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2020-12-03 中國青年報

「字文的放倒讀閱法無類人像就,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寫這篇影評之前,我原本想了這樣一個標題,因為擔心影響讀者閱讀而放棄了,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不擔心這樣的表述方式會影響觀眾觀影。這句話的正常表述順序是「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就像人類無法閱讀倒放的文字」。顛倒因果,再把結果「反向」,就是《信條》的講故事手法。影像的倒放和文字的倒放已經是電影中最容易理解的部分,而故事的呈現狀態更為無序。

《信條》9月4日首映當晚,一家影院在放到影片高潮部分時著火的照片在各大影迷群裡熱傳。有人分析,這是因為音響動態太大,設備「過載」而自燃了。同樣「過載」的還有觀眾的大腦。

諾蘭的作品素以「燒腦」著稱,《信條》更將「燒腦」發揮到極致。很多人走出影院時,都有一種大腦「燒到短路」的感覺,即便是看了各路大神的逐幀解密帖,仍然難以理出頭緒。在《信條》面前,「看不懂」的通感,超越了文科思維或理科思維。無論你是電影專業還是研究物理的達人,在《信條》面前統統敗下陣來。「N刷」越多或是看過越多細節解析,越覺得這部電影是無法全然理解的。就像一個人的大腦的容量無法打敗計算機一樣——無論諾蘭多麼堅守大銀幕,多麼堅持用膠片攝影機,他的創作已經在某種層面上出賣了他「反電影」的傾向。也許120幀、8K不是超越人類體驗的電影創作方式,一個用計算機運算量寫作的劇本才是。

影迷製作的時間線 圖源:陀螺電影

《信條》用一個工業化極限的講法講了一個非常流水線的故事。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

因果循環、重啟時空等元素常常出現在諾蘭電影的敘事裡,時空逆轉也是好萊塢大片的常見套路,但當套路玩到極致時,會讓人陷入某種哲學迷思。正中有反,反中有正,正正反反無窮盡也;果中有因,因又有果,因因果果亦無窮盡也。走出電影院時,有人覺得看懂了,有人覺得沒看懂,看懂的是結果,沒看懂的是過程。《信條》將過程無限放大,再高度摺疊起來。就像一個謀殺案知道了兇手是誰,但始終搞不清楚作案手法,並非因為這種作案手法不合邏輯,而是因為解釋起來,相當於讓你現場運算2的64次方。

《信條》上映前,國內影院復映了諾蘭的兩部代表作《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相比之下,這兩部電影已經算對觀眾頗為友好。即便《盜夢空間》有「夢中夢」這樣的複雜設計,但夢境的層數和理解它所需要的腦容量仍然在合理範圍內。同樣採用了多重時間線和莫比烏斯環的設計,熱播臺劇《想見你》也因「燒腦」引發觀眾熱議。但如果你不是懶惰的觀眾,拿出筆來畫一下時間圖,或是看一下別人畫的時間圖,總能想通個七七八八。面對《信條》裡的時間線,會有一種人類面對計算機龐大運算能力的無力感。

從《信條》的片尾字幕裡可見編劇就是諾蘭本人,但也有人懷疑,《信條》是計算機創作的劇本。然而,《信條》中引用了惠特曼的詩、戈雅的畫,並且在片中使用了大量「回文」暗典。這種用典方式仍是偏向於藝術的,不像是機器所為。

不同於《摩天大樓》等懸疑劇在懸疑下包裹社會話題劇的內核,《信條》被比喻為一場「150分鐘智力競賽」,幾乎是一部純「燒腦」的爽片。儘管它對女性、家庭、人類生存等話題都有涉及,但點到即止,把主要力氣放在如何營造視聽迷宮上。即便片尾稍稍營造了一個淚點,也無意煽情,這給《信條》一種機器創作的冰冷感。探索燒腦的極致,似乎形式大於內容,帶點先鋒實驗性也無可厚非。電影在內地市場上映第二天票房已突破1億元。但也有人覺得諾蘭這次「玩脫了」,過猶不及,影響《信條》票房的唯一因素也許就是太燒腦。

