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2020-12-01 騰訊網

上映三天以來,《信條》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為2.04億元,全球票房累計1.5億美元。票房之外,《信條》的口碑在IMDB、Metacritic、爛番茄、豆瓣等評分都低於諾蘭以往的作品。國內書影音網站豆瓣上的評分目前為21萬人打出的7.8分。

這一票房與口碑成績放到大多數導演身上,都可說表現不錯,但對於諾蘭來說,這一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信條》有著諾蘭一貫的「燒腦」設定,這當然也是不少影迷喜歡它的原因,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燒腦」只是淪為了宣發的噱頭。場面調度乏力、角色動機模糊、人物情感空洞......這些常被詬病的缺點在《信條》中更加凸顯,也由此使得不少影迷對該片大呼失望。

另一方面,自然也有捧場的觀眾。不少人認為,《信條》的驚豔之處在於創造了一次視覺奇觀,它的結構本身就是它的內容,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因此,所謂的故事與情感也就不再那麼必要。

這種口碑的分化,事關電影是什麼?以及電影可以是什麼?諾蘭感興趣的,或許從來都不是講故事,也不是人性或感情,他想借用電影探討的是時間、空間、宇宙這樣的命題。如果說在《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中,諾蘭很好地利用了電影這一媒介服務於他的表達,《信條》卻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應該寫一篇論文。電影當然不只是講故事的工具,但在本文作者看來,即使拋開故事,他也並未得到足夠嗨的觀影體驗,電影的弱點本身已經阻礙了觀眾去獲得感官享受。在這個意義上,電影中那句「不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也變得難以成立。

撰文 | 伯樵

當1968年4月2日庫布裡克最新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上映時,評論界是崩潰的。那些飽讀詩書、閱片無數、筆耕不輟的影評人,似乎遭遇了一個安靜而詭譎的巨怪,這部作品太過獨特、太過「燒腦」,那些久經沙場的影評老將似乎也一時吃不準:如何理解它呢?

然而,一個飛完葉子的嬉皮少年走出二輪放映的影院,說道:《2001太空漫遊》不是讓人理解的電影,它是讓人體驗的電影。坐在家中緊張地等待市場反饋的庫布裡克聞聽此言,驚呼:這孩子看懂了我的電影。

五十多年後,諾蘭幾乎是借女科學家之口在《信條》

(Tenet)

中原樣複製了這句話:不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信條》劇照。

1

我們時代的庫布裡克?

2017年,當美國當代最重要的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

(David Bordwell)

在博客中說「某種意義上,諾蘭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庫布裡克」,輿論界的態度一片譁然。事實上,波德維爾這句話並沒有結束,他解釋了原因:很少有人再像諾蘭這樣拍攝同時兼備有範兒

(prestige)

和事件性

(event)

的電影。

2008年,造訪北京參加奧運開幕式的美國總統小布希一下飛機,便問時任外交部長楊潔篪:「你看了《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麼?」諾蘭的電影上映已然不僅僅是一次電影事件,它是文化事件,是政治事件,在2012年《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上映後甚至引發了影院槍擊案的暴力事件...... 自《黑暗騎士》之後,諾蘭每一次出手,都像是一次盛大的嘉年華,一場事先張揚的驚奇秀。

諾蘭拍攝《信條》工作照。

諾蘭猶如迷宮般的電影本身已然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敘事體:它接榫精密、運作工巧,相比於那些傳統套路的好萊塢大片,諾蘭不僅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奇觀展示,更有恢弘的故事設定、綿密的配樂、絲絲入扣的情節推進。諾蘭造就了一種獨特的視聽形態,他將故事、配樂、平行剪輯、視覺奇觀熔煉一爐,他的電影沒有給觀眾留下任何可供思考和喘息的呼吸空間,沒有任何好萊塢大片式的「冗餘」、拖沓。諾蘭的電影像一個齒輪嚴絲合縫咬合的手錶,但所有一切的鋪排陳設,都是為了終極「大戰」最終釋放而精心結構的鋪墊罷了。反過來說,諾蘭大部分電影都宛如《信條》一般,總是先有最終極致的高潮,然後諾蘭兄弟逆向去建構那些「前情提要」式的複雜劇情設定。那些複雜得恨不能給「設定」拍半部電影當作說明書的設計,其實只是高潮瞬間冗長卻必要的序曲前戲。

