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才不燒腦!看懂科幻神作《降臨》,逆向時間就是小菜一碟

2021-01-11 這胖子愛看電影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作《信條》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影片應該是諾蘭最「失敗」的一部作品。

看懂《信條》並不難,它的燒腦並非在於懸疑伏筆、並非在於高概念,僅僅是玩弄了電影的敘事技巧。影片高潮部分,多條故事線同時推進,而且不明確告訴觀眾幾條線的人物狀態,這是依靠剪輯、甚至可以說要求觀眾高超記憶力的一種「偷懶」。

所以,部分觀眾在看完長達150分鐘的影片後,會感覺困惑和疲乏,這並非觀眾理解力的差距,而是對於電影敘事技巧不夠熟悉而已。

但歸根結底,這是諾蘭偷了懶,他無法在150分鐘的影片中,把故事中的科幻概念交代清楚,而是用「滯後」的碎片化伏筆方式,要求觀眾看完全片,再去拼湊線索,完整理解他的理論,從而理清故事的來龍去脈。

這種做法,相比他的前作《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來得更為極端。這對於編劇、觀眾,實在是不夠友好,但反過來說,諾蘭也在對抗觀眾的觀影惰性,希望影迷主動去理解影片,有更好的觀感,打破了傳統的電視敘事文本策略。

在《信條》中有一句一語雙關的臺詞,「不要去理解它,感受它」!當男主角第一次看到「反時間物質」時,女科學家告訴她了這一「理解」逆時間的方式。

重要的是,感受並非感性的,而是一種高於線性時間思維的高級理性。看懂《信條》,你需要跳出線性時間、因果邏輯,用超越現在既定語言和闡釋基礎去理解時間和事件之間的關係。

但令人遺憾的是,諾蘭雖然做到了極致,但依然採用依靠了線性思維去製作這部電影。他的非線性思維,他對於因果的理解,其實都是一種反向操作,基於現有的、既定的時間觀念而來的,並非一種高緯度的時間概念。

《信條》中,「逆轉」機器是讓故事和時間變得神秘起來的關鍵道具,進入機器的人,可以反向經歷時間,但並非穿越時間,或者平行世界。

在《信條》中,的確會出現兩個「我」,但兩個「我」不會長時間共存,只是在用不同的時間順序去經歷同一件事兒而已。

就像《信條》的片名TENET一樣。這個出自龐貝古城的神秘拉丁回文秘符「薩託幻方」(Sator Square),無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還是反向,都可以讀出這5個單詞: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而諾蘭的《信條》,就是一部回文式電影,無論從概念還是敘事:主人公「逆向行動」回到過去某個時間點,阻止反派毀滅全人類的計劃。

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條》有一個很關鍵的概念,即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無論你從過去回到以前,還是從過去影響以前,都無法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所以,影片的結局,其實早已「發生過」,成為了定局,而主角們,只是各自發揮作用,引導事件「完成」。

但「完成」是有代價的。男主角最後背負了整個組織的重任,第二男主角Neil明知道自己會在某個時間點死亡,但依然義無反顧。因為只有事件要完成,他必須死亡。

但,這並非「因果」,不能說死亡才能完成事件,或者事件要完成,他就必須死亡,而是兩個事件相互存在,互為彼此,沒有誰是誰的「因果」。

就像 TENET,一樣,無論是正向或者方向,最終它都是TENET。

《信條》的關鍵,是打破既定的語言和理解限制。因為語言決定了我們的理解能力,我們無法超越現有的語言去理解事物。

比如,我們對於因果之間的線性理解,即先因後果,會導致我們理解《信條》失敗,或產生嚴重的困惑。只有跳出這個線性的、扁平的思維方式,才能完全理解《信條》。

而線性到閉環式的圓形,甚至是片中反覆提及的鉗形進攻,來自正向和反向的兩支部隊同時朝著一個時間點運動,反向部隊借用時間優勢為正向部隊提供經驗,提高任務的成功率。

《信條》希望打開一種全新的理解時間的方式。這其實和幾年前的經典燒腦科幻影片《降臨》( Arrival),有異曲同工之妙。

《降臨》的女主角的女兒叫Hannah,正反都一樣,也預示她的生命意外終結無法改變。

《降臨》的故事的核心也是時間,但和諾蘭的《信條》不同。這裡沒有時間機器,不需要穿越,它強調文字與理解的關係。

《降臨》中,來到地球的外星生物,希望避免自己的滅種危機,這需要依靠人類的幫助。但如果人類按照線性思維去理解事物,就無法避免「因果」邏輯,最終還是會導致外星生物滅絕。

