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2020-12-07 亮亮叔叔

克里斯多福·諾蘭改編並執導的科幻電影《信條》可以說是非常燒腦的,堪稱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深奧難懂的一部。

電影《信條》海報截圖。

有好多網友都這樣說:刷了幾遍《信條》,還是沒有看懂劇情。

其實,只要弄清以下5個燒腦問題,自然就能看懂了。

01.如何「逆轉時空」?

如果你對整部電影的故事完全一頭霧水,那麼你首先得去理解電影最基本的「逆轉時空」概念。

主角在使用「時空逆轉」的儀器。

簡單的說,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主角」遇上一個叫做「Turnstile」的東西,這裡我們姑且稱之為「逆轉機」的儀器,走進去就會將時空逆轉。也就是說,順向時間會變成逆向時間,萬事萬物都「向後倒行」的影像。

在同一個時空中,「逆轉」後又可以再用另一部「逆轉機」,讓你變回順向的直線時空,就像「主角」以逆轉時空方式拯救伊莉莎白·德比茨基飾演的女主角後,他和搭檔尼爾(羅伯特·帕丁森飾)都逆轉時空了好幾次。

02.在同一時空會有多少個「主角」?

如果你看過Netflix燒腦神劇的《暗黑》,那麼《信條》也有相類似的「遊戲規則」。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主角」。

跟傳統的「時空旅行」題材不一樣,這個「逆轉時空」的遊戲,主角可以跟主角自身相遇,甚至「自己打自己」,還可以把物品傳遞給自己。到頭來,所有的一切原來都是「自己」創出來,「信條」本來就是「主角」所制定的計劃。

03.「逆轉時空」戰略

「逆轉時空」的概念,就成了電影的主要戰略。就像壓軸戲的那一戰,主角與尼爾分成了紅藍兩隊,紅隊以直線時空行動、藍隊以反向時間行動,各有十分鐘時間。

因為藍隊早在未來以逆向時間行事,所以早已洞悉先機,從而能向紅隊傳達信息和給予戰略,讓紅隊能夠成功採取攻勢。

電影以紅藍兩色來區分時間的順逆。

這一部分劇情是諾蘭讓觀眾看得比較明白的一場戲,以紅藍作為標記,很容易就分得清是哪一方。

而在十分鐘限制下的一半,五分鐘之時兩隊同時進攻一座大樓,為時間重疊點的一刻,那絕對是一場震撼的影像奇觀。同樣道理,該戰略也可以放在塔林公路追逐戰上。

04.逆轉時空的反效果

利用逆轉時空的概念都會有反效果,來到逆向時空,一切物理都會改變,吸入逆向時空的空氣也會令肺部受損,所以電影中要去逆向時空行事的角色都要戴上氧氣罩。

電影設定:去逆時空行事得戴氧氣罩。

順向時空的人,中了逆向時空的子彈,就會產生極大傷害,所以主角為要拯救女主角,就要讓女主角在逆向時空中治療。

簡單的說,大概就是「負負得正」的效果,才讓她回到正向時空。

05.祖父悖論:這到底是平行時空還是對稱時空?

《信條》並不算是一部時空旅行的電影,主角與尼爾眾人,也並非在同一個時空中兜兜轉轉的行動,其背後所探討的還是「自由意志」與「宿命」的主題。

就像如《暗黑》中的亞當,原以為經歷了無數次時空旅行,早已看破世塵,可以掌控一切人物,可到頭來還不過是時空的一顆棋子,自身也只是這個劇本上的一個角色。

《信條》提到的一個「祖父悖論」也很有趣,也可以解釋這一切:假如未來人回到過去殺死了祖父,那麼自己還是否存在?如果自己不存在,又怎回到過去殺死祖父?