在《敦刻爾克》

(Dunkirk)

中,他以海陸空三條不同時間刻度進行故事線推進,無論是以循環往復的謝帕德音階錯位構成的配樂,還是螺旋纏繞的情節併線,或是敦刻爾克硝煙暗示的時空擬合,都是圍繞著最終三條故事線索合併而逆向設計出的宏大布局。而《信條》則把這種先有高潮構思,再逆向推演的編導手段直接改編成了一個科幻諜戰故事。

《敦刻爾克》劇照。

與優點同樣明顯的,是諾蘭的缺點。毫無疑問,他是敘事詭計上的巨人,也是場面調度上的矮子,他的動作戲永遠雜亂無章。諾蘭電影敘事的高概念有多高,那麼他故事的情感落點就有多低:比起犀利的庫布裡克、深邃的伯格曼、狡黠的希區柯克,諾蘭故事的情感落點與他們相差不可以道裡計。《星際穿越》

(Interstellar)

裡的父女情雖感人,用它來戰勝浩瀚的宇宙和幽深的黑洞只能勉強說得過去;而《盜夢空間》

(Inception)

的兩代情簡直就是麥高芬;《致命魔術》

(The Prestige)

則完全是一個建立在反轉、再反轉上的多輪智力博弈之上。

我們對於電影美學的至高讚譽多半給予那些哲學冥想深刻

(伯格曼、塔可夫斯基)

、影音視聽卓絕

(馬利克、大衛·林奇)

、敘事掌控超凡

(希區柯克、庫布裡克)

的大師,或是能夠深入探索內心世界

(費裡尼、今敏)

、氣韻營造登峰造極

(侯孝賢、王家衛)

、兼具社會批判

(斯科塞斯)

的巨匠。對諾蘭、大衛·芬奇這樣缺乏足夠的社會關懷,在美學上「不高級」「不藝術」「不晦澀」的迷宮電影卻非常排斥。

當然,諾蘭的價值還是毋庸置疑。他劍走偏鋒,在最為套路化和工業化的好萊塢流水線上,試圖打造出極具個體風格、無法用流水線套路生產、但卻「高度工業化」的電影產品。相比於那些或揮毫潑墨、筆走龍蛇,或工筆重彩、精雕細琢的藝術電影大師,諾蘭像一個用繁瑣難用的建模軟體作畫的數碼工程師——精確、工整、圓熟,但卻匱乏寫意的灑脫和洗鍊的自如。他高度精密化的電影企劃著實像極了一架龐大的機器,從拍攝伊始故作神秘、半遮半掩的隱而不發,到宣傳期眼花繚亂的病毒營銷,最後是電影上映後的謎題炒作。或許在這一點上,諾蘭像極了庫布裡克:每一次電影發行都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營銷事件,每一部影片都是挑戰技術上限的極限運動,每一個故事都是讓人眼花繚亂的高難度雜技……並且鮮有失手。

《盜夢空間》劇照。

2

「失敗」的《信條》

但《信條》卻失敗了。

作為萬眾期待的全球救市之作,《信條》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豆瓣開分8.4分,之後一路滑落到7.8分,上映第二天單日票房就不及已上映兩周的《八佰》。IMDb評分7.9分,是除了早年《追隨》

(Following)

和《失眠症》

(Insomnia)

外的最低分

(與《敦刻爾克》持平)

;爛番茄新鮮度74%

(觀眾評分79%)

