛排,自己點雞肉。他付帳。令我心裡一直不安。太貴了。本來他自己在辦公室裡,一碗泡麵就可以對付了。「我們難得這樣坐下來吃個飯,聊聊。你專門為我過來。我也要謝謝你的。你說是吧。」

我說起他到安義路夜市,當場上了義務獻血車上獻血。我直覺,我們彼此應該住得不遠。是的。所以,我們後來約了下一次一起去金山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張文宏說他開自己的車去,可以來我住的小區接我。我不好意思,哪能可以叫儂來接,我過來吧。但我想他一定不想讓一個外人跑到他家門口等他。我說這樣吧,我在昌平路靜安工人體育場門口等你。他說好。就這樣。

那天一大早,我剛到靜安工人體育場門口,張文宏電話來了,要我過來一點,在延平路等他,這樣一拐彎,就可以直接往內環方向了。我就往前走了近百米,他的車到了。我上車,他已經將自己的雙肩包挪到後座。

這是個心思縝密的人,並且,很會為別人著想。

他在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指揮部大樓裡,有間單人宿舍。他從2020年2月間「入駐這裡」,前後共住了兩個多月。

這是一件小單間,類似標準客房。單人床,床頭櫃;邊上多一張電動按摩椅。一張寫字桌,一把椅子。張文宏進房,習慣將雙肩包摜在桌上,立馬拿出電腦、手機,一股腦兒的連接線。上網。

2020年7月29日。我和張文宏一起來到這裡。按慣例,這天是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專家會診,我們早上從上海家中驅車出發,出門早了點,早到了。他帶著我,駕車在方圓幾裡的「中心」兜了一圈,讓我近距離看看這個上海新冠疫情治療的「堡壘」。他慢慢開車,一邊介紹——我先住在這裡,後來換到那裡,這裡當初怎麼怎麼……車停在指揮部大樓前。便先到他的單人宿舍落腳,坐一歇。

「我在這裡住了兩個月。忘不了。那時候,經常半夜三更回來。上網。處理一些白天拖下來的微信簡訊回復之類,有時也會有一些簡短的連線。全部事體處理完,大概也是半夜裡了。衝個澡,睏覺。」

簡陋的衛生間,衝淋房,一次性洗漱潔具。全部是幾個月前的樣子,張文宏隨時可以「入駐」。「每天有個阿姨會來幫忙打掃一下。不過,現在我不大住在這裡。所以也不大來打掃了。有點亂。」

離專家會診大概還有二十來分鐘的時間。他要抓緊忙一些事情,說,你自己坐一會,隨便看看。

張文宏適時地給了我一個時間,一個地點,讓我可以一個人走到窗前,看外面綠色的樹;忽然想到的是,幾個月前,中國最冷的日子,上海最冷的日子,在武漢,在上海。陰晦的天氣,街頭空曠,救護車呼嘯而過。所有人心存壓力,可以感受到陰雲密布,暗流湧動。那種肅殺之氣,若隱若現,由遠及近;多有悲壯,幾近慘烈。身著防護服的白衣戰士的身影,成為最生動的記憶,那些戴著口罩,上方露出的一雙雙眼睛。他們照亮生活。而此時,我的身後,就坐著一個白衣戰士裡最典型、也是最特別的一個。他正面對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一個人咕咕嘟嘟,在說些什麼。他就這樣忙著做他的事情。你不知道他在忙什麼,但你知道,他在忙跟外面每個人生命有關的事情。

我就一直看著窗外,回想一個上海乃至全國抗疫的大背景下,初春,一段中國人艱澀的時光,晦暗,陰沉。便有一個醫生的日常醫學敘事,令國人看到希望。「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我忽然想到美國老政客基辛格說中國人的這句話,禁不住熱淚盈眶。

阿拉好過去了。辰光差不多了。張文宏在喚我。一面收拾起自己的雙肩包。我平復心情,說,外面的樹,長得真好。

他說:「當初的兩個月,剛來的時候,是最冷的日子,開空調製熱,到開春離開。現在已經是大熱天了。空調開製冷了。原來窗外有這麼好看的樹,碧綠生青。」

這房間裡,還留有些吃的——方便麵;各種瓶裝、罐裝的飲用水。

儂帶瓶水去。張文宏說。他會對幾種飲用水做出評價——這種比較好,這種還可以。這個人行事細緻,做什麼都要說出個道道,事無巨細,給人以關照,「喝水很重要的。我一直講,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的,一是營養,也就是提高免疫力;再是喝的水要好,起碼要乾淨。你記牢我的話。」

近距離與一個醫生對話,被關照「你記牢我的話」。此時,文宏的這句話,讓我開始確信關於這次寫作的情感調動——我可以寫了。

這天,我們離開金山後,到了華山西院,跟張文宏查病房,會診。一路上多有攀談。我說我這次採訪後要準備寫了。文宏說,先寫起來再說。事體總歸先要做起來看的呀。

作品中提及一份採訪提綱,其實是我本人在跟張文宏見面前做的。後來列印出來給他,還直接發到他的郵箱。對於那些提問,張文宏曾表示一定會好好「交卷」,一一作答。但後來,張文宏一直沒有「交卷」。現在看此「提綱」,顯然,當時我犯了一個很低級錯誤——擬採訪提綱時,想當然地以為,張文宏去過武漢援鄂一線,衝鋒陷陣。張文宏沒有去過武漢。提綱裡有關一線援鄂的問題,一定令張文宏無語。

張文宏儘管沒有對此提綱的問題一一作答。但是,我很看重這份提綱,因為這是我寫作的一個綱要,所有寫作上的動因和思路,最終要達成的寫作目標,都在這份提綱中顯現。後來,我通過與文宏的交流,在寫作中對文宏的描述,和他本人的個性表達中,所有問題幾乎都找到了答案。也算稱心如意了。

作品以「開場白」起始,三章主體,分別就上海戰疫、「上海方案」、上海公共衛生體系的堅強堡壘作用;華山醫院感染科的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足跡、華山感染三代人的奮鬥經歷和精神傳承;張文宏個人經歷和性格特徵,語言魅力,內心精神與思想境界;最後的「留白」,至中國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彰顯偉大的中國抗疫精神。張文宏是其中一個令人難忘的身影。

張文宏衝鋒在前,沒有陷陣;張文宏更像個號手,他吹衝鋒號,也吹集結號,吹熄燈號,起床號,出操號,開飯號,上課號……

他的行事風格,話語特色,一個生動的醫生形象,得到大眾瞻目,紅極一時。這也意味著,讀者都認識這個人物——張文宏。許多人也許比我更了解這個人,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那一個「張文宏」;大家都很清楚地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在中國上海,2020年裡,有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張文宏。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社會背景,有自己的性格,做出自己的選擇——而最為考驗寫作的是——這是一個「非虛構」的故事。

這是個真實的講述。甚至許多是口述實錄,以及大量的真實話語背景。張文宏是個能說會道的人。他的語境,為人熟悉;他的精神與文脈,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全書以這樣的語境,真實地還原一個人。

9月底,初稿完成。十一長假起始,我將初稿發給張文宏,請他審閱。長假最後一天,他發了郵件,附帶簡訊——「程老師,寫得很好。」

他提出一些需要補充的內容,並讓我直接與他的助手聯繫落實。另外一個附件,是文稿修訂本。打開附件——14萬字的稿件,他逐字逐句做了審定,修改,甚至標點符號,幾處重複的敘述,他都一一修正,刪改。修改標識清晰明了。

每一個戰鬥著的人同樣不只是一個名字。那些被歷史銘記或淡忘的,同樣都是真正的人。他們各自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故事,或者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張文宏與所有中國抗疫戰士一樣,不僅僅是「偉大的」,也並不總是無畏的;他們付出和努力,使得這個故事和它的主人公一樣——可愛,但也日常;我沒有人為的去增加或放大「光圈」;他自有光輝,富有感染力。

有許多人對張文宏的「意外走紅」毫不驚訝。「張爸」本來就是這樣的啊。他的學生,他的同事都會這樣說:文宏的專業學識和道德情操一如既往,用自己一言一行踐行著為師者、為醫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醫學院,聽過張老師的課或者講座的同學,都會記住他。很多人納悶,我也一直不解,文宏像個不知疲倦的機器人——連軸轉。機器也有勞損的時候。

