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諾蘭就是為了讓你去影院,才把《信條》拍得這麼難懂

2021-01-12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正在影院上映,該片引發最大的爭議是,看不懂。

諾蘭的電影一直以燒腦著稱。不論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都屬於看了一遍要琢磨好幾天,會和別人討論好久的電影。

《信條》的難懂程度在諾蘭作品表中,應該僅次於《記憶碎片》。《記憶碎片》的燒腦在於其敘事結構,一旦把敘事結構了解清楚了,就會恍然大悟。

解讀《信條》,除了敘事結構,還需弄懂諾蘭獨創的「時間宇宙」。

這是一部類似回形針一樣的電影,頭尾相連,中間又可以相互對照。和《信條》英文片名《TENET》一樣,順著和倒著拼讀都一樣。

電影開頭基鋪劇院的反恐行動和最後的時空混戰,都發生在過去的同一天,首尾銜接。

此外,諾蘭還在《信條》中創造了一個逆轉時間的概念,通過旋轉閘門,人可以穿越到過去,而那個時間的世界是逆行的。

片中主要人物,可以穿越旋轉閘門,轉換正向、逆向。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裡有正向的人,也有逆向的人。掌握這一秘密的人,對已發生的事情了如指掌,並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各種舉動。

片中的人物是什麼時候穿越的?觀眾所見的是過去的他(她),還是未來的他(她)?

這是《信條》最容易讓人看暈的地方,也是諾蘭埋得最深的懸念。

由於可以穿越到過去,有正向和反向兩種時間,就可以形成「鉗形時間」,像回形針一樣閉環的時間線。

電影最後的時空混戰,拯救世界的特工隊運用的就是「鉗形時間戰」,兵分正向和逆向兩路,相互對照協同作戰,一起對抗欲毀滅世界的大反派。

《信條》創新的敘事結構和時空概念,要一遍看懂顯然是有難度的。

一直來,諾蘭都在努力顛覆類型片,《蝙蝠俠》、《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克爾克》都不是普通的超級英雄片、偷盜片、太空片和戰爭片。《信條》自然也不是普通的特工片。

喜歡諾蘭的影迷也都知道,看諾蘭電影的樂趣,就在於去影院多刷幾遍。

這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國文學專業畢業的導演,用巨大的腦洞創作的蘊含海量信息的電影,每刷一遍都會給人帶來新發現。

諾蘭這樣評價自己:「我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

諾蘭是一個電影夢想家,他說自己從小痴迷於電影院帶來的儀式感,希望觀眾能走進影院,全身心沉浸在其造的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夢裡,而且承諾一定是一個大夢。

諾蘭永遠只拍2D膠片電影,不拍3D也是因為他認為3D在視野上不夠寬廣,不能讓人完全沉浸其中。

他堅守膠片電影所能帶來的獨特的電影質感,同時選擇IMAX膠片攝影機,亦是為了讓觀眾能最大程度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諾蘭每次用IMAX攝影機拍電影,都決定要增加IMAX攝影機拍攝的時長。《信條》中使用IMAX膠片攝影機的段落,比其他幾部電影都要多。

他堅持實拍,因為他覺得觀眾在潛意識中還是會分辨出通過動畫合成的圖像和實景拍攝的區別所在,希望觀眾能通過《信條》再次感受到動作電影實拍的魅力。

不僅是畫面,諾蘭電影的音效也是極為宏大並且善於營造觀影氛圍。

《信條》運用了巨大音量的電子樂,這些超級音效讓觀眾緊緊跟著情節走,還意外地引發了影院音響的「小事故」。畢竟影院已經半年沒放好萊塢大片,而且這次是諾蘭的超級大片。

《信條》是疫情之後全球影院的救市之作。

諾蘭曾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呼籲大家拯救影院:「我們需要電影提供給我們什麼?或許,你認為你去電影院是為了環繞聲,或是巧克力花生,或是汽水和爆米花,再或是電影明星,但我們其實並不是,我們只是為了彼此能在那裡。」

華納兄弟公司在諾蘭的堅持下,最終決定將這部投資高達2.05億美元的大製作,率先投放全球影院市場。

從目前反響來看,雖然《信條》設置了較高的觀影門檻,但依舊是一部高品質、高智商的電影。

《信條》和《星際穿越》、《盜夢空間》是諾蘭「時間三部曲」,電影繼續用新的科學理論和角度,探索了時間。

影史上,有很多經典之作是在多年之後才被認可。《信條》在票房上或許不能超越諾蘭前幾部作品,也有人因看不懂而打低評分。但《信條》讓觀眾認識了電影在講述故事上的無限可能。

