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好萊塢科幻大片來了!
一部極致影像奇觀、極度燒腦的電影來了!
這部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信條》,可以說是疫情時期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好萊塢大片,電影院甚至把它視之為「救命」的終極希望。
作為諾蘭又一部「燒腦」之作,打造費用高達2億美元,成了影史最高製作費的原創電影,其「救市」的希望,也成了發行華納的最大希望。
故事以特工電影吸引觀眾,包裝一個關於逆轉時空的故事,那並非穿越時空,而是比之更深奧的概念。
當你曾經歷過《盜夢空間》的夢中之夢再夢中之夢再……,《星際穿越》的蟲洞穿梭理論,大概都知道諾蘭導演玩這些深奧的概念的確有一手,而《信條》就可以說是極限之作。
該電影比他之前的所有電影更為複雜,估計沒有哪位觀眾可以觀看一次就完全明白,而電影當中前衛的物理與科學理念,值得我們細細咀嚼(下一篇文章對此進行解讀)。
01.一部極致影像奇觀的電影
既是諾蘭執導的電影,那肯定會有視覺奇觀。該電影不只用一架真飛機去撞機場,也不是綠幕+特技,所有動作場面都是來真的。
多場動作大場面在IMAX的鏡頭下,震撼逼人,一場飛車在IMAX角色觀點的鏡頭下極為震撼,緊張刺激,而壓軸戲那一戰的視覺奇觀,簡直是令人嘆為觀止。
CIA特工(約翰·大衛·華盛頓飾)在一次任務中擔任臥底失敗,被招攬到名為「TENET」的計劃,去阻止一場滅世陰謀。他與搭檔尼爾(羅伯特·帕丁森飾)跑盡世界各地,務求尋找出滅世之核武,可沒想到竟牽連到一種能逆轉時空的裝置……
諾蘭電影的技術層面,是最值得留意的一環,這次同樣沒有失望。從《盜夢空間》的夢中奇詭影像,到這部電影「逆轉時空」的深奧概念,影像上倒真是令人眼界大開。
如何營造出「逆轉時空」的畫面,視覺效果令人嘖嘖稱奇,再加上該電影秉承導演以往作品風格,不用電腦特技,而要演員倒著說對白、倒著行走、倒著開飛車……
如此演和拍已足夠神奇,而一些無法拍攝的、超越物理想像的畫面,同樣細緻逼真,呈現出一個「逆轉」世界的應有模樣。
壓軸戲那一戰所呈現出來的的鬼斧神工,簡直是超乎想像的視覺奇觀,重點是這並不是電腦特技繪畫而成,效果極為逼真。
IMAX鏡頭也是諾蘭的金字招牌。雖然,該電影所使用的比例沒有《敦刻爾克》那樣多,同樣視覺效果極其震撼。
而事先宣傳的「真飛機」「真爆炸」,在IMAX鏡頭下有如身臨其境,更妙的是飛車場面將IMAX鏡頭用作主觀鏡頭,刺激感暴增。
電影末段的視覺奇觀,在IMAX鏡頭下,結構複雜而緊湊的畫面令人目不暇給,是一場極致的視聽享受。
02.一部極度燒腦的電影
該電影絕對是諾蘭最深奧、最難懂的作品,其複雜的程度相信沒有很多觀眾可以一下子完全理解,甚至隨時連基本邏輯都看得一頭霧水。
故事實在是太複雜,而後半段劇情的節奏又太快,無論對白還是動作場面都密集呈現。
如此緊張、刺激,的確有其優勝之處,但成也「密集」敗也「密集」,動作場面太過密集,觀眾根本沒有時間去喘息和思考發生了什麼事,甚至設計得最精妙的幾個時空逆轉,都因此變得順理成章,只用輕飄飄的兩句對白就算交代了。
因為電影的理念過於複雜,即使鏡頭與剪輯上,已盡了最大努力去呈現,可這些極複雜的概念,不應該放在密集動作場面中同時交代。
之前燒腦的作品,比如《盜夢空間》有「上課」的情節、《星際穿越》也有拿東西的比喻,但《信條》的影像與情節上都沒有好好解釋,野心太大而在敘事上卻沒有相應的支撐,也許諾蘭終於「翻船」了一次。
同樣地,在之前的作品裡,角色之間都有著緊密關係以及錯綜複雜的人物感情,而在《信條》裡,人物關係薄弱。
像是兩男主角之間的友情、女主角(伊莉莎白·德比茨基飾)與丈夫(肯尼思·布拉納飾)之間的敵對關係,本應有更為深入的交代,卻淪為了劇情反轉的輔助工具。
並不是說該電影的劇情反轉不好,而是說角色關係缺乏了情感基礎,就像是有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而故事的角色偏偏失去了應有的靈魂。
總而言之,該電影是諾蘭最深奧最難懂的一部燒腦之作,有評論指出他這一次是曲高和寡,根本沒有打算讓觀眾看明白。
在有限的時間裡,劇情的鋪墊和分解都太過於急進,導致人物關係相對單薄,觀眾只能欣賞那些緊張刺激的視覺畫面。
故事的結構也相當混亂,不如前作般雅俗共賞。當然,即使情節深奧難懂,該電影在整體上還是相當好看的。
電影當中的一場飛車戲與壓軸戲的那一戰,簡直是視覺上的奇觀,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攝人心魄。。
挑戰物理極限的動作場面,全部是以真實的方式拍攝,更讓電影顯得非常逼真。這種真真正正「沉浸式」觀影體驗,正是諾蘭的拿手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