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2020-12-05 瀟湘晨報

如果觀眾不去理解它,其最有華彩之處便黯然失色;但若試圖去理解它,又會造成情感游離

《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張成

一百年前,中國早期影評人、戲劇人馬二先生有言「人生最大之問題,時間而已矣」。在中國電影初興時,卜萬蒼、田漢等中國電影人便著力探索電影這一新興媒介與時間、夢境的關係。自現代電影發軔以來,不管是王家衛說的「功夫就是時間」,在功夫片中探討電影與時間的關係,還是塔爾可夫斯基賦予長鏡頭時間的壓力,抑或是伯格曼那句「電影是夢、是音樂」的膾炙人口的名言,乃至現代派電影宗師費裡尼在《八部半》中所做的電影與夢境、意識流、幻想間完美的鏡像實驗,電影是表現時間與夢境的最佳大眾媒介,已成為現代電影的基本共識。

近日公映的電影《信條》沿著上述脈絡,大玩「時間遊戲」,卻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爭議嚴重。一是《信條》導演諾蘭的粉絲甘之如飴,在網上做了各種解析長文、時間線圖表以及視頻論文;另一種則是觀眾的質疑:看電影還要帶本參考書作輔助嗎?那看電影的意義又是什麼?《信條》略顯乾癟的情感戲難道不是硬傷嗎?

《信條》的解讀維度如同影片本身,仿佛信息交叉的小徑,指向了多重文化想像和社會心理:從電影類型的角度看,《信條》是一部特工片,在麥高芬的設置和解決路徑上,讓人耳目一新;《信條》是一部粉絲電影,它必然帶有粉絲文化的消費屬性,在粉絲文化的範疇內解讀這部電影,確實給人一以貫之的快感,但在A級製作中,這種玩法是否具有共享性,有待商榷;從現代電影的角度看,《信條》的美學探索的價值與得失值得總結。

理性結構工整精巧,卻失之於感性和情感

類型無高下,關鍵是類型潛在的表達。新世紀以來,最成功的特工電影如「諜影重重」系列、「碟中諜」系列、「007」系列,從人設、到影像風格,以及對傳統特工電影的反思,都對特工片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和開拓。《信條》也不例外,片中無論是反派通過時間逆行毀滅世界的方式,還是兩場重頭對抗戲中,用所謂的「鉗形時間」來構作戲劇包袱,都讓人耳目一新。

然而,諾蘭在構思創作《信條》這個工整、精巧的理性結構時,失之於感性和情感。以《諜影重重》為例,第二部和第三部時間線關聯緊密,動作戲、追逐戲也比較滿,卻不會讓人覺得情感單薄,伯恩雖然像《信條》的主人公一樣,也在全球奔波,可街頭巷尾、地鐵、市場等場景卻與觀眾的日常經驗充滿親和力,換句話說,「諜影重重」系列是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闖入一位孤膽英雄伯恩,比較符合觀眾的日常知覺經驗,而《信條》則設定了一個高概念的世界,讓觀眾來條分縷析,與普通觀眾的日常經驗是反向而行。《信條》中有句臺詞「不要去理解它,而是去試圖感受它」。這或許是諾蘭對觀眾的期許,事實上,諾蘭在敘事層面也完全按照特工片的節奏去架構劇情,對片中的高概念一頭霧水的觀眾,只要稍微了解一點特工片的套路,也不難看懂《信條》。觀眾可能一時間無法迅速理解反派薩塔爾怎樣通過「鉗形時間」得到了「算法」,但只要知道薩塔爾得到「算法」這個劇情,就不難理解接下來,主人公就要阻止薩塔爾毀滅世界。只要知道了薩塔爾毀滅世界就在旦夕之間,即使不知道尼爾在救援中「逆時間」了幾次,甚至犧牲了自己,也能理解尼爾是個英雄。

由此看來,《信條》本身就成為「悖論」:如果觀眾不去理解它,《信條》最有華彩的地方便黯然失色,淪落為「爛大街」的套路,除了打就是追逐;但若試圖去理解分析,又會嚴重幹擾對後續信息的接受,同時無法代入人物,情感勢必是游離的。