電影這一誕生至今已125年的藝術形式,依舊能在富有創造力的導演那裡煥發出耀眼的光芒,並且只有走進影院,才能體會其終極魅力。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但你也很難就此就說《信條》有多差,單單正向時間和逆向時間同時出現在大銀幕上的同一個畫面這一點,就足以顛覆你過往所有的觀影經驗,而當你了解到這種種視覺奇觀都是實拍出來的,靠的是正拍一遍倒拍一遍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如果說在《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中,諾蘭很好地利用了電影這一媒介服務於他的表達,《信條》卻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應該寫一篇論文。電影當然不只是講故事的工具,但在本文作者看來,即使拋開故事,他也並未得到足夠嗨的觀影體驗,電影的弱點本身已經阻礙了觀眾去獲得感官享受。在這個意義上,電影中那句「不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也變得難以成立。
  • 《信條》評分跌至7.8,諾蘭走火入魔,科幻版「007」一言難盡
    所以諾蘭這次真拍了新作《信條》,於9月4日在內地上映。堪稱一場聲勢浩大的末日騎士「時間之戰」,「科幻版007」。為了實現兒時夢想,導演諾蘭是下了苦功的。據說影片開拍前,他已經在腦海裡用20年的時間思考了電影中的一些畫面和情節。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重磅新片《信條》登陸中國院線首映。作為(後)疫情時代影院復工以來迎來的首部好萊塢超級大片,《信條》被寄予了救市厚望。上映三天以來,《信條》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為2.04億元,全球票房累計1.5億美元。票房之外,《信條》的口碑在IMDB、Metacritic、爛番茄、豆瓣等評分都低於諾蘭以往的作品。
  • 《信條》有哪些讓你疑惑的地方
    日前科幻大作《信條》於九月四日正式在國內上映相信已經有許多小夥伴已經去影院觀看了這部科幻大作,但小夥伴可能對劇中某些劇情很疑惑那麼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小夥伴們的疑惑。如此設計,是導演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由於是逆行時間,為了避免出門的時候,與進門的自己撞門滿懷,才設置了這種「U型結構」,門的出入口之間安置了一個玻璃牆,這是一個獨立的隔離空間,一牆之隔同一空間兩個時間。尾尼爾是這樣進入地下的吧。
  • 等待諾蘭神作帶我們再次步入影院——《信條》值得我們期待嗎?
    但是仍然有些電影強硬地站在今年的發行表上,諾蘭導演曾在三月底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呼籲政府為影院工作人員提供救助,號召電影公司與受疫情影響的電影院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原本在他的堅持下,《信條》死咬著7月17日這個日子全球首映,這個日子也是以往諾蘭導演電影的傳統首映時間。
  •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今日,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系列影評一舉衝上了熱搜,目前《信條》豆瓣評分為7.9分,打四星、五星的人居多,但也有少數人打一星和二星,該片於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豆瓣方顯示已經有16
  • 《信條》才是真正的IMAX?《八佰》在混淆概念,姜文曾嘗試失敗
    從《追隨》開始,諾蘭基本保持2年拍完一部電影的節奏,但這一次《信條》等了三年,它也是諾蘭的第11部電影。除了疫情影響但諾蘭又執拗的堅持要在影院上映外,另一層原因是《信條》拍攝難度太大,七國取景、大場面實拍,從籌備、拍攝到後期都耗時很長,這應該是觀眾多等一年的主要原因。
  • 英國人諾蘭,一個忠誠的「電影騎士」
    《觀察者》「[信條]是諾蘭迄今為止最古怪、最令人困惑的電影。」《獨立報》「諾蘭拍出了他自己的邦德電影。」《帝國》「不要試圖去理解它,用心感受它。」《紐約時報》[信條]有關於「逆轉」的概念,即一個物體或一個人的熵值是可以逆轉的。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電影感的概念。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字文的放倒讀閱法無類人像就,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寫這篇影評之前,我原本想了這樣一個標題,因為擔心影響讀者閱讀而放棄了,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不擔心這樣的表述方式會影響觀眾觀影。這句話的正常表述順序是「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就像人類無法閱讀倒放的文字」。
