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信條》不用懂科學,讀完這篇就全明白了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據說諾蘭闊別三年又帶著新片回歸了,就在今天,《信條》在內地正式上映。

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去看了首映,你還別說,我第一反應是感動得差點哭出來:

別的科幻片都只知道用量子和黑洞,唯獨這片子竟然是用的熱力學竟然有朝一日混出頭來了,真是可喜可賀可歌可泣……

很多人說這個電影太硬核,其實並沒有,而且科幻電影本身也不需要觀眾了解概念。

不過,諾蘭塞的這些科學點,其實是相當用心的,我先幫大家簡單梳理一下。

本文有一點點劇透,但真的、絕對不會影響你觀影,而且反而會讓你看的更爽。

這片子的時間是怎麼回事?

估計大家都看過預告片了吧?對裡面的時間機制有個大概的概念了。《信條》的信息量很大,看到中間的時候可能有點反應不過來。

《信條》使用了大量的時間旅行。但是,這個時間旅行和其他科幻題材裡常見旅行不太一樣。普通的旅行,是你瞬間或者超高速跳躍到時間線上另外一個點,一旦跳躍完成,之後的事情就和往常一樣。但信條裡特別強調了自己不是普通的時間旅行,而是「時間逆轉」,不存在跳躍,所有人都是全程維持每秒一秒的速度,只不過有些人的方向和別人是反的。

畫成圖,就是這樣:

於是,這就成了電影在拍攝和理解上的最大難點。普通的時間旅行電影,如果不是無限循環,那通常也就跳上四五次,只要在這些跳躍點動一下腦子,就能想明白。信條呢,動不動就是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劇情是反的,每一段反向劇情都看得我緊張得要命,生怕漏看了什麼關鍵點。

還好諾蘭厚道,幾段最關鍵的劇情都正向反向各給你放一遍,加深理解。而那些只出現一遍的段落,等於是留給鐵桿粉絲的彩蛋,三五刷必能更加暢爽。

反向時間有那麼難嗎?另一部著名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裡也用了反向時間的名頭,但其實反的方式截然不同。班傑明巴頓的情況,只是生物學上和常規相反,出生的時候是老人,死的時候是嬰兒。除此之外,他的人生其實沒有什麼異常。現實中確實有一種水母可以實現基本原理類似的發育逆轉,所以製造出班傑明巴頓的場景,還算相對容易。

《信條》就不同了。這裡面的反向,是物理上的真正反向。子彈回到槍口裡面,被打碎的石頭復原,仰面朝天的汽車跳躍兩下翻過身來回到高速公路上飛馳著倒退,這個級別的反向——但與此同時,世界的其他部分還在正向前行

以我個人來說,光是正反交錯的這個視覺奇觀,也值回票錢了。

不過,諾蘭的片子也不能光看著爽,琢磨琢磨還有真東西。雖說拿科學名詞砸臉什麼的咱早就習慣了,但這些名詞到底是在幹啥的?

熵怎麼就能讓時間倒流了?

是一個著名的物理概念,但能真正講明白的人不多。準確說,對熵的不懂分成兩種。一種人是不懂但自以為懂,另一種人是不懂並知道自己不懂。前者可能會說熵是一個東西的「混亂程度」,後者會說熵是「符合系統宏觀狀態的所有可能微觀狀態總數的函數」。我個人最喜歡的定義是「能量不關著就會到處亂跑四散開來,熵講的就是能量散得有多開」。但都很令人迷惑。

好吧以上不重要。此刻你只需要知道兩件事情:

1、如果你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熵會增加。

2、如果有人以熵的名義賣你東西,千萬別買。

重要的是,物理學裡,熵是僅有的幾個在乎時間方向的概念。諾蘭挑這個點來搞時間遊戲,是真的沒有挑錯。

什麼意思呢?物理學裡絕大部分東西和時間有關,但不在乎時間的方向。一個真空中的球形雞向前勻速直線運動,如果時間倒流,它就只是變成向後勻速直線運動而已。如果你給它錄個視頻,不管正放還是倒放,看起來都是完全自然的,也不違反任何物理定律。

假如所有的物理學都是這樣,那時間的前後就沒有區別。也許在某個那樣的宇宙裡,我們可以一會兒往未來走,一會兒往過去走,隨心所欲,就像我們可以一會兒往南走一會兒往北走一樣。

怎奈我們這個宇宙裡,有那麼幾個物理概念,是在乎時間的方向的。熵就是一個。有一條著名的定律說,如果沒有外來幹擾,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熵可以增加,也可以不變,但不應該減少。杯子可以自己摔碎,卻不可能自己從碎片聚攏起來。如果你觀看一段杯子摔碎的視頻,可以輕而易舉分辨出它是正放還是倒放。

那你說,如果我們強行造出了一種熵會自動減少的東西,是不是就能逼著它時間倒流了呢

霍金老人家當年就琢磨過這事兒。他曾經設想,你看我們的宇宙現在是在膨脹吧,那如果膨脹到頭了沒準就會開始收縮。膨脹的時候,熵增加,時間指向未來。那麼收縮的時候,是不是熵就會減少,而時間指向過去呢?生活在收縮宇宙裡的人,是不是會越活越年輕?如果嫌宇宙收縮太遠,那黑洞也能製造出類似的場景,進入黑洞的人在被撕碎之前,是不是也能體驗短暫的時間倒流?

很可惜,那一次他被無情地打了臉。同事和學生證明他算錯了,就算是宇宙開始收縮,就算是黑洞裡面,熵該增加還是增加,時間也不會倒流。好吧,美夢破裂。

但,如果我們就是用未來超科技做出來了自動熵減的東西,會怎樣?

得到的就是諾蘭這個電影了。

電影花絮

局部時間倒流意味著什麼?

時間倒流作為電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視覺上吃力不討好。正反交錯要想不出bug,道具組和特效組都會頭疼到炸。可是逆流看不到爆炸看不到火花,沒有子彈時間那樣懸停360度大迴轉,去不了遙遠過去和遙遠未來,連最爛大街的時空隧道七彩炫光都沒地方塞。科幻迷對這些估計會看到嗨,不過對於普羅大眾可能會需要反應一下,不過也不影響整體感受,電影也巧妙的設置了許多大場面,能夠極其直觀的感受這種正反交錯的奇觀。

我想諾蘭多半是琢磨了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用增改設定的方式來加視覺奇觀。所以,接受逆轉操作的人,就背