其實,飾演尼爾的羅伯特·帕丁森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即斯坦尼體系中的最高任務,尼爾的寬厚、包容、忠誠、勇敢、機智、果敢與捨生取義品質在較滿的戲中,被充分展現,多刷幾次影片,對這個人物的感情體味會更深,可惜現在只能淹沒在繁複的故事線中。

理解與感受不該被割裂,「燒腦」應為「走心」服務

無怪乎有人說《信條》更像遊戲,而不是電影。特工片奇觀的視覺吸引力與高概念,阻礙了觀眾通過電影這一媒介去感知時間的路徑,導致全片仿佛一個能工巧匠製作的鋼琴,美輪美奐,卻彈不出聲音。電影中所謂的「燒腦」,應該與物理學家做的事異曲同工,只不過媒介不同,電影人通過電影來認知感受世界,而不是販賣知識點。《信條》中正、倒放的配樂和影片結構被拿來與巴赫的「螃蟹卡農」對比,將《信條》與伯格曼的電影對比,即可知現代電影應該給現代人提供通往內心世界的通途。伯格曼是巴赫的鐵桿粉絲,在多部影片中使用卡薩爾斯的巴赫「大無伴」,十二平均律,晚年還致敬巴赫導演了一部與「薩拉班德舞曲」同構的電影《薩拉班德》。作為現代派電影宗師,伯格曼對電影與時間關係的探索和實驗達到頂峰,在《芬妮與亞歷山大》的下半部,拍攝了平行時空,與孩子想像瑰麗的主觀世界同構,絲毫不違和;在《假面》中探討了時空、意識的重疊倒置;伯格曼喜愛用音樂結構來架構劇情,如套用了復調音樂結構的《猶在鏡中》,奏鳴曲結構的《秋天奏鳴曲》等等,但絲毫不會感到伯格曼高蹈地販賣這些「梗」,因為伯格曼電影的精巧結構最終都指向精神世界與自省。

經過早年現代派電影大師的開疆拓土後,大衛·林奇、今敏等當代大師,以及更年輕的湯淺政明等人仍然在「燒腦」的路上,做出執正馭奇的新玩法,但不管怎樣玩,其共同點都是通過電影打通現代人的知覺、時間與夢。無獨有偶,大衛·林奇的《雙峰》第三季反思了核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其敘事非常燒腦,即使無法完全理解故事線,仍然能從影片中感受到豐富充盈的情感力量。相較而言,《信條》與觀眾的情感互動是缺位的。反觀諾蘭早期的《追隨》《記憶碎片》,片中人物的茫然與困惑,既構成了人物動機,又與人物結局因果互成,因果與宿命論是諾蘭片中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在《信條》中,諾蘭試圖否定因果,只保留面對宿命的樂觀,但在成片中用好萊塢特工片的既定因果套路中反因果,只把「扭曲時間」當作梗來用,割裂了「理解」與「感受」。

諾蘭從處女作開始就不走尋常路,尤其善於打碎故事的線性時間,重塑新的感知。而在營銷前置的環境中,諾蘭電影「燒腦」的特點便被放大為噱頭。不少影片,尤其是推理影片,模仿這一點,「營銷前置」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創作:即從電影創作開始,便把營銷操作融入其中,將在營銷期間可能用到的點,「埋梗」在電影中,等到上映前營銷期間,再將埋的這一系列「梗」當作謎題,作為話題發布在營銷平臺。通過「埋梗」與「解謎」的互動,製造電影的話題和電影消費的愉悅感,形成一條消費的閉環。除了這種主打「理性」的營銷,還有主打「情感」的營銷,在情感社會學中,「後情感」是一種被資本掌控,來模擬資本塑造的情感的一種情感。不管是「燒腦」還是「後情感」,若看電影都不再依賴獨立思考後得到快樂和情感,而被營銷「綁架」,就已經荒腔走板。

學者蘇·布勞爾認為,粉絲是「文化口味」的製造者,「文化口味」劃定了文化區隔,如坊間流傳的英劇、美劇、日劇、韓劇間的鄙視鏈,其文化區隔心態,亦適合用於《信條》。實際上,無論是英美還是日韓,其電視劇都各有所長也各有短板,人為製造鄙視鏈,則隱隱地折射出背後的文化等級觀念。不管是看電影,其他文藝審美,提高獨立思考能力,破除這種鄙視鏈,才應該是初衷吧。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候選人、影評人)

