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電影院考試了嗎?」《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

2020-12-06 澎湃新聞

「你去電影院考試了嗎?」《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表示...

2020-09-10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你去電影院考試了嗎?」這是這些天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給上班族製造的社交話題。

記者粗略算了一下,電影裡出現了「熵增熵減、時空逆轉、鉗形運動、多維宇宙、冰山理論」等科學術語,從而引發了理工科VS文科生各種「掐架」。不過電影中傳遞出的「時間倒流」的概念,讓不少觀眾覺得妙趣橫生:假如生活中的一切真的能像膠片「倒放」一般,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冷闢理論一上線,智商就著急了

1、熵增熵減

諾蘭的前作中,《盜夢空間》圍繞潛意識和多層夢境展開,《星際穿越》講到了蟲洞和黑洞,而《信條》則用到了這個更加冷門的物理學知識——熵(shāng),來建構電影的核心概念「時間逆轉」。

「熵」代表著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理論上說,每個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能夠沿著時間前行和後退,但熵卻是單向的:正常情況下,世界是一個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單向過程,也就是「熵增」。但在《信條》裡,未來的人類通過某種黑科技達成了「熵減」狀態,從而實現「時間逆轉」。

2、鉗形運動

片中還出現「時間鉗形運動」,鉗形是軍事術語,本來指一方從兩個方向同時進攻,而電影從兩個不同的時間方向進行夾擊,正向時間和逆向時間同時作戰。片尾高潮部分的「時間鉗形大戰」堪稱精彩,紅色代表正向,藍色代表逆向,這部分呈現了大量的逆時間奇觀——看著大銀幕上,大樓從爆破回歸完好,一部分戰士是倒著走,一部分車是倒著開的……

3、祖父悖論

電影中還探討了著名的「祖父悖論」,這是法國科幻小說家赫內·巴赫札維勒在1943年的作品《不小心的旅遊者》中提出的理論:「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殺死,但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從而延伸為人在穿越時不能改變任何已發生的事件,後來也成為科幻影視作品的準則之一。所以電影中,正向時間的你和逆向時間的你是不能接觸的,一旦接觸就會灰飛煙滅。

電影呈現:沒有時間機器,不要緊,時間只能朝著一個方向?但可以「轉身向後」,不要熵增,而是熵減,不違反定律,只是顛倒一下順序。

【專家採訪】

時空逆轉有可能實現嗎?理論上是真有可能

看過《信條》的觀眾,一定對出膛的子彈飛回槍內的畫面印象深刻。這樣的「時空逆轉」理論上可能實現嗎?是否符合科學?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謝懿教授表示,認識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懂一個概念,就是人類是如何感知到時間的。

「實際上,人類是感知不到時間的。所謂的時間感知,是由運動帶來的,都會有一個運動現象作為參照。如果眼前你看到的一切是靜止的,那你是無法感知到時間的『流逝』的。」謝懿介紹,還有另一種物理學觀點甚至認為,時間是不存在的,是一個「柏拉圖的世界」。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時間是有方向的,我們只能見到一個杯子從完整到摔碎的過程,無法實現從碎片「拼」回完整的杯子的場景。如果讓我們看兩張靜止照片,一張是桌子上的酒杯,另一張是地板上的玻璃碎塊,我們也能毫無困難地指出,在時間上哪一張照片先拍,哪一張後拍。這在物理學上被稱作「時間之箭」。

「雖然現實生活中的「時間之箭」有方向,但在理論上,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方程已經證明,時間完全存在『負向演化』的可能。」謝懿說,時間正向演化或是負向演化的改變,科學家設立了一個專屬的名詞「熵」作為衡量標準。現實生活中的「時間之箭」,是一個「熵增」的過程,它指一個沒有能量輸入的封閉系統會傾向於從有序變為無序,過程不可逆。而電影中的時間逆轉,就是一個「熵減」的變化,電影裡把時間逆轉的子彈和武器就叫做逆熵武器。