,更專業一些的Metacritic評分居然只有6.9分。

對其他的導演來說,這也許是一個說得過去的成績,但對於諾蘭這個在大眾向度的IMDb歷史評分Top250部電影榜單上曾雄霸八席的導演來說,《信條》無疑是一個不及格的作品。

《信條》劇照。

《信條》像是諾蘭短板的一次集中體現:比《盜夢空間》更為無聊和冗長的「設定說明書」,正逆時空中敘事的錯亂失序,在尾聲大戰中的「時間鉗形作戰」更像是「時間鉗形混亂」。諾蘭之前電影雖然號稱複雜,但卻毫不晦澀,觀眾無需過多參透設定細節、明了每條故事線,仍能大體欣賞。但《信條》卻不然,忙於計算負負得正的觀眾必須時刻逆向沙盤推演,而放棄了正負計算的觀眾又容易全程一臉茫然。

《信條》成為了一個莫比烏斯環或克萊因瓶式的敘事迷宮,它的故事結構並不難理解,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要把這樣擰巴的故事拍出來。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高呼:二刷、三刷,完全置身於這場銀幕解謎遊戲,誓要跟迷宮裡所有細節和彩蛋死磕到底,每當一個疑惑解決便欣喜若狂;而不喜歡的人則一邊揉著耳朵走出影院,小心地恢復著瞳孔的對焦,一邊登錄豆瓣查閱解析帖,似懂非懂後,莫名地切換到正時序的正常世界。

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Mobius)和約翰·李斯丁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即雙側曲面),一個正面,一個反面,兩個面可以塗成不同的顏色;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即單側曲面)。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帶」,它的曲面從兩個減少到只有一個。

《信條》的問題在於,它的核心不再關乎人,不再關乎人的情感、人的思考、人的自主性。影片那句臺詞「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

(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換成大白話就是:這一切早就是已經註定寫好的劇本,演員們只是按照這個劇本正著演半遍、倒著演半遍,合起來湊成一部電影。

《碟中諜》

(Mission: Impossible)

系列電影裡,每當阿湯哥要上演驚險盜竊潛入戲碼,編劇們都先用畫面解釋一遍理想中順利的偷竊過程,然後當阿湯哥實際行動時,卻會不停遭遇各種突如其來的危機,最後再靠著他的機智和體魄每每化險為夷。這是導演與觀眾間達成的一項默認的契約,就算彼此都知道結局是happy ending,就算是沒有深刻內涵、僅僅是從頭打到尾的「爽片」,編、導、演們也需要驚險地把整個過程一波三折華麗得展現出來。饒是如此,導演或演員也絕不能早早在電影裡告訴你:結尾一切皆好。

《信條》則打破了這個清規戒律,它早早就告訴你,這一切都已註定——而且不是滅霸以為自己是註定

(I am destiny !)

但其實鋼鐵俠才是註定

(I am Iron Man !)

的那種註定。《信條》的註定就是主角、配角們的自由意志完全是被預設好的那種註定

(always have happened)

。所有的人只是在正向、逆向各司其職地扮演他們的角色。唯一稍稍讓人感動一點的,是穿越到過去為主角保駕護航、最終慷慨赴死的尼爾

(Neil)

。除此以外,所有的人幾乎都在照

(劇)

本宣科。那種牽引著觀眾去緊張、去擔憂、去興奮、為成功而歡呼、為失敗而惋惜的心理動因徹底不存在了。

《信條》劇照,圖為尼爾。

電影確實是一場預先寫好劇本、然後再照本宣科的「表演」。觀眾們心知肚明,但卻謹守與導演的契約,假裝自己不知道結局,然後與主人公同喜同悲,「劇透死全家」正是針對違反這種戒律的洩密者最大的詛咒。而當故事的結局在觀眾走進影院前已然註定時(如歷史事件改編電影),則會更多強調人物情感、價值觀來支撐起懸念缺席所帶來的空虛。