所以外星生物不斷用他們的文字系統來與人類「溝通」,最後女主角讀懂了外星文字的意義,而讀懂了文字的意義,就能具有超脫線性時間的理解方式。

《降臨》與《信條》由此產生了不同的對於時間闡釋的方式。《信條》是物理與科技,而《降臨》是文字和符號。

沒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的方式,而且《降臨》本來就依託於一本經典科幻小說,這與諾蘭完全創作一個新的故事,難度的確不同。

《降臨》中,女主角的女兒與《信條》中的男二號,雖然超越了線性時間,但他們無法打破宿命論,既《降臨》的女主角無法拯救自己的女兒,《信條》的男主角也無法避免男二號死亡。

他們都知道死亡必須發生,但無法去改變,因為改變即是一種因果線性思維,超越它之後,我們對於生命,對於生死,對於時間,都會有全新的理解和認同方式。

那麼《信條》就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它徹底顛覆了特工間諜類型片,讓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傑森·伯恩(Jason Bourne)、伊森·亨特(EthanHunt)和其它所有電影中的間諜世界和角色顯得相形見絀。

相關焦點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改編並執導的科幻電影《信條》可以說是非常燒腦的,堪稱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深奧難懂的一部。如果你看過Netflix燒腦神劇的《暗黑》,那麼《信條》也有相類似的「遊戲規則」。順向時空的人,中了逆向時空的子彈,就會產生極大傷害,所以主角為要拯救女主角,就要讓女主角在逆向時空中治療。簡單的說,大概就是「負負得正」的效果,才讓她回到正向時空。05.祖父悖論:這到底是平行時空還是對稱時空?
  • 神作《降臨》發雙片段明日上映 詮釋燒腦科幻巨製
    神作《降臨》發雙片段明日上映 詮釋燒腦科幻巨製 《降臨》曝「星際爆炸」版片段 大膽創新顛覆科幻影史收起 1905電影網訊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金球獎影后艾米·亞當斯、「鷹眼」傑裡米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前後事件的正向逆向,組合起來,就是與片名《TENET》般對稱的鏡像。(以下涉及部分內容劇透)其實這次的故事主線並不難懂,想要理清時間順序也不算難。你去豆瓣研究,沒一會就能懂,這裡暫且不談。我想說的是,整部最有趣的,是影片提出一個新概念:「逆熵狀態」。
  •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今日,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系列影評一舉衝上了熱搜,目前《信條》豆瓣評分為7.9分,打四星、五星的人居多,但也有少數人打一星和二星,該片於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豆瓣方顯示已經有16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目前《信條》的豆瓣評分在諾蘭11部電影中排倒數第二,僅高於7.5分的《失眠症》。另一部分觀眾則稱讚燒腦過癮,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不在少數。正如很多人所說,這部電影是導演諾蘭「目前觀影門檻最高的電影」,如果不掌握一些相關科學知識,不在觀影全程都保持全神貫注,有些地方依然會各種不懂,可喜歡《信條》的影迷卻將該片視為神作。
  • 勸退無數人的燒腦神作,如何才能一次看懂?
    這隻既死了又活著的貓,就是所謂的「薛丁格的貓」。而這個思想實驗,也引發了人們關於平行世界的思考。《瑞克和莫蒂》S02E01如今,「平行世界」的概念已經成為最套路的科幻梗之一。動作片裡,可以讓主角穿越平行時空,與無限個自己激情互毆;
  • 《信條》炸了,諾蘭式燒腦公式,逆熵倒轉時間!
    在首映場看完《信條》,演職員表出來的一瞬間有掌聲。這是一部太典型的「諾蘭電影」,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又是一部走出諾蘭舒適區的新嘗試。對於觀眾來說,一如既往的燒腦、難懂,看一遍顯然滿足不了胃口,大概連資深影迷都需要反覆品味才能窺知其全部內涵。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諾蘭的作品素以「燒腦」著稱,《信條》更將「燒腦」發揮到極致。很多人走出影院時,都有一種大腦「燒到短路」的感覺,即便是看了各路大神的逐幀解密帖,仍然難以理出頭緒。在《信條》面前,「看不懂」的通感,超越了文科思維或理科思維。無論你是電影專業還是研究物理的達人,在《信條》面前統統敗下陣來。「N刷」越多或是看過越多細節解析,越覺得這部電影是無法全然理解的。