「熵增與熵減也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舉個例子,節假日的高速公路,因為車流量大而堵車,但卻有司機淡定地在車裡聽起了音樂,一點都不著急,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狀態。這裡的熵增和熵減就是並存的。」

電影呈現:時間「不動」,人「動」。而傳統科幻電影中的時空穿越,無論是回到過去還是前往未來,就是人不動,而時間動。

在平行的時間裡可穿來穿去?先把「蟲洞」撐開再說

電影裡的神奇畫面,還包括自由港裡主人公推開就能進入平行世界的「任意門」。「理論上的『任意門』有一個概念叫『蟲洞』,它可以視作是連接兩個宇宙的管道。兩個平行的空間可利用蟲洞來連接,穿過去之後實現真正的『時空轉移』。」

謝懿介紹,目前,蟲洞依然是一種充滿潛力的天文學理論研究,「在科學家的假設和演算裡,利用蟲洞實現時空轉移需要一個前提,那便是利用一種力量或是物質,將蟲洞撐開。」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基普·索恩曾做過聯想,人類到2050年的時候或許能夠預測更多的東西,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以及整個宇宙中發生的現象,包括黑洞碰撞以及其他彎曲面的現狀。而當人類真的進行時間旅行的時候,可能每個人穿越高速移動的蟲洞途徑都不一樣,或許返回時會變得更老或更年輕,當然直到現在人類對此還是沒有答案。

