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都在討論
鬼才導演諾蘭的燒腦新作《信條》時
你真的對它沒有過一絲絲的心動和好奇嗎?
錯過了院線觀影時期的
以及沒看懂《信條》和
得了《信條》後遺症的同學們
信條它來了!
《信條》咪咕愛看和咪咕視頻全網首播
觀看路徑:
識別二維碼下載咪咕愛看
「精選」—「重磅推薦」
1961年,美國短篇科幻鬼才弗雷德裡克·布朗發表了一篇小說。
全文只有8行,但驚為天人:
末日(美)
弗雷德裡克·布朗瓊斯教授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時間。「我終於發明了一臺機器,」他對女兒說,「它可以把我們帶回到過去。」他按了一下機器上的電鈕,並說:「機器能讓時間往回走。」
」。走回往間時讓能器機「:說並,鈕電的上器機下一了按他」。去過到回帶們我把以可它「,說兒女對他」,器機臺一了明發於終我「。
間時究研在直一來年多授教斯瓊朗布·克裡德雷弗
(美)日末
這篇小說,以純文本形式精彩地呈現了反向時間。
它就是《信條》的核心劇情。
剝開「燒腦」的外衣,故事其實很簡單:
一句話概括,就是阻止未來人類要滅絕掉現在人類的故事。
在未來幾世紀後的人類生存環境,沸騰的海平面上升,食物短缺,人類處在滅絕邊緣。
而在未來某一段時間,有一位女科學家,她研究出了一套演算法,這套演算法比逆轉門厲害,演算法可以讓整個世界直接熵(shang念法同商)變逆轉,從而會導致世界湮滅。
於是當演算法發明出來後,當權者就認為可以把這套演算法實體化製造出來,送回到過去,在過去某個時間點啟動演算機,讓過去的世界湮滅,從而使得環境不受汙染,這樣未來的人就不用受苦了。
而主角臨危受命,與搭檔尼爾一起阻止災難。用一句臺詞說就是:「我們對抗的是未來。」
關於時間,《信條》的設定是不能念個咒語直接回到半小時前,你只能在當下時間點位逆轉,順著時間軸逆流而上。
影片中時空逆轉的原理,和時間穿越本質的區別是,時間穿越是瞬間進行,而影片則是真實時間的逆轉。
打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
類似於我想中彩票,彩票一周後開號碼,於是我就記下剛開的頭獎彩票號碼,進入逆轉門,帶著氧氣罩在整個逆向時間過一周,之後把彩票號碼給一周前的自己,然後我再通過一周前的逆轉門,轉回正向時間,再過一周,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
在這一周裡,會出現3個我,分別為正常的我A,逆行送彩票號碼的我B,還有送完彩票的我C。
而送完彩票的C的我想要回到一周後繼續正常生活,其實自己已經過了3周。
這個假定式,大致奠定了影片的底層世界觀。
理解了這個設定,基本上理解了《信條》。至於其中如何利用熵增/熵減原理進行逆轉無需糾結(因為真的糾結不來)。
弄清了大設定,我們就可以看看它是如何參與敘事了。
如果說《星際穿越》裡,時間是一堵穿不透的牆,《致命魔術》裡,時間是一本翻來覆去的日記,在《信條》中,時間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湮滅
湮滅:當物質和它的反物質相遇時,會發生完全的物質-能量轉換,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又稱互毀、相消未來人發明了一種算法,不是對人或物,而是對整個世界進行逆向化打擊。
自然規律決定了時間的正流向,當規律被改變,正、逆相撞,那就是game over。其理論依據是:正、反粒子相遇會發生湮滅。
-逆向武器
未來人還將一般武器的熵值反轉後,送回現代。反向武器能造成巨大傷害,女主Kat被反向子彈擊中,片尾的軍事行動中,士兵也被反向炸彈炸飛(又復原)的碎片封在了牆體中。
-時間鉗形運動
鉗形攻勢or鉗形運動,軍事術語,指從兩側夾擊敵人,迫使敵人拉長戰線;時間鉗形運動,顧名思義是時間上的鉗形攻勢。
-紅與藍
諾蘭以紅、藍兩色作為正、反標誌。影片中,這種顏色的暗示始終潛伏。檢驗窗兩側,紅光是正向,藍色是反向。
-祖父悖論
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是:假如未來人毀滅現在,豈不是等於殺掉祖先?
影片沒有解釋,尼爾也只是給出了一個猜測:他們不在乎。
-過去無法改變
正如一開始科學家蘿拉所說的,你能抓住子彈,是因為它已經被你抓住了。其潛臺詞正是諾蘭作品始終如一的觀點:往昔不可追。
這可能是一部我們見過瑕疵最多的電影。
最明顯的一處就是:如果一切都是註定發生、無法變的,那麼這場末日危機一開始就不會存在。
但這些瑕疵非常偉大。
因為它挑戰的是一些絕不會有人想做,甚至不是商業電影該做的事。
諾蘭做了四件事:
第一,是突破一般的時間旅行電影。對「時間倒流」的視覺表現,做了革命性的創新。
第二,是突破一般的諜戰片。將時間反演的概念,作用於特定的人和物。結尾的對話揭示了一切:這是一個「我的起點」和「你的終點」交織的故事。
第三,是顛覆觀眾的認知。在大銀幕上將因果律倒置,不管點子本身多麼精妙,觀感上肯定會將日常經驗打得粉碎。諾蘭對此心知肚明。
第四,沉迷於膠片的諾蘭堅持採用實拍,為此,他不惜炸了一部波音747,《信條》全片特效鏡頭不超過300個,在這個特效橫行的電影年代,一部好萊塢爆米花愛情片特效鏡頭都會上千。
藝術家,還是匠人?
圍繞著克里斯多福·諾蘭,總是擁有著這兩種論調在不停地爭論著。我想短期之內,這個問題很難得出答案。
他的作品歷經十餘年檢驗,仍然不會讓人覺得過時。
在每一部電影中,都在努力探索著更多創新與視聽語言。
《信條》會成為引發下一個十年熱議的現象級之作嗎?
也許會,也許不會。
或許看完《信條》的你會給出一個答案。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