前不久,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放映了俄羅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潛行者》。該片以科幻包裹哲學主題,很多影迷都表示「看不懂」,但有人說,「看不懂《潛行者》沒關係,你只要看就夠了。」對於諾蘭的《信條》也許同樣如此。

《信條》是一部為大銀幕而生的作品。諾蘭在《信條》中繼續使用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影片的重要場景,IMAX 70毫米膠片的清晰度所捕捉的纖毫畢現的細節,配合諾蘭長久執著的傳統特效手法,實景拍攝下波音747的超強爆破場面、撼天震地的爆炸、緊密刺激的追車等在IMAX的巨型銀幕上呈現出淋漓盡致的感官體驗。

諾蘭對於「反熵」的奇思妙想,帶來了「逆著世界而行」的視覺奇觀,影片中不少地方令人嘆為觀止。如果不是計算機,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這個劇本,現在看不懂沒關係,只要看就夠了。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改編並執導的科幻電影《信條》可以說是非常燒腦的,堪稱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深奧難懂的一部。《信條》提到的一個「祖父悖論」也很有趣,也可以解釋這一切:假如未來人回到過去殺死了祖父,那麼自己還是否存在?如果自己不存在,又怎回到過去殺死祖父?這部電影所說的比較像是「宿命」,過去一切發生了的事,還是需要發生的。
  • 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我想說的是,整部最有趣的,是影片提出一個新概念:「逆熵狀態」。首先,在目前正常自然法則中,事物遵循「熵增」原理,構成事物的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而影片中的設定是,某研究通過某種鈽元素幫助,建造出一道機器閘門,將粒子變為「逆物質」。從而出現「逆熵」現象,也就是回到過去時間點。關鍵是,有且只能回到過去,無法穿越到未來。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 【視聽】這部比《盜夢空間》還燒腦的影片,挑戰你的智商!
    當所有人都在討論鬼才導演諾蘭的燒腦新作《信條》時你真的對它沒有過一絲絲的心動和好奇嗎?錯過了院線觀影時期的以及沒看懂《信條》和得了《信條》後遺症的同學們信條它來了!「我終於發明了一臺機器,」他對女兒說,「它可以把我們帶回到過去。」他按了一下機器上的電鈕,並說:「機器能讓時間往回走。」」。走回往間時讓能器機「:說並,鈕電的上器機下一了按他」。去過到回帶們我把以可它「,說兒女對他」,器機臺一了明發於終我「。
  • 《信條》燒腦?看看這篇解謎降溫
    9月4日上映的《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編劇的第11部長片,他的作品以非線性敘事、鏡頭充滿隱喻、時空變幻莫測等「燒腦」手法著稱。與他執導的影片《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相比,今日上映的《信條》故事主線相對簡單,講述一個特工為了逆轉未來拯救全世界,他在探索「信條」之謎的同時,將要不斷面對「時空逆轉」的巨大危機。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這一票房與口碑成績放到大多數導演身上,都可說表現不錯,但對於諾蘭來說,這一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信條》有著諾蘭一貫的「燒腦」設定,這當然也是不少影迷喜歡它的原因,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燒腦」只是淪為了宣發的噱頭。場面調度乏力、角色動機模糊、人物情感空洞......這些常被詬病的缺點在《信條》中更加凸顯,也由此使得不少影迷對該片大呼失望。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是基於經典的時空穿越框架——未來人類想要改變未來,因此要毀滅現在的「因」,來改變未來的「果」。 從《回到未來》、《終結者》到《X戰警逆轉未來》、《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都有這樣經典的時空穿越框架。 假如諾蘭就如此安分守己地拍一個故事那就不是諾蘭了。
  • 《信條》才不燒腦!看懂科幻神作《降臨》,逆向時間就是小菜一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作《信條》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影片應該是諾蘭最「失敗」的一部作品。看懂《信條》並不難,它的燒腦並非在於懸疑伏筆、並非在於高概念,僅僅是玩弄了電影的敘事技巧。影片高潮部分,多條故事線同時推進,而且不明確告訴觀眾幾條線的人物狀態,這是依靠剪輯、甚至可以說要求觀眾高超記憶力的一種「偷懶」。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信條》這部電影所使用的奇觀,也就是逆熵系統,相較於諾蘭過去的同類作品,有三個非常致命的硬傷:一,在情節上過於複雜;二,在邏輯上過於簡單;三,鎖死了故事的可能性。倒放和正放的情節放到一起,確實打造出了別樣的感官體驗,但這種體驗過於特別,而且節奏太快,讓觀眾難以理解。
