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影迷年度期待的《信條》終於上映了。這是繼《敦刻爾克》之後,時隔3年諾蘭重返大銀幕之作。這也是今年全球電影市場復工以來,被寄予眾望的一部頂級大片。
時間,是科幻最古老的主題之一。諾蘭被稱為「時空三部曲」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信條》,每一部都探索了一種時間的呈現方法。人類是如何幻想時間的?諾蘭關於時間的探索是如何延展的?《信條》又是如何實現「時空逆轉」的?
本文,我們和你一同打開時間的大門,開啟一段「腦洞大開」的探索之旅。
人類的時間想像
早期的時間幻想,還算不上嚴格的科幻作品,像現在的「穿越小說」 一樣,角色總是會莫名其妙地來到過去或未來,沒有科學解釋。
狄更斯的《聖誕頌歌》中,吝嗇鬼在幽靈的幫助下看到了過去和未來;華盛頓· 歐文的《瑞普· 凡· 溫克》中,一個人沉睡了二十年,醒來時滄海桑田,世界劇變;馬克· 吐溫的《康州美國佬在亞瑟王朝》中,一名工程師被人敲了腦袋,結果發現自己回到了亞瑟王時期。
直到1895年,威爾斯的《時間機器》才提供了一種更靈活,也更可信的機制:一臺時間機器。時空旅行的概念於是出現了,人類關於時間的想像也開始有了理論依據——基於牛頓的絕對時間觀,時間是第四維的存在,人類怎樣穿過三維空間,就能怎樣穿過四維空間。
關於時空旅行的觀點也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時間不可被改變,人們只能旁觀,無法幹預。一切遵循「現實守恆定律」,主角無論怎樣阻撓,都無法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人們只能接受現實,無法改變命運。
另一派則認為,時間可以被改變。回到過去,改變關鍵事件,從而改變未來,這種想法催生了一系列故事,從祖父悖論、平行世界到蝴蝶效應,從自我救贖到改造世界。
然而,《時間機器》出版後沒幾年,物理學領域發生了兩個重大突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埃弗雷特基於量子力學提出的多世界理論。在他們主張的時空觀下,只有一種「物理性時間旅行」,那種旅行是張單程票,只能去往「未來」,速度有限,且一去無回。這徹底推翻了威爾斯式的時間機器(以及相關的概念,比如超光速旅行)。
但相對論也給20世紀的作家帶來了全新的幻想空間。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主張:時間會被引力和速度改變。第一,處於不同加速度的人們,時間的流速不同。越接近光速,時間流逝越慢。羅恩·哈伯德在小說《前往群星》中討論了時間膨脹:星際旅行者的時間流逝速度太慢,以至於他們回來後,發現親友都已死去,世界也已經改變。
第二,處於不同空間的人們,時間的流速不同。越接近引力大的地方,比如黑洞,時間流逝越慢。《三體》中科學家白ice掉進了黑洞。多年以後,程心去事故遺址,好像看到了一個小小的人影依然在事件視界裡活著,無盡地墜落。
人類關於時間的想像,有著巨大的創造力。它們互相纏繞、伴生、難以窮盡。關於時間幻想的豐盈,也讓科幻電影的創新與呈現顯得更難。諾蘭卻做到了。
諾蘭的時間探索
2009年的《盜夢空間》,一次性製造了5條時間線。故事設定,是相對論結合心理學、生物學的一個延伸:我們做夢時,總覺得經歷了很多事,度過了漫長的時間,醒來卻發現只是打了個盹。
假如時間不僅在接近光速、巨大質量時減慢,還會在夢境裡減慢,會怎麼樣?諾蘭製造了5個層層嵌套的夢境,每一層都比上一層時間更慢,也就創造了5條時間線。
2014年的《星際穿越》,「時間」被實體化了。在一個空間裡,可以看到一個人從小時候到長大後的每一個時刻的同時存在。時間以物理維度顯示以後,變成了一條條可以觸摸的「線」,人可以用身體與之交互,進入任何一個時間段。
2020年《信條》,「時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更加劍走偏鋒:在實體空間裡,呈現時間的逆流。「時間逆行」的設定本身並不新鮮。
1973年,巴林頓·J·貝萊的《時間衝突》寫道,人們發現向前運行的時間即將撞上從未來倒退未來的另一個時間。劉慈欣的《坍縮》中,宇宙的坍縮導致了時間的反演,過去變成未來,身處其中的人卻感覺不到異常。
新鮮的是第一次有人拍出來,是第一次在商業片領域,以如此大的規模和體量,在大銀幕上展示雙向時間。
《信條》的「時空逆轉」
《信條》講的是一個「時空逆轉」的故事。男主通過一項測驗後,進入了一個國際秘密間諜活動的世界;為了執行任務,他要穿梭於不同國家,面臨各種危險,完成一個「逆轉時空」的秘密任務,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
「時空逆轉」得以實現的背後涉及以下三個理論依據:
▨熵
熵是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代表體系中的混亂程度。簡單說,一個系統的「熵值」越高,說明系統越混亂,反之則越有序。而一個孤立系統,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熵值增加,這就是「熵增原理」。
傳統科幻電影中的時空穿越,無論是回到過去還是前往未來,用相對論的方式解釋:就是人不動,而時間動。在《信條》中,「熵」是可以逆行的,電影裡有一個時間轉換器「門」,穿過這道「門」之後,時間流動的方向是相反的,你就可以逆行時間了。世界會從無序變有序——表現就是射出的子彈可以收回,撞翻的汽車可以瞬間恢復正常行駛。
▨時間鉗形運動
當兩位男主通過「旋轉閘門」逆轉時間時,會遇上「時間鉗形運動」。「鉗形」是軍事術語,就是我方於兩個方向向敵方進攻,迫使敵方兩面作戰。在《信條》裡這兩個方向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方向夾擊。
在逆行時空中的自己,和另一個時空中的自己是對稱、或者說是相反的。所以處於一個空間的自己活動時,一定要照顧到另一個時空的自己,否則稍有不慎就可能「永遠都回不來了」。
▨祖父悖論
在時空穿越可行的前提下,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那麼未來的自己就不會出生;但如果自己沒有出生,又是誰回到過去殺死了祖父呢?這就是科幻界著名的「祖父悖論」。
「信條」到底是什麼?
其實就跟《盜夢空間》的片名「Inception」內涵一樣,暗指電影中主角一行人的任務:一個想法可以從開始慢慢植入、並擴散。片名既引出了故事情節,也傳達了影片的懸疑效果。
《信條》也是如此,英文「TENET」,有著「原則、信條」的意思,指代電影中不可違背的物理定律和法則。而且英文結構從前從後都一樣,也暗指片中正向和逆向統一的時間,過去無法改變。
既然過去未來無法改變,那不如像《信條》裡說的,「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
來源:
《觀影指南:時間幻想簡史與諾蘭的時間實驗》 不存在
《沒有這篇指南,看就像裸考》 場庫
《看不懂?這篇全解析請收好!》 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