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操刀的最新科幻驚悚動作片《信條》(Tenet)在經歷堪稱一波三折的過程之後,終於正式定檔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院線與觀眾們見面。片方同時還發布了正式版海報和名為「逆時存亡」的中文簡體版預告片。
從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與羅伯特·帕丁森一身特工裝扮,似乎在執行某項神秘的任務。而高速行駛的汽車在經歷碰撞翻轉後,居然神奇地復原,預示著這個主角們所處的這個時空並沒有那麼簡單,後面一系列震撼的場面也與預告片的主體「時空逆轉」相對應。
結合早先流出的劇情梗概,整個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主角們利用黑科技「時間逆轉」的目的,是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未來世界。可以預見,一場顛覆時空秩序的大戰即將爆發。
想進一步了解《信條》這部超級燒腦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到諾蘭導演。在談到自己導演生涯中投資最大,注入心血最多的這部新作時,諾蘭指出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對時間的體驗,並將科幻和間諜小說中的經典元素結合了起來。與多數人對時間固定不變的觀點不同,在諾蘭的作品中,時間成為了駕馭關鍵線索,可隨意變化,造就了風格獨特的「諾蘭式」懸疑風格。
但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包括《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在內的諸多諾蘭經典作品,由於超前的概念設計,複雜的敘事方法,以及各種開放式的結局,讓很多觀眾,包括不少諾蘭粉絲都很難在第一次觀影時就把劇情和世界觀理解清楚,而往往需要事後多次反覆觀看,甚至藉助一些專業人士的解讀才能恍然大悟。
《信條》作為一部「集大成」的典型諾蘭式影片,在影片宣發時還被片方認定為目前「觀影門檻」最高的諾蘭作品。雖然其中必然有噱頭在其中,但是想在影片上映時能夠在150分鐘的智力競賽中立於不敗這地,或者起碼不至於一頭霧水,那麼一些事前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
時間這個概念或許是科幻電影中最容易讓觀眾產生迷惑的元素,在時間的線性流動規律被打破之後,所產生的很多時空邏輯悖論甚至是當下科學家都解釋不清的。
但正是這些原因,才讓廣大影迷更加津津樂道。如何講好一個關於時空轉換的懸疑片,非常考驗導演的功力。而諾蘭恰恰是駕馭此類型片的一位大師。
從《記憶碎片》中的打亂時間順序,《盜夢空間》中的「多層夢境」導致的時空變化,以及《星際穿越》中對時間的壓縮和拉伸,都給觀眾極強的沉浸感之外,也讓人們大呼過癮。
從《信條》最近點映流出的信息來看,諾蘭在延續《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三部關鍵作品的前提下,對於時間的探討又來到一個新的維度。那便是通過影片中的各種展示,試圖揭示各種物質在「逆向運行」的時空中的運行規則。
儘管諾蘭本質上是一位商業片導演,他在作品中設定的各種和時空有關的規則,也稱不上太硬核的科學概念,觀眾只要做足功課,還是可以理解的。
但難的是,當這些略顯複雜的邏輯規則和諾蘭快節奏的剪輯交織在一起時,觀眾對於同時湧入的大量信息就反應不過來了。經常出現觀眾停留在「第一層」,可是諾蘭已經在「第三層」等著你的局面。別的作品往往細節不夠,而諾蘭則是要素多的讓人應接不暇。這也是為何諾蘭的作品大多需要多次觀看才能理解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很多內地觀眾都是第一次在影院觀看諾蘭的新作,現場觀看《信條》雖然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但筆者也敢斷言,那就是大部分普通觀眾依然很難一遍就看懂影片的全部情節。
好在這次我們提前掌握了 「時空逆轉」這一核心法則,但至於觀眾如何能夠找到劇中的參照物和標準不變量,利用好規則和定律,在這次挑戰認知的心跳體驗中從容應對,那便只能等到在影院的大屏幕前揭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