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信條》?你需要的是這份「時間指南」

2020-12-05 騰訊網

無數影迷年度期待的《信條》終於上映了。這是繼《敦刻爾克》之後,時隔3年諾蘭重返大銀幕之作。這也是今年全球電影市場復工以來,被寄予眾望的一部頂級大片。

時間,是科幻最古老的主題之一。諾蘭被稱為「時空三部曲」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信條》,每一部都探索了一種時間的呈現方法。人類是如何幻想時間的?諾蘭關於時間的探索是如何延展的?《信條》又是如何實現「時空逆轉」的?

本文,我們和你一同打開時間的大門,開啟一段「腦洞大開」的探索之旅。

人類的時間想像

早期的時間幻想,還算不上嚴格的科幻作品,像現在的「穿越小說」 一樣,角色總是會莫名其妙地來到過去或未來,沒有科學解釋。

狄更斯的《聖誕頌歌》中,吝嗇鬼在幽靈的幫助下看到了過去和未來;華盛頓· 歐文的《瑞普· 凡· 溫克》中,一個人沉睡了二十年,醒來時滄海桑田,世界劇變;馬克· 吐溫的《康州美國佬在亞瑟王朝》中,一名工程師被人敲了腦袋,結果發現自己回到了亞瑟王時期。

直到1895年,威爾斯的《時間機器》才提供了一種更靈活,也更可信的機制:一臺時間機器。時空旅行的概念於是出現了,人類關於時間的想像也開始有了理論依據——基於牛頓的絕對時間觀,時間是第四維的存在,人類怎樣穿過三維空間,就能怎樣穿過四維空間。

關於時空旅行的觀點也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時間不可被改變,人們只能旁觀,無法幹預。一切遵循「現實守恆定律」,主角無論怎樣阻撓,都無法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人們只能接受現實,無法改變命運。

另一派則認為,時間可以被改變。回到過去,改變關鍵事件,從而改變未來,這種想法催生了一系列故事,從祖父悖論、平行世界到蝴蝶效應,從自我救贖到改造世界。

然而,《時間機器》出版後沒幾年,物理學領域發生了兩個重大突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埃弗雷特基於量子力學提出的多世界理論。在他們主張的時空觀下,只有一種「物理性時間旅行」,那種旅行是張單程票,只能去往「未來」,速度有限,且一去無回。這徹底推翻了威爾斯式的時間機器(以及相關的概念,比如超光速旅行)。

但相對論也給20世紀的作家帶來了全新的幻想空間。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主張:時間會被引力和速度改變。第一,處於不同加速度的人們,時間的流速不同。越接近光速,時間流逝越慢。羅恩·哈伯德在小說《前往群星》中討論了時間膨脹:星際旅行者的時間流逝速度太慢,以至於他們回來後,發現親友都已死去,世界也已經改變。

第二,處於不同空間的人們,時間的流速不同。越接近引力大的地方,比如黑洞,時間流逝越慢。《三體》中科學家白ice掉進了黑洞。多年以後,程心去事故遺址,好像看到了一個小小的人影依然在事件視界裡活著,無盡地墜落。

人類關於時間的想像,有著巨大的創造力。它們互相纏繞、伴生、難以窮盡。關於時間幻想的豐盈,也讓科幻電影的創新與呈現顯得更難。諾蘭卻做到了。

諾蘭的時間探索

2009年的《盜夢空間》,一次性製造了5條時間線。故事設定,是相對論結合心理學、生物學的一個延伸:我們做夢時,總覺得經歷了很多事,度過了漫長的時間,醒來卻發現只是打了個盹。

假如時間不僅在接近光速、巨大質量時減慢,還會在夢境裡減慢,會怎麼樣?諾蘭製造了5個層層嵌套的夢境,每一層都比上一層時間更慢,也就創造了5條時間線。

2014年的《星際穿越》,「時間」被實體化了。在一個空間裡,可以看到一個人從小時候到長大後的每一個時刻的同時存在。時間以物理維度顯示以後,變成了一條條可以觸摸的「線」,人可以用身體與之交互,進入任何一個時間段。

2020年《信條》,「時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更加劍走偏鋒:在實體空間裡,呈現時間的逆流。「時間逆行」的設定本身並不新鮮。

1973年,巴林頓·J·貝萊的《時間衝突》寫道,人們發現向前運行的時間即將撞上從未來倒退未來的另一個時間。劉慈欣的《坍縮》中,宇宙的坍縮導致了時間的反演,過去變成未來,身處其中的人卻感覺不到異常。

新鮮的是第一次有人拍出來,是第一次在商業片領域,以如此大的規模和體量,在大銀幕上展示雙向時間。

《信條》的「時空逆轉」

《信條》講的是一個「時空逆轉」的故事。男主通過一項測驗後,進入了一個國際秘密間諜活動的世界;為了執行任務,他要穿梭於不同國家,面臨各種危險,完成一個「逆轉時空」的秘密任務,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