來源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孔小平

原標題:《「你去電影院考試了嗎?」《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表示...》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如果說《信條》的燒腦程度在是影史排第二,估計沒有哪部影片敢稱自己是第一。9月4日,諾蘭新片《信條》在國內上映,伴隨著巨大的爭議,三天後,該片豆瓣評分從首日的8.3一路降到了7.9(截止9月6日中午12時)。
  • 看《信條》學英文,燒腦的英文不是brain burning
    近期討論度最高的電影非《TENET信條》莫屬,不僅劇情燒腦讓人想要二刷三刷,臺詞更是彩蛋滿滿,讓人看完只想狂刷影評。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燒腦這些必知的詞彙英文怎麼說,以及原文臺詞中有多少值得討論之處。一、到底什麼是TENET?
  • 《信條》到底在講什麼 被譽為今年最值得期待也最燒腦的外語電影
    那這部《信條》究竟有多難懂,連電影主演們都看不懂劇本。 相信面對諾蘭這樣一個以「燒腦」著稱的導演,《信條》究竟好不好看懂是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諾蘭電影每次在國內上映,總有那麼一幫人,一上來就要無腦吹。還沒看片就奉上五星,不管劇情什麼樣都要直呼燒腦,看過以後還要拿著自己的無知給這個導演臉上貼金,最後一句看不懂,配上一句諾蘭牛逼,諾蘭封神,口碑和票房似乎就都有了。
  •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今日,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系列影評一舉衝上了熱搜,目前《信條》豆瓣評分為7.9分,打四星、五星的人居多,但也有少數人打一星和二星,該片於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豆瓣方顯示已經有16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諾蘭的作品素以「燒腦」著稱,《信條》更將「燒腦」發揮到極致。很多人走出影院時,都有一種大腦「燒到短路」的感覺,即便是看了各路大神的逐幀解密帖,仍然難以理出頭緒。在《信條》面前,「看不懂」的通感,超越了文科思維或理科思維。無論你是電影專業還是研究物理的達人,在《信條》面前統統敗下陣來。「N刷」越多或是看過越多細節解析,越覺得這部電影是無法全然理解的。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他電影的難懂燒腦,從來不是刻意為難觀眾,而是他自我對時間的思考。在網友們看來:其他導演的電影看不懂:是部垃圾。諾蘭導演的電影看不懂:你是垃圾。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琢磨諾蘭在影片裡,埋下的所有伏筆和深意。你就會不由自主愛上他,大讚一句:這個男人的腦子,實在太牛逼了!
  • 10部好看的燒腦懸疑片,看完讓你懷疑人生
    偵探一直是很多人內心所嚮往,偵探那種在謎團面前掌控全場的淡定自若和解開謎團後的真相大白,讓我們看的無不驚嘆不已。小的我就是燒腦情節懸疑片的忠實粉絲,一直愛好者懸疑類的燒腦電影無法自拔。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我看過的十部賊燒腦的懸疑片吧。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改編並執導的科幻電影《信條》可以說是非常燒腦的,堪稱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深奧難懂的一部。其實,只要弄清以下5個燒腦問題,自然就能看懂了。01.如何「逆轉時空」?如果你對整部電影的故事完全一頭霧水,那麼你首先得去理解電影最基本的「逆轉時空」概念。
  • 燒腦程度十級的電影,諾獎得主都參與製作,不看三遍以上看不懂
    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燒腦程度十級。即便是把劇情給透漏了,有的網友也還是說,沒搞懂電影的故事線。因為電影裡太多硬核的知識了。科幻燒腦電影《信條》。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世界存亡危在旦夕,只有一個詞「信條」是惟一的線索與武器。
  • 影評|諾蘭就是為了讓你去影院,才把《信條》拍得這麼難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正在影院上映,該片引發最大的爭議是,看不懂。諾蘭的電影一直以燒腦著稱。不論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都屬於看了一遍要琢磨好幾天,會和別人討論好久的電影。《信條》的難懂程度在諾蘭作品表中,應該僅次於《記憶碎片》。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 《信條》炸了,諾蘭式燒腦公式,逆熵倒轉時間!
    在首映場看完《信條》,演職員表出來的一瞬間有掌聲。這是一部太典型的「諾蘭電影」,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又是一部走出諾蘭舒適區的新嘗試。對於觀眾來說,一如既往的燒腦、難懂,看一遍顯然滿足不了胃口,大概連資深影迷都需要反覆品味才能窺知其全部內涵。
  • 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文章開始前先借用一句大神的臺詞,你不要試圖理解它,你只能感覺它。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想要看懂《信條》,演反間時懂先得你
    這幾天,小編的朋友圈和各類社交平臺都被一部「爆炒腦花」影片的觀後感刷屏「看了一天的分析解說依然懵逼的我選擇放棄,
  • 細解《信條》整體脈絡,核心概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自從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宣布拍攝《信條》開始,就一直關注這部電影的信息,畢竟這是一個只要活得夠久,就能對IMDB屠榜的男人。都知道諾蘭的電影燒腦,而且燒的有理有據有節,就像有的網友們說的:看別人的電影發現BUG:"爛編劇破導演講的什麼辣雞玩意。"
  • 《信條》燒腦?看看這篇解謎降溫
    9月4日上映的《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編劇的第11部長片,他的作品以非線性敘事、鏡頭充滿隱喻、時空變幻莫測等「燒腦」手法著稱。與他執導的影片《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相比,今日上映的《信條》故事主線相對簡單,講述一個特工為了逆轉未來拯救全世界,他在探索「信條」之謎的同時,將要不斷面對「時空逆轉」的巨大危機。
  • 《信條》才不燒腦!看懂科幻神作《降臨》,逆向時間就是小菜一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作《信條》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影片應該是諾蘭最「失敗」的一部作品。看懂《信條》並不難,它的燒腦並非在於懸疑伏筆、並非在於高概念,僅僅是玩弄了電影的敘事技巧。影片高潮部分,多條故事線同時推進,而且不明確告訴觀眾幾條線的人物狀態,這是依靠剪輯、甚至可以說要求觀眾高超記憶力的一種「偷懶」。
  • 2億美元打造的好萊塢大片來了,一部極致影像奇觀、極燒腦的電影
    電影《信條》的海報截圖。圖片源自電影《信條》,下同。該電影比他之前的所有電影更為複雜,估計沒有哪位觀眾可以觀看一次就完全明白,而電影當中前衛的物理與科學理念,值得我們細細咀嚼(下一篇文章對此進行解讀)。01.一部極致影像奇觀的電影既是諾蘭執導的電影,那肯定會有視覺奇觀。該電影不只用一架真飛機去撞機場,也不是綠幕+特技,所有動作場面都是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