  • 「你去電影院考試了嗎?」《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
    「你去電影院考試了嗎?」《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表示...「熵」代表著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理論上說,每個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能夠沿著時間前行和後退,但熵卻是單向的:正常情況下,世界是一個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單向過程,也就是「熵增」。但在《信條》裡,未來的人類通過某種黑科技達成了「熵減」狀態,從而實現「時間逆轉」。
  • 《信條》男主回到過去後,其實一秒也活不下來?
    而在《信條》中,諾蘭則玩了一把時間逆流的概念。在此之前的科幻電影中,通過時間旅行回到過去的設定也時有出現,比如根據卡爾·薩根小說改編的《接觸》就可謂是這類電影的鼻祖。在這類電影中,時間逆流的工具往往是蟲洞。事實上,通過蟲洞回到過去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 《信條》炸了,諾蘭式燒腦公式,逆熵倒轉時間!
    在首映場看完《信條》,演職員表出來的一瞬間有掌聲。這是一部太典型的「諾蘭電影」,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又是一部走出諾蘭舒適區的新嘗試。對於觀眾來說,一如既往的燒腦、難懂,看一遍顯然滿足不了胃口,大概連資深影迷都需要反覆品味才能窺知其全部內涵。
  • 【魔百和好劇分享】《信條》終於來了!錯過了院線的發燒友快來~
    當所有人都在討論鬼才導演諾蘭的燒腦新作《信條》時你真的對它沒有過一絲絲的心動和好奇嗎?錯過了院線觀影時期的以及沒看懂《信條》和得了《信條》後遺症的同學們信條它來了!「我終於發明了一臺機器,」他對女兒說,「它可以把我們帶回到過去。」他按了一下機器上的電鈕,並說:「機器能讓時間往回走。」」。走回往間時讓能器機「:說並,鈕電的上器機下一了按他」。去過到回帶們我把以可它「,說兒女對他」,器機臺一了明發於終我「。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是的,這種複雜程度放在以燒腦著稱的克里斯多福·諾蘭身上也是罕見的,哪怕是過往《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電影,只要你集中注意力,一遍就看懂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我並不認為這種所有人大呼看不懂,必須二刷三刷才能將將打開的狀態,是一個確實的誇獎。
  • 時間倒流、子彈逆轉,諾蘭的《信條》是怎麼自圓其說的?
    套路雖老,這部電影讓人稱讚的地方,除了諾蘭「飛機撞大樓」的一貫實拍操作,其故事敘述方式和涉及的概念更讓人著迷。許多觀眾在觀影之後,紛紛感嘆「太燒腦」、「沒看懂」。其實,影片的設定比較簡單,剪輯手法也沒有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一樣故弄玄虛。
  • 「星期五文藝」360度解讀諾蘭《信條》
    星期五言:如果你看完諾蘭的《信條》後一臉懵,再或者乾脆你中途睡過去了,千萬彆氣急敗壞,責任不在你!本人壓根就沒覺得諾蘭算的上是好萊塢式的合格編劇。換句話說,他的強項並不是講故事!再退一步說,即便諾蘭是個好編劇,在我看來,要把如此一個複雜的「時間」概念講明白,那麼電影150分鐘的時長至少要翻倍。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這一票房與口碑成績放到大多數導演身上,都可說表現不錯,但對於諾蘭來說,這一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信條》有著諾蘭一貫的「燒腦」設定,這當然也是不少影迷喜歡它的原因,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燒腦」只是淪為了宣發的噱頭。場面調度乏力、角色動機模糊、人物情感空洞......這些常被詬病的缺點在《信條》中更加凸顯,也由此使得不少影迷對該片大呼失望。
  • 《信條》為什麼沒「騙」到我們?
    : 上映之初,也許因為是重新開放不久的電影院終於迎來一部以燒腦的概念為噱頭,通過逆轉時間回到過去拯救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