「時空逆轉」得以實現的背後涉及以下三個理論依據:

熵是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代表體系中的混亂程度。簡單說,一個系統的「熵值」越高,說明系統越混亂,反之則越有序。而一個孤立系統,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熵值增加,這就是「熵增原理」。

傳統科幻電影中的時空穿越,無論是回到過去還是前往未來,用相對論的方式解釋:就是人不動,而時間動。在《信條》中,「熵」是可以逆行的,電影裡有一個時間轉換器「門」,穿過這道「門」之後,時間流動的方向是相反的,你就可以逆行時間了。世界會從無序變有序——表現就是射出的子彈可以收回,撞翻的汽車可以瞬間恢復正常行駛。

時間鉗形運動

當兩位男主通過「旋轉閘門」逆轉時間時,會遇上「時間鉗形運動」。「鉗形」是軍事術語,就是我方於兩個方向向敵方進攻,迫使敵方兩面作戰。在《信條》裡這兩個方向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方向夾擊。

在逆行時空中的自己,和另一個時空中的自己是對稱、或者說是相反的。所以處於一個空間的自己活動時,一定要照顧到另一個時空的自己,否則稍有不慎就可能「永遠都回不來了」。

祖父悖論

在時空穿越可行的前提下,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那麼未來的自己就不會出生;但如果自己沒有出生,又是誰回到過去殺死了祖父呢?這就是科幻界著名的「祖父悖論」。

「信條」到底是什麼?

其實就跟《盜夢空間》的片名「Inception」內涵一樣,暗指電影中主角一行人的任務:一個想法可以從開始慢慢植入、並擴散。片名既引出了故事情節,也傳達了影片的懸疑效果。

《信條》也是如此,英文「TENET」,有著「原則、信條」的意思,指代電影中不可違背的物理定律和法則。而且英文結構從前從後都一樣,也暗指片中正向和逆向統一的時間,過去無法改變。

既然過去未來無法改變,那不如像《信條》裡說的,「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

來源:

《觀影指南:時間幻想簡史與諾蘭的時間實驗》 不存在

《沒有這篇指南,看就像裸考》 場庫

《看不懂?這篇全解析請收好!》 豆瓣電影

相關焦點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等沒點量子力學基礎基本拎不清的概念打轉之時,對於《信條》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恐怕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封「神」軌跡。不得而知的我們,只能在觀眾一聲聲「看不懂」的反饋裡聽到創作者「抓到你了」的竊笑。《盜夢空間》曾言:當你回想自己的夢時,是永遠記不得開頭的。
  • <信條>世界生存指南(二)--<信條>世界是不是真實存在呢?
    前天寫了<信條>世界生存指南, 應廣大讀者的要求(其實就是我自己)再寫點相關的內容, 那就寫個續集, 不知道能不能寫出一個系列來.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愛與因果,是不以時間的變化而轉移。他電影的難懂燒腦,從來不是刻意為難觀眾,而是他自我對時間的思考。在網友們看來:其他導演的電影看不懂:是部垃圾。諾蘭導演的電影看不懂:你是垃圾。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琢磨諾蘭在影片裡,埋下的所有伏筆和深意。
  • 《刺客信條:奧德賽》奧利哈鋼合約任務指南
    《刺客信條奧德賽》本周的任務為奧利哈鋼合約任務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信條》看不懂?那就先看看這8個細節
    《信條》已經上映了,但不少粉絲都說沒看懂,畢竟裡面時間,空間都太亂了,看完這8個細節你就恍然大悟。一,信條的英文名字叫《tenet》,這不是導演隨便起的,而是意味著電影開頭和結尾對稱,電影的開頭就是結尾,電影的結尾也是開頭,世界毀滅與誕生不停的循環。
  • 5分鐘看懂《信條》,時間鉗形的概念並不高深
    其實主要還是說作品本身很無聊,更多的還是搞不懂。我們今天就來試著用最簡單的邏輯幫大家解讀一下《信條》,便於各位影迷在回味影片或者二次觀影的時候能更好地欣賞它。(本期內容含劇透,請謹慎閱覽)在介紹電影之前,我們還是得提一下影片的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如果你感覺這個名字陌生,不要緊,因為他之前是打橄欖球的,不認識很正常。
  • 《信條》與時間之謎
    確實需要二刷 時間是謎一般的存在,只能感知,無法觸碰。只有從計時器、進度條、一個人漸漸增多的白髮或皺紋上,才能察覺時間的存在與無情。時間永不停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不可預知。而現在,正在分分秒秒地流逝。我們為過去後悔,為現在焦慮,為未來恐慌。
  • 如何理解夢和時間機器?如何看懂《信條》?老師推薦看哪些電影?丨築基天文課齊銳老師見面會實錄
    這就表示時間機器還沒被發明。因為人性就是這樣:貪婪。如果人性不貪婪,根本就不需要時間機器。大家想過這個問題嗎?你為什麼要穿越時空?對了,是因為後悔。看不懂。信條=看不懂。我是刷了三遍,沒有聽說過刷一遍就看懂的,絕不可能的,刷個十遍八遍差不多。所以你看一遍不懂,說明你是正常的,你要是刷一遍看懂了,那你絕對是沒看懂。
  • 《信條》正在熱映!感受時間維度中的逆向運行!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信條》正在熱映 《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 而這次帶來的《信條》,不出所料的,也是一部燒腦力作。 影片太燒腦導致很多演員接受採訪時都表示,自己都搞不懂劇情,更別說觀眾了。
  • 影評|諾蘭就是為了讓你去影院,才把《信條》拍得這麼難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正在影院上映,該片引發最大的爭議是,看不懂。諾蘭的電影一直以燒腦著稱。不論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都屬於看了一遍要琢磨好幾天,會和別人討論好久的電影。《信條》的難懂程度在諾蘭作品表中,應該僅次於《記憶碎片》。
  • 燒腦程度十級的電影,諾獎得主都參與製作,不看三遍以上看不懂
    科幻燒腦電影《信條》。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世界存亡危在旦夕,只有一個詞「信條」是惟一的線索與武器。電影中的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而要命的是,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簡單說就是要逆轉未來。是不是開始有點燒腦了?
  • 關於《信條》的4大熵腦筋迷思
    但由於導演在影片中加入了熵減、逆轉時空、時間鉗形運動等設定,片子的理解難度指數級上升。兩個半小時看完,大家紛紛覺得自己不懂,但無法跟朋友描述這種不懂,因為你不懂自己究竟哪裡不懂。大家甚至不敢二刷,怕刷完了還不懂,坐實自己是傻子的事實,畢竟第一遍看完你連男主叫啥都不知道。於是他們聚集在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求劇情解析,比上學時抄作業還積極。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達成一個共識:「用全新的視角看世界」,這也是在《信條》預告片裡以及小黑在結尾處說的話。如果你堅持呆在自己的常識和邏輯裡,那麼就不要讀下去,因為後面要聊的東西,可能會顛覆你對世界的認知。
  • 刺客的信條奧德賽:獅身人面像的傳說和覺醒的神話任務指南
    刺客信條奧德賽擁抱古希臘的神話和傳說,熟練地將這一時期的奇幻元素與該系列的主要歷史基礎相結合。如何在刺客信條奧德賽中回答斯芬克斯的謎語獅身人面像任務指南的傳說從Thera出發,向北前往Boeotia,在Kopais湖南部的
  •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 電影信條裡的時間鉗形部隊表現如何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除了那場奪取時間武器的戰鬥使用了「時間鉗形戰術」(10分鐘)之外,整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場歷經幾十年的「時間鉗形戰術」。只不過一個是正面戰鬥,而另一個是諜戰。而藍色小隊是逆流時間線,所以他們開始戰鬥的時間點是12:10分,不過對於他們來講,時間是倒計時的,所以戰鬥結束之後的時間點是12:00,(紅隊開始進攻時間點),這樣得到的關鍵信息將會交給紅隊。如果你是一位紅隊的士兵,在你開始戰鬥的時候,你會發現藍色小隊正在「倒退著撤退」。
  • 「影評」《信條》與時間之謎
    假如回到從前,你會重新選擇嗎?確實需要二刷時間是謎一般的存在,只能感知,無法觸碰。只有從計時器、進度條、一個人漸漸增多的白髮或皺紋上,才能察覺時間的存在與無情。時間永不停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不可預知。而現在,正在分分秒秒地流逝。我們為過去後悔,為現在焦慮,為未來恐慌。讓時光倒流,是人類的永恆願望之一,但從未實現過。假如回到從前,你會重新選擇嗎?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信條的時間鉗形戰術,如何幫你突破個人成長瓶頸,職場創業困境?借假...
    :重新創造你的全新未來 一,信條魅力:逆時間影像衝擊突破思維慣性品味時間鉗形戰術 諾蘭的信條一出天下驚,因為硬科幻實在是邏輯難懂,不光觀眾看傻了,影評人也看傻一片。
  • 諾蘭《信條》看不懂,斯科特《異星災變》行嗎
    我們現在掉入了一個「我可逮到你了」的沼澤之中!大量電影展現的是各種各樣可怕的生物湧向一系列受害者——通常是青少年。這類電影的極致就是怪胎電影(geek movie),例如重製版的《德州電鋸殺人狂》,該電影從本質上將觀眾送上一種猶如過去狂歡節怪胎秀那般的考驗上:既然你已經付過錢了,那麼當我們噁心你的時候,你能否依然睜著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