而《信條》幾乎是同時打破了兩大契約:它既不停地告訴觀眾解決早已註定(除了happy ending還能有什麼結局呢?),同時故事在情感與價值層面幾乎為零。《信條》就連《盜夢空間》裡弱化至極的兩代情這樣的情感動機都不存在,所有人幾乎都成了領任務的機器:

1)學習技能

2)領取任務甲、任務乙、任務丙

3)正向操作

4)逆向營救

5)Game Over

在整個過程中,主角在堅守什麼價值?他的情感又劃出了如何的弧光?家庭?友誼?正義?統統沒有。主角像是RPG遊戲裡的玩家,領到一個又一個任務,然後努力打怪;搞砸的話,就重新讀檔補救。而他的任務是什麼?就是頂著主角光環從想要毀滅地球的反派手中逆時空拯救地球。

《信條》劇照。

反派毀滅世界、時空逆轉救援、主角無限光環,這組大片固定套餐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可媲美韓劇「絕症、兄妹、車禍掛」的三大俗了,而韓劇現在也不玩這一套了。這些俗套並不會因為人倒著走、車倒著開、世間萬物「越活越回去」而得以重煥生機。沒有價值觀支撐的套路、沒有默守與觀眾間契約的故事,使結局不再盪氣迴腸,讓犧牲也不再痛徹心扉,敘事張力和人物動機的基礎土崩瓦解。最終,《信條》成了一次長達150分鐘的繁難雜技。

它沒有懸念,也沒有感情。

3

沒有「人」的電影

當然,如果能體驗一場超「嗨」的觀影感受本身,也足以讓《信條》的褒揚者們完成五星自洽。

但如果一部電影僅僅剩下了「燒腦」,除此以外,已然詞窮到沒有更多談資的話,那麼《信條》又何以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這場全民猜燈謎的智力活動,本質上只是片方病毒營銷策略的一部分,一旦「燒腦」這塊《信條》唯一的基石坍塌時,至少在中國市場,《信條》無疑將面臨票房斷崖式下跌的危險。

這是事件電影的雙刃劍。一旦市場發現,「事件」並不存在,他們會以最快的速度告別這次事件遊戲。

與庫布裡克類似,諾蘭每部電影上映都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他的每一次出手,都會讓全球影迷翹首以盼,當世能做到這一點的恐怕除了諾蘭也就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了。與卡梅隆主打革命性技術推陳出新不同,作為事件的諾蘭更多牢牢地與「燒腦」綁定,影片公映後各大社交平臺的大型或自發或宣發的解讀活動,讓人不禁有種高考結束後對答案的即視感。

其實諾蘭的電影並不燒腦,也從未燒腦過

(或許《記憶碎片》除外)

。作為好萊塢工業產品,諾蘭要做到的,本質上還是拍一部能讓觀眾看懂、而非難為觀眾的電影。所謂「燒腦」,不過是本土宣發方借勢而為的營銷手段罷了。君不見上映第一天,各種精美的時間線圖、故事解析就紛紛上線了?但「燒腦」確實構成了諾蘭電影的最大事件。可悲之處在於,這次的《信條》沒有了《盜夢空間》的精巧構造、《星際穿越》的浩瀚蒼茫、《敦刻爾克》的平民英雄主義,只徒然「燒腦」而已。

《星際穿越》劇照。

諾蘭的電影,需要觀眾的深度參與。只有參與其間,才能領略到其天馬行空但卻精巧綿密的構思旨趣。但電影的悖論在於,電影畢竟不是遊戲,觀眾並沒有什麼自由意志來決定角色何去何從。以往觀眾還能捋順著情感、人物和懸念一路坐著諾蘭的過山車,目不暇接地抵達終點;而這次,電影並非遊戲的悖論讓觀眾無比被動地生生參與進了這場競逐,並且他們連依靠情感、人物的暗示選項都沒有了,只能仰仗電影結束後的「場外求助」。