這部電影所說的比較像是「宿命」,過去一切發生了的事,還是需要發生的。而尼爾以至整個「信條」組織也深知,既然要讓一切自然發生,現在的你還是不要知道太多未來的事,這是為「信條」的基本守則。

所以,尼爾不讓主角知道,面具人就是主角自己,一切還是要按劇本去做,不要刻意去改變太多。否則,「主角」得知原委後不願回到過去,那一切都不能發生了。

面具人其實就是主角自己。

這也算是一個對稱的時空,過去的一切還是有發生的。像電影中的歌劇院事件與最後的俄「12市」攻堡戲,在時間上是同時發生的。

要發生的都會發生,但那一刻主角並不知道,這件「對稱時空」發生的事,都同時由自己引發,只是同一時間裡這幫主角又在同一個時空中進行了另一些行動,兩件事並沒有什麼矛盾之處。

電影在鋪排上有前後之分,但在故事的時空中,這些事情都是同一時間發生的。

電影中的這部分與漫威的《復仇者聯盟4》那些多重平行時空有點不一樣,這還是同一個時空,從歌劇院到「12市」的整個故事,都是同一個時空、同一個世界。

事後回想,這未來時空都沒有改變到過去。這幫未來的人覺得祖先把世界搞亂了、汙染了環境,便希望過去的人用「運算機」去滅世。

但如果過去滅世了,那麼未來就不會存在。所以過去的「主角」們成功阻止了滅世,未來的一切還是會發生,這就符合了這個「祖父悖論」。

總之,要想看懂諾蘭這部電影,那就必須弄清楚上面所講的5個燒腦問題。

只要弄清楚了電影中基本的故事概念,就能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圖片皆源自電影《信條》。

具體來說,就是要弄清楚了故事的時間軸、角色在不同時間所作所為、最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整個計劃要奪取什麼、諾蘭又有什麼隱喻等問題。

通過本文的講解,你是否還覺得這部電影還有想像中的那麼燒腦嗎?