【來源:文匯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看完《信條》後,一起來聊一下「祖父悖論」
    前段時間大火的好萊塢電信《信條》,再一次證明了那句話「諾蘭出品,必屬精品」。先來了解一下《信條》這部電影,主要講的就是:一群劫匪闖入烏克蘭劇院尋找人質的下落,他們打算搶到一個手提箱,內裝有神秘物質。主角和同伴以特警的身份參與搶奪,但卻失敗了,為了保護秘密而被假死。
  • 熵,祖母悖論,《信條》如何逆轉時空?
    既然熵增代表了時間的正流向,那麼熵減便代表著時間倒流,電影《信條》中的時間穿越便是基於這麼一個設想。遙遠的未來,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以逆轉物質熵增屬性的黑科技,從而將未來的物質或者信息傳遞迴過去。當正常時空中的物體或者人被逆向化後,他們便處於逆向時空。
  • 看了《信條》,你懂什麼叫做祖父悖論了嘛?
    最近諾導新電影《信條》上線院線,作為諾導忠實粉絲的我自然也得去燒燒腦。
  • 逆熵、時間鉗形,祖父悖論,刷《信條》前必備的3個物理知識
    《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的導演諾蘭又出新片了,這部《信條》是一部融合了時間逆流諜戰片,非常燒腦,建議觀看前最好了解以下3點物理知識,否則可能一臉懵逼。真香警告,學渣勿入。例如:《信條》中子彈回到手槍中,爆炸回到初始狀態,毀壞的房屋變得完好無損等。影片中的時間逆流恰好就是由於逆熵所導致的。時間本來就是讓人從有序(出生)走向無序(死亡),逆熵恰恰相反,這也詮釋了為什么女主在正向世界受到了槍傷,到了逆向世界傷口一周之內就能自動癒合。
  • 周末閒聊:《信條》中的祖父悖論
    近日,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在國內上映。雖然身在一個陌生之地,但還是迫不及待的跑去一個從沒聽說過名字的電影院,開開心心的過了一把癮。我們學習知識,其實並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用更好的一些東西去武裝自己,這個過程就是熵減。但在整個知識領域中,你越學習就越能清楚的感觸到熵增的過程。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某個節點的具體交易,都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無論任何的模型或者推理,甚至是非科學的手段都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因為這個市場以及經濟本身就是無序和混亂的。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究竟講了個啥?」「一開始我以為我看懂了,中間我覺得我應該懂了,後來我發現除了槍戰我啥也沒看明白。」這恐怕是大部分觀影者的直觀感受,《信條》真的那麼晦澀難懂嗎?《信條》到底在講什麼故事?據記載,龐貝城由奧斯坎斯部落興建於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89年,龐貝城被羅馬人佔領,成為羅馬共和國的屬地。得益於獨特的地理條件,龐貝城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人口集中,貴族富商紛紛到此營建豪華別墅,盡情尋歡作樂,繁華景象一時無二。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整個城市被掩蓋於火山灰之下。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實際上,《信條》更像在討論一個時間的哲學命題,祖父悖論下,是人之何而存在的大命題閱覽。當然,提到諾蘭的「時間系列」。很多人可能會更偏愛《星際穿越》、《敦刻爾克》以及《盜夢空間》。又或者是更燒腦型的《記憶碎片》和《致命魔術》。畢竟前者締造出,時間主義下的浪漫情懷,令觀者聞之落淚而震撼。
  • 《信條》中的物理學(二)時間旅行和祖父悖論
    小球A在進入黑洞之前被A'撞了,於是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無法進入黑洞,這和祖父悖論是一樣的道理:如果A能進黑洞,就能撞自己,讓自己無法進入黑洞;如果A進不了黑洞,就不會撞到自己,那A又能進黑洞……這樣就出現了邏輯矛盾。
  • 《信條》與時間之謎
    收縮到最後,會成為黑洞,並再次成為一個奇點,這就是坍縮。至此,一個輪迴完成。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宇宙的擴張是時間的正向運動,而宇宙的收縮則是時間的反向運動。  對未知執著地追問 諾蘭稱,他對時間這個概念非常著迷,多年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 科幻故事中的祖父悖論