  • 諾蘭否認曾幹涉華納決策:《信條》檔期不是我定
    華納方回應批評時,同時談到了該片票房的影響;諾蘭方則澄清此前報導,表示《信條》的北美檔期是華納的決定,諾蘭也沒有表達要讓該片在北美影院可以復工後馬上上映的願望。《信條》於9月3日起在美國上映,在新冠疫情下,那時美國許多影院、尤其是大影市城市的影院尚不被允許復工,或者允許的上座率很低(目前仍未全面復工)。
  • 諾蘭新片《信條》定檔,智商碾壓警告!
    如果你是諾蘭的影迷,那這個8月,一定是你最快樂的一個月。繼《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內地重映後,諾蘭新作《信條》終於宣布定檔9月4日,影迷甚至可以一天三部一起看,盡享「諾蘭豪華燒腦套餐」。對於諾蘭此人,小毒相信,就算你認不出他的臉,但一定有看過或聽說過他的作品,也見過「信諾蘭,得永生」這個在網際網路論壇裡流傳甚久的梗。對於《信條》這部號稱在諾蘭作品中耗資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燒錢大製作,很多諾蘭影迷已經期待很久了。
  • 全球影院都在等諾蘭新片救市,他十年前拍的科幻片卻至今無人超越
    在《信條》上映之前,所有的猜測都無意義,還是讓我們靜待影片上映,自己去看個明白吧。不過,通過諾蘭以前的影片,特別是《盜夢空間》還是能看出一些類型片的端倪。毫不誇張的說,能夠超越《盜夢空間》成就的人,只有諾蘭自己,這個玩弄夢境和時間的大師,讓所有觀眾在影片結束之後,都不願意醒來,燈光亮起後也難以分辨現實與劇情的界限。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用片中科學家蘿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 關於《信條》的4大熵腦筋迷思
    其實整個劇情就是這種迴轉結構的幾個循環而已,最後的紅藍小隊作戰、女主跳遊艇都是這樣,慢慢捋你可以的。整個電影也是這樣的閉環結構當然這只是我的理解!為了大家有更多嘗試的空間,其他的我就不細講了三、關於《信條》的幾個迷思看懂了基本的劇情,還有幾個問題一直縈繞著我,難受得很!這裡也跟大家探討一下。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他電影的難懂燒腦,從來不是刻意為難觀眾,而是他自我對時間的思考。在網友們看來:其他導演的電影看不懂:是部垃圾。諾蘭導演的電影看不懂:你是垃圾。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琢磨諾蘭在影片裡,埋下的所有伏筆和深意。你就會不由自主愛上他,大讚一句:這個男人的腦子,實在太牛逼了!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信條》高清正版來了。這是一部評分不算高,但爭議非常多的電影。喜歡的人反覆狂刷,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細節。不喜歡的人要麼不明覺厲,要麼直接在影院看睡著了…不過,今天條姐最想聊的,不是《信條》。而是拍出了《信條》的傢伙——克里斯多福·諾蘭。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當年《盜夢空間》的結局至今還有人在爭議主角們到底是不是還在夢境中,而《信條》比起《盜夢空間》擁有更多值得反覆推敲的細節。 在掌握了接下來講述的幾個思維邏輯後,再去影院看《信條》你就會享受到那種腦洞大開的快感了。 這次的故事,不是開放式結局卻留了更龐大的開放式背景故事。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放到別人那裡,這叫有話偏不好好說;而在諾蘭這兒,就是「燒腦」。從這個理論出發,《信條》中直至最後時刻方知事件「起始」的主人公(是的,他在片中的名稱就是The Protagonist 「主人公」),正是與導演一體、帶領觀眾跳入迷局的「造夢者」——而觀眾,則是影片「造夢者」諾蘭預想中的「夢中人」。
  • 了解這些,幫你150分鐘看懂諾蘭新片《信條》
    結合早先流出的劇情梗概,整個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主角們利用黑科技「時間逆轉」的目的,是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未來世界。可以預見,一場顛覆時空秩序的大戰即將爆發。想進一步了解《信條》這部超級燒腦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到諾蘭導演。在談到自己導演生涯中投資最大,注入心血最多的這部新作時,諾蘭指出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對時間的體驗,並將科幻和間諜小說中的經典元素結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