諾蘭的劇本裡構造了異想天開的科幻設定、選定了國際化的城市背景、編寫了說明書般的對白,甚至連營銷方案也附在了後面,卻唯獨忘了打磨人物、構建張力。

哪怕在燒腦電影的世界裡,也永遠有一樣比科學設定更複雜的東西,那就是人。

撰文|伯樵

編輯|張婷

校對|劉軍

相關焦點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重磅新片《信條》登陸中國院線首映。作為(後)疫情時代影院復工以來迎來的首部好萊塢超級大片,《信條》被寄予了救市厚望。上映三天以來,《信條》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為2.04億元,全球票房累計1.5億美元。票房之外,《信條》的口碑在IMDB、Metacritic、爛番茄、豆瓣等評分都低於諾蘭以往的作品。
  • 諾蘭新片《信條》定檔,智商碾壓警告!
    如果你是諾蘭的影迷,那這個8月,一定是你最快樂的一個月。繼《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內地重映後,諾蘭新作《信條》終於宣布定檔9月4日,影迷甚至可以一天三部一起看,盡享「諾蘭豪華燒腦套餐」。對於諾蘭此人,小毒相信,就算你認不出他的臉,但一定有看過或聽說過他的作品,也見過「信諾蘭,得永生」這個在網際網路論壇裡流傳甚久的梗。對於《信條》這部號稱在諾蘭作品中耗資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燒錢大製作,很多諾蘭影迷已經期待很久了。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信條》的基礎是一部諜戰片,小時候諾蘭最喜歡的電影類型就是諜戰片,1969 年那部《007 之女王密使》是他的最愛,執導一部諜戰片也是諾蘭一直以來的願望,甚至當年一度傳出他將接手 007 系列的第 25 部,可以說《信條》完成了諾蘭的夙願。 但是一部簡單的諜戰片顯然不能滿足他的野心。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這一次的《信條》,顯然也是這一題材時隔十年的歸來。當我們細究上述每一部作品的內核時,往往會得出與華麗表面截然不同的樸素概念。追蹤、失憶、複製人、思想植入……所有概念都難言初創,可被諾蘭包裝後卻是另一番「不明覺厲」風味。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信條》高分開局 諾蘭連線內地 解釋為何鍾情「時間」概念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信條》9月4日起在全國IMAX影院公映。上映當天,IMAX《信條》觀影活動在北京舉行。觀眾均為諾蘭風格的「炸腦」式奇觀體驗和IMAX震天撼地的視聽盛宴所折服,而影片也以淘票票9.0和豆瓣8.3的好成績迎來高分開局。
  • 「星期五文藝」360度解讀諾蘭《信條》
    星期五言:如果你看完諾蘭的《信條》後一臉懵,再或者乾脆你中途睡過去了,千萬彆氣急敗壞,責任不在你!本人壓根就沒覺得諾蘭算的上是好萊塢式的合格編劇。換句話說,他的強項並不是講故事!再退一步說,即便諾蘭是個好編劇,在我看來,要把如此一個複雜的「時間」概念講明白,那麼電影150分鐘的時長至少要翻倍。
  • 等待諾蘭神作帶我們再次步入影院——《信條》值得我們期待嗎?
    原本野心勃勃霸佔全球暑期檔的《花木蘭》、《神奇女俠1984》、《信條》、《速度與激情9》、《007》等大片全都暫時無緣大銀幕。其中,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燒腦神片《信條》被寄予厚望,媒體與影迷們期待此片成為疫情之後全球電影市場的救世主。「去感受它,別嘗試理解它。」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預告片裡有這樣一句話。(點擊閱讀創想基因執行董事長光子的演講:《世界是什麼?
  • 《信條》為什麼沒「騙」到我們?
    在無數商業片導演中,很少失手的諾蘭萬萬沒想到,《信條》將列入他口碑最差的電影之一。 《信條》養活了解析電影的up主們,也逼瘋了網友們,微博上甚至有人發現了諾蘭的驚天秘密,這原來是諾蘭騙我們多刷的一場大型行為藝術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信條》上映後,國內觀眾對其評價比較兩極,該片在網上引發了各種熱議和劇情解析,其全民參與熱度甚至超過了十年前諾蘭執導的《盜夢空間》。 目前《信條》的豆瓣評分在諾蘭11部電影中排倒數第二,僅高於7.5分的《失眠症》。另一部分觀眾則稱讚燒腦過癮,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不在少數。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用片中科學家蘿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 電影《信條》豆瓣評分跌至7.9分,諾蘭這回腦迴路跑得太快了