  • 《信條》到底在講什麼 被譽為今年最值得期待也最燒腦的外語電影
    9月4日本周五,《信條》將正式登陸中國大銀幕。 在影片上映之前,我想用完全不劇透的方式來聊聊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讀過這篇文章的朋友,在進影院前能帶著更加準確的預期,並且更好的體會這部獨一無二電影的魅力。 《信條》難懂嗎?
  • 《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
    《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表示...片尾高潮部分的「時間鉗形大戰」堪稱精彩,紅色代表正向,藍色代表逆向,這部分呈現了大量的逆時間奇觀——看著大銀幕上,大樓從爆破回歸完好,一部分戰士是倒著走,一部分車是倒著開的……3、祖父悖論電影中還探討了著名的「祖父悖論」,這是法國科幻小說家赫內·巴赫札維勒在1943年的作品《不小心的旅遊者》中提出的理論:「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殺死
  • 影評|諾蘭就是為了讓你去影院,才把《信條》拍得這麼難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正在影院上映,該片引發最大的爭議是,看不懂。諾蘭的電影一直以燒腦著稱。不論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都屬於看了一遍要琢磨好幾天,會和別人討論好久的電影。《信條》的難懂程度在諾蘭作品表中,應該僅次於《記憶碎片》。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了解這些,幫你150分鐘看懂諾蘭新片《信條》
    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操刀的最新科幻驚悚動作片《信條》(Tenet)在經歷堪稱一波三折的過程之後,終於正式定檔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院線與觀眾們見面。片方同時還發布了正式版海報和名為「逆時存亡」的中文簡體版預告片。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逆熵」就是時間的流向改變了。當你從未來穿越回現代,在時間長河中逆流而上後,你所感受到的世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逆向的。即便「未來的你」和「現在的我」在同一時刻看到同樣的事,彼此的感受和思維方式也完全不同了。 因為時間流向的改變,會帶來因果關係的倒置。
  • 時間逆轉,拯救世界?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只要聽懂了,就是小菜一碟!
    首先,任何的語言要學得好,都要下苦功,淺嘗輒止是不可能精通的。如果你只能看懂一句日文的幾個漢字,是沒有意義的,整句的意思你還是不懂。外語畢竟是外語,日語的文字和語法,不見得比英語要簡單。因為我們天生就是認字高手,從小到大,我們在漢字的字林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晴,各種字體各種寫法都逃不過我們的雙眼。不少來中國學漢語的老外都曾驚嘆:「你們中國人真厲害,街上的招牌寫得那麼隨意,你們都能認出來。」這種能力,英語國家的老外羨慕不來。要知道,在美國,有相當一部分人患了所謂的「失讀症」,就是終其一生都有閱讀障礙,認不了字,只能通過聽來學習。
  • 神作《降臨》獲逆天好評 全球影評人成「自來水」
    神作《降臨》獲逆天好評 全球影評人成「自來水」 共5張 1905電影網訊  即將於1月20日全國上映的好萊塢年度燒腦科幻神作
  • 《信條》正在熱映!感受時間維度中的逆向運行!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齊等主演的科幻動作片。 他的影片一般都會非常燒腦,有深度,喜歡懸疑片的影迷對諾蘭的電影可以說是如數家珍了。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 《信條》燒腦?看看這篇解謎降溫
    9月4日上映的《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編劇的第11部長片,他的作品以非線性敘事、鏡頭充滿隱喻、時空變幻莫測等「燒腦」手法著稱。與他執導的影片《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相比,今日上映的《信條》故事主線相對簡單,講述一個特工為了逆轉未來拯救全世界,他在探索「信條」之謎的同時,將要不斷面對「時空逆轉」的巨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