相關焦點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信條》到底在講什麼 被譽為今年最值得期待也最燒腦的外語電影
    在電影產業遭受重擊的2020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和他的新片《信條》,仿佛成為了電影產業上的一大「信條」——當諸多大片選擇撤檔避險或者轉網止損時,諾蘭卻多次強調,其影片必須在大銀幕上播放且不能撤出暑期檔,此舉在很多影迷與各國影院間獲得了一片讚美與支持。
  • 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過度倚重電影工業創造的視覺奇觀,延續著好萊塢商業片的「傲慢」  「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是諾蘭科幻電影最鮮明的標籤,他擅長將抽象的科學理論轉換為具象視覺語言,創造出瑰麗絢爛的「諾蘭宇宙」——《盜夢空間》的多重夢境、《星際穿越》的多維時空都曾讓觀眾目眩神迷。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諾蘭的作品素以「燒腦」著稱,《信條》更將「燒腦」發揮到極致。很多人走出影院時,都有一種大腦「燒到短路」的感覺,即便是看了各路大神的逐幀解密帖,仍然難以理出頭緒。在《信條》面前,「看不懂」的通感,超越了文科思維或理科思維。無論你是電影專業還是研究物理的達人,在《信條》面前統統敗下陣來。「N刷」越多或是看過越多細節解析,越覺得這部電影是無法全然理解的。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他電影的難懂燒腦,從來不是刻意為難觀眾,而是他自我對時間的思考。在網友們看來:其他導演的電影看不懂:是部垃圾。諾蘭導演的電影看不懂:你是垃圾。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琢磨諾蘭在影片裡,埋下的所有伏筆和深意。你就會不由自主愛上他,大讚一句:這個男人的腦子,實在太牛逼了!
  •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今日,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系列影評一舉衝上了熱搜,目前《信條》豆瓣評分為7.9分,打四星、五星的人居多,但也有少數人打一星和二星,該片於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豆瓣方顯示已經有16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是的,這種複雜程度放在以燒腦著稱的克里斯多福·諾蘭身上也是罕見的,哪怕是過往《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電影,只要你集中注意力,一遍就看懂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我並不認為這種所有人大呼看不懂,必須二刷三刷才能將將打開的狀態,是一個確實的誇獎。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如果說《信條》的燒腦程度在是影史排第二,估計沒有哪部影片敢稱自己是第一。9月4日,諾蘭新片《信條》在國內上映,伴隨著巨大的爭議,三天後,該片豆瓣評分從首日的8.3一路降到了7.9(截止9月6日中午12時)。
  • 《星際穿越》熱映 5款APP帶你看懂諾蘭「燒腦」大片
    原標題:《星際穿越》熱映 5款APP帶你看懂諾蘭「燒腦」大片   諾蘭科幻大片《星際穿越》在中國上映首周就斬獲2.6億票房,作為2014年最受期待的燒腦大片,影片中的「蟲洞」、「多維空間」、「時間稀釋」等眾多天文、物理冷知識,讓眾多網友紛紛表示無法看懂,並在網絡中引發了一輪科學討論浪潮。
  • 《信條》才不燒腦!看懂科幻神作《降臨》,逆向時間就是小菜一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作《信條》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影片應該是諾蘭最「失敗」的一部作品。看懂《信條》並不難,它的燒腦並非在於懸疑伏筆、並非在於高概念,僅僅是玩弄了電影的敘事技巧。影片高潮部分,多條故事線同時推進,而且不明確告訴觀眾幾條線的人物狀態,這是依靠剪輯、甚至可以說要求觀眾高超記憶力的一種「偷懶」。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不光捎帶人,連東西都不放過,阿布拉莫維奇擁有的那艘帶防空飛彈的豪華遊艇也被諾蘭映射到了電影裡。還有,薩塔爾的故鄉是前蘇聯廢棄的基地,你會想到哪兒?波音747撞大樓,那座大樓正好是五角形的,巧不巧。為什麼影片中那個終極時間炸彈要分成九個零件「算法」,放在九個地方藏起來?美、中、俄、英、法、印、巴、以、朝,正好九個!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這一票房與口碑成績放到大多數導演身上,都可說表現不錯,但對於諾蘭來說,這一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信條》有著諾蘭一貫的「燒腦」設定,這當然也是不少影迷喜歡它的原因,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燒腦」只是淪為了宣發的噱頭。場面調度乏力、角色動機模糊、人物情感空洞......這些常被詬病的缺點在《信條》中更加凸顯,也由此使得不少影迷對該片大呼失望。
  • 最燒腦電影!開胃菜《盜夢空間》夠勁兒,正餐《信條》即將接棒
    被譽為「時空轉換大師」的克里斯多福·諾蘭,是一位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且具有無限創意的電影導演,他的電影作品獨具一格、自成一派,充滿著令人著迷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內涵。8月28日,時隔十年,諾蘭的燒腦神作《盜夢空間》在影院正式重映,讓一眾影迷有機會再次重溫經典。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上個小目錄做導讀: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二、諾蘭的《信條》世界三、《信條》中的難理解的橋段和隱藏劇情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在拆解劇情之前,我們先來解決幾個問題:1:《信條》中是否存在平行空間?了解了這兩者的區別,我們再看看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二、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我們很多人,包括一些理科生也說不明白的劇情,是因為諾蘭在《信條》中,不但有隱藏劇情,還隱藏一部分物理學原理。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如果說《盜夢空間》玩了5層有序的夢境(時間流)嵌套,那麼《信條》的精妙複雜之處就在於——N次時間穿梭的無序嵌套。 所以,不妨在觀影前先來做做預習功課。 《信條》同樣面臨這個問題,但諾蘭「狡猾」地交給片中人物尼爾去解釋。 一個設定是:如果順勢的我和逆熵的我碰面,兩個「我」會一起灰飛煙滅。 所以,如果只是在同一個時間點逆轉自己的時間流,但在一個時空不能存在兩個自己——除非穿隔離服或呆在隔離區。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信條》高清正版來了。這是一部評分不算高,但爭議非常多的電影。喜歡的人反覆狂刷,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細節。不喜歡的人要麼不明覺厲,要麼直接在影院看睡著了…不過,今天條姐最想聊的,不是《信條》。而是拍出了《信條》的傢伙——克里斯多福·諾蘭。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這一票房與口碑成績放到大多數導演身上,都可說表現不錯,但對於諾蘭來說,這一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信條》有著諾蘭一貫的「燒腦」設定,這當然也是不少影迷喜歡它的原因,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燒腦」只是淪為了宣發的噱頭。場面調度乏力、角色動機模糊、人物情感空洞......這些常被詬病的缺點在《信條》中更加凸顯,也由此使得不少影迷對該片大呼失望。
  • 諾蘭新片太燒腦,預告又開始考核觀眾智商,時間倒流設定吸引人
    從電影的海報和首支預告片來看,《信條》又是一部「燒腦」大片。海報中由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主角行走的身影被一分為二,兩部分上下顛倒。畫面切割線並非垂直向下,而是帶著傾斜度,結合起影片的首尾對稱的片名《TENET》,就像個正在走動的時鐘,由主角身上的大寫字母N為原點,時空被一分為二。就像海報中所透露的那樣,《信條》會是一部大玩時空交錯的影片,這也是諾蘭的拿手把戲了,很有些《盜夢空間》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