    英國導演諾蘭的新作《信條》,播出之前被寄予厚望。可上映後卻反響平平,觀眾紛紛詬病跟不上諾蘭的思路,整個觀影的過程就是迷茫的2個半小時,出電影院整個人感到很累。影片由於節奏太快,導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思維脫節,沒有幾個人能在第一遍看完電影後完全明白故事所有內容,這使得本片的觀後感非常一般。在豆瓣上評分由一開始的八點幾分跌至7.9分。
  • 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諾蘭否認曾幹涉華納決策:《信條》檔期不是我定
    諾蘭執導的《信條》的北美票房表現被認為影響了多家好萊塢大公司的未來決策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據外國媒體報導,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近日對華納兄弟「明年全部17部電影將同步北美院線在流媒體上線」的決策做出批評,而他的《信條》的北美票房表現也引起討論。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字文的放倒讀閱法無類人像就,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寫這篇影評之前,我原本想了這樣一個標題,因為擔心影響讀者閱讀而放棄了,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不擔心這樣的表述方式會影響觀眾觀影。這句話的正常表述順序是「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就像人類無法閱讀倒放的文字」。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上個小目錄做導讀: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二、諾蘭的《信條》世界三、《信條》中的難理解的橋段和隱藏劇情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了解了這兩者的區別,我們再看看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二、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我們很多人,包括一些理科生也說不明白的劇情,是因為諾蘭在《信條》中,不但有隱藏劇情,還隱藏一部分物理學原理。
  • 諾蘭新片《信條》
    可那「毒藥」是假的,男主醒來後發現這「毒藥」只是一個名為「信條」的神秘組織的測試,隨後就正式加入「信條」去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拯救世界。在「信條」裡男主了解到這些逆向子彈是從印度來的。於是和男二尼爾一起通過潛入與印度軍火商普萊亞取得聯繫,並得知此次買家為大Boss薩託。
  • 諾蘭導演的電影《信條》,英文原名「TENET」究竟什麼意思?
    2020年慘澹的國際影壇卻有一部石破天驚的大作橫空出世,諾蘭導演為2020年幾乎空白的人類電影歷史濃墨重彩地寫下一筆,一部《信條》讓多少人為之驚嘆。電影《信條》再次證明不用試圖去理解諾蘭導演電影複雜的內涵,就連電影的名字「TENET」都是一個值得琢磨的事情。
  • 諾蘭電影:在時間的魔術裡,聚焦時代困境
    從1998年首作《追隨》到時下熱映新片《信條》,「70」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共推出11部電影,幾乎每部都在全球多地上映並獲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贏。身兼編劇、導演、製片、剪輯等多職來掌控影片的藝術風格,並對某一主題保持長久的關注和熱情,這樣自我特徵鮮明的電影從業者,與好萊塢高度逐利且分工明確的電影大工業體系似乎格格不入。
  • 花了16億,諾蘭大師奉上最具野心的新作,這一次大玩時間倒流!
    近日,《信條》放出首款正式預告片,終於可以好好感受一下諾蘭大師新作的魅力。一開始,就十分驚豔,兩人正在執行一個任務,運用彈跳裝置,飛簷走壁一般衝入一棟大樓,在兩人中,一個是約翰·大衛·華盛頓,另一個看起來應該是羅伯特·帕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