有一次,科室晚上的組會,文宏被白日連軸的會議和專家門診消耗了過多的精力,這一次,撐不住了。幾位學生發言,還沒完,忽然發現張文宏睡著了,有人不禁笑起來。有一個坐在文宏醫生旁邊的學生,卻沒有笑。這個學生無意中注意到,張文宏面前的電腦,開著,進入屏幕保護狀態,電腦屏保畫面,不是華麗的景色和動感的光影,黑色背景下,幾個鮮明的大字:正直、謙遜、踏實、節慾。

張文宏將這八個字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我稍微想了想——他真的就是這樣一個人。

相關焦點

  • 無錫獎勵張文宏別墅和5000萬獎金?官方闢謠來了
    全文如下:9月14日,某微博發布信息稱:張文宏去無錫了,無錫市政府獎勵了他一套湖墅+1200萬現金,另加5000萬研究資金。現將具體情況說明如下:為貫徹《無錫市衛生健康「三名」戰略實施意見》精神,我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柔性引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教授專家團隊,為進一步推動我院感染科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無錫公共衛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人民日報:無錫獎勵張文宏別墅和5000萬獎金?闢謠來了
    9月14日,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通過其官方微信發布關於「無錫市政府獎勵張文宏一套湖墅和數千萬獎金」相關傳言的情況說明。全文如下:9月14日,某微博發布信息稱:張文宏去無錫了,無錫市政府獎勵了他一套湖墅+1200萬現金,另加5000萬研究資金。
  • 對待工作 做一個踏實的人
    我的人生已經活完了。」這簡直是無稽之談!「踏實」不代表木訥的頭腦和缺少競爭意識,相反,它對這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你需要不斷地去發現機會、把握機會。基於此,你需要做到以下五點:養成掌握和獲取大量信息的習慣;培養把握機遇的靈感;進行科學的推理和準確的判斷;當斷即斷的決斷力;了解其他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
  • 三觀不正,人生不幸!請從小培養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
    三觀不正,人生不幸!請從小培養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人生觀自尊,自立,自信,自強不息;謙讓,謙遜,謙卑,謙虛謹慎;勤勞,勤奮,勤儉,勤能補拙;誠實,誠信,誠懇,誠摯待人。和氣,和睦,和順,和諧共處;友愛,友善,友好,友誼長存;正直,正氣,正派,正義必勝;仁愛,仁義,仁慈,仁者無敵。二、社會觀法制,機制,體制,建章立制;企改、教改、醫改,深入改革;戰略,方略,策略,雄才大略;計劃,籌劃,謀劃,長遠規劃。
  • 踏實造句和解釋_踏實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聞一多《端節的歷史教育》:「這樣一來他們心裡便踏實了,覺得安全真有保障。」,柳青《創業史》:「寡婦老婆雖然相信了農會主席,但心裡總不踏實。」] 踏實參考例句: 1、你不要華而不實,要踏踏實實地工作。
  • 張文宏:新冠病毒已是常駐病毒,不大可能在全世界範圍消除
    黃佳琪 攝論壇的焦點之一無疑是「硬核醫生」張文宏,他帶來了以「走向未來:科技抗疫的現狀與挑戰」為主題的報告。「今天來這裡講課的都是在這個領域特別厲害的院士,但是大家也知道,坐在這個體育館裡的幾千人,最終能夠做院士的可能只有一到兩個,如果你把做院士作為人生目標,估計你這一輩子大概率是個loser(失敗者)。但大家突然發現,還有一個人不是院士也可以站在這裡,頓時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張文宏風趣幽默的開場白引來臺下陣陣笑聲和掌聲。
  • 正直愛潔蟹是什麼樣子的蟹?正直愛潔蟹品種介紹圖片欣賞
    你聽說過「正直愛潔蟹」這種蟹的名字嗎?小編在腦海中想像了一下,既然是正直愛潔,那應該是作風正派又十分喜愛清潔的吧。。。但是這兩種品格如何在一隻蟹的身上體現呢?讓小編來給你揭秘一下吧。  正直愛潔蟹  正直愛潔蟹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蟹呢?
  • 劉家銅官窯《鴻運尊》意義深遠,見證抗疫國士張文宏教授祈福中國
    大會組委會特邀請劉家銅官窯胡武強大師以抗疫為主題特別創作了祈福中國、致敬抗疫英雄的作品《鴻運尊》並出席了大會,在現場作品《鴻運尊》贈送給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以此作品感謝他在