    最近電影《信條》火爆,我又把這幾種時空邏輯拿出來琢磨一番,特別是對應祖父悖論,想想也挺有意思。祖父悖論有如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祖父無論如何都殺不死。時空旅行的開山之作《時間機器》,裡面描述的時空邏輯是:因果關係永不變,雖然細節可以改。男主角因為未婚妻被殺,而努力研發出時間機器回過去救人,卻無論如何都救不了。原因在於未婚妻被殺是研發出時間機器的原因,改不了。
  • 想看懂《信條》?首先你得理清「時間線」和「因果律」這兩個概念
    你可以堅持你的信條(如主角和尼爾),亦可心懷極端個人好惡(如薩託,我們甚至可以說,薩託選擇成為了自身情緒與心靈傷痕的奴隸)。這既向虛無逼近,同時卻又開啟了生命無邊無際的自由。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無法解決。然而對《信條》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
  • 三分鐘看懂《信條》:歷史無法被改變!
    外祖母悖論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殺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麼這個人就不會出生,也不會殺死自己的外祖母了。對外祖母悖論,通常有三種解釋。第一種,霍金的時序保護假說,從源頭上掐死外祖母悖論:時間機器不可能存在,都是假的!
  • 燒腦巨製大片《信條》上映,想看懂電影,你得先懂這些!
    小夥伴們,由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的全新燒腦力作《信條》今天終於上映了。一路從《星際穿越》《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看過來的大家,內心是不是激動中又帶有些許慌張呀?萬一電影的信息量太大,一刷「看不懂」怎麼辦?別擔心,今天就先給大家簡單的「補補課」,說一說電影裡的一些概念,希望能減輕小夥伴們觀影時的壓力。
  • 理解這三個概念就能看懂《信條》諾蘭是怎麼逆轉時空的 星際穿越
    諾蘭的《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都是有關時空扭曲、時空穿越的高概念電影,再加上剛剛上映的《信條》構成了諾蘭的時空三部曲。 在諾蘭的電影《信條》中,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
  • 熵增能否確定時間的方向——《信條》中的科學問題(中)
    文 | 陳思進 在上文《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信條》中的科學問題(上)》中,我談了諾蘭的新科幻大片《信條》中最主要的科幻設定——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增加,但並不是說,熵減會引發時間的倒流,熵和時間並不是這樣對應的。
  • 再談熵減能否引發時間倒流,及「祖父悖論」與平行宇宙
    ——觀賞《信條》後再談熵、平行宇宙、反物質等相關問題(中)文/陳思進在上文《》(2020年09月25日《科普時報》第3版首發)中,我談了諾蘭的新科幻大片《信條》中最主要的科幻設定——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增加,但並不是說,熵減會引發時間的倒流
  • 「影評」《信條》與時間之謎
    收縮到最後,會成為黑洞,並再次成為一個奇點,這就是坍縮。至此,一個輪迴完成。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宇宙的擴張是時間的正向運動,而宇宙的收縮則是時間的反向運動。對未知執著地追問諾蘭稱,他對時間這個概念非常著迷,多年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信條》的劇本,十幾年前就已經啟動。
  • 看不懂《信條》?你需要的是這份「時間指南」
    無數影迷年度期待的《信條》終於上映了。這是繼《敦刻爾克》之後,時隔3年諾蘭重返大銀幕之作。這也是今年全球電影市場復工以來,被寄予眾望的一部頂級大片。 時間,是科幻最古老的主題之一。諾蘭被稱為「時空三部曲」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信條》,每一部都探索了一種時間的呈現方法。
  • 搞懂這5個名詞和人物,諾蘭電影《信條》「燒腦值」直降兩顆星
    昨天在影院看完諾蘭的《信條》,突然發現一個可能性:那些保佑你的靈感,不是佛祖,而是通過「時間鉗形運動」回到當下的「未來的你」。已經瞭然當下的他,只是回到當下幹預,重走一遍自己的人生之路。《信條》男主就是如此。
  • 《信條》中掩蓋不住的物理「硬傷」
    原標題:時間逆轉時空交錯的炫酷 也掩蓋不住《信條》存在的物理硬傷電影《信條》近期在國內影院上映。被這部電影「燒糊了腦子」的觀眾不計其數,其實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就是大反派想用逆轉時間的殺傷性武器毀滅現世,不過一系列和時空逆行相關的科學概念以及非線性敘事,直接把觀眾繞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