  • 【資訊】《花木蘭》、《信條》檔期推遲,是枝裕和中國直播首秀
    新的一周,原定在七月登陸院線的《信條》、《花木蘭》也官宣延檔,將檔期調整到八月,在全球各地疫情不斷反覆的當下,這樣的消息也是在人的意料之中
  • 「斷舍離」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節慾、制欲
    現在「斷舍離」,已作為一種生活觀念、一種生活方式,作為生活中流行時尚風、流行新潮流、流行新觀念,已經被人們所熱情接受,並且逐漸深入人心……為什們「斷舍離」被人們所接受,它推崇去掉過多的物質生活的享受,追求簡約的生活美學,所以,從倫理的意義上講,從道德意義上看,從精神價值上來看,從善生活來看,「斷舍離」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節慾
  • 張文宏教授年收入184萬,是真的嗎?
    因為最近的疫情,想必大家都認識張文宏醫生。他是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風趣幽默,能深入淺出地給大家科普傳染病知識。把張文宏這次的觀點,上升到了和「中國粥」較勁。,說和鍾南山相比,張文宏就是個小丑,藉此來否定張文宏。
  • 一周影訊 | 《花木蘭》、《信條》檔期推遲,是枝裕和中國直播首秀
    新的一周,原定在七月登陸院線的《信條》、《花木蘭》也官宣延檔,將檔期調整到八月,在全球各地疫情不斷反覆的當下,這樣的消息也是在人的意料之中。
  • 刺客信條起源通關感受分享 刺客信條起源滿級通關心得介紹
    導 讀 刺客信條起源已經發售了幾天了,相信這段時間內有許多玩家都已經通關了並且都已經滿級了,那麼各位玩家都對這款遊戲評價如何呢
  • 漢米爾頓攜手《信條》電影打造深潛鈦金版腕錶 得物App獨家首發
    近日,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TENET)正在全國熱映,為久旱的影院降下了第一波甘霖。作為疫情後上映的首部科幻影片,該部作品在海內外都掀起了觀影熱潮,很多觀眾表示看不懂,也有觀眾表示很燃,總之,外界的評論褒貶不一。
  • 張文宏:「中國的抗疫經驗將被記錄」
    張文宏,這位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金句頻出、廣受民眾喜愛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生,獲得了「科普傑出人物獎」。  「超高專業能力」「超強表達能力」「硬核醫生」,這是疫情期間網友對張文宏的評價。  這個評價來自他一連串的發言,其中有表態,有科普,有建議,無不贏得大家的支持。
  • 張文宏醫生烏鴉嘴?
    張文宏針對一些過度管控將產生的後果曾不無憂心說道「社會停滯造成的人口死亡將遠大於新冠肺炎」。偶然看到近半個來月幾例令人嘆惋的兒童不幸事件,這時候他們本來應該坐在教室裡朗朗書聲,那麼就不會遭遇這些致命的意外。這些大約僅僅是見諸於網絡的,不為人知的還不知幾何。
  • 正直有才華的INFJ
    他們是獨立的、有獨創性的思想家,具有強烈的感情、堅定的原則和正直的人性。正直有才華理想主義的老學究。 即使面對懷疑,INFJ型的人仍相信自己的看法與決定。他們的評價高於其他的一切,包括流行的觀點和存在的權威,這種內在的觀念激發著他們的積極性。 通常INFJ型的人具有本能的洞察力,能夠看到事物更深層的含義。
  • 張文宏的話值得深思
    針對這個問題,醫學界知名度如日中天的張文宏醫生在之前的「開學第一課」中表示:小學生每天要睡足10個小時,初中生要保證9個小時睡眠,高中生你要保證8個小時的睡眠。作為一名專業的名醫,張文宏的話非常中肯,他完全是站在各個學段學生健康成長的立場上來解答這個問題,他的話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 《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如果觀眾不去理解它,其最有華彩之處便黯然失色;但若試圖去理解它,又會造成情感游離《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張成一百年前,中國早期影評人、戲劇人馬二先生有言「人生最大之問題,時間而已矣」。近日公映的電影《信條》沿著上述脈絡,大玩「時間遊戲」,卻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爭議嚴重。一是《信條》導演諾蘭的粉絲甘之如飴,在網上做了各種解析長文、時間線圖表以及視頻論文;另一種則是觀眾的質疑:看電影還要帶本參考書作輔助嗎?那看電影的意義又是什麼?《信條》略顯乾癟的情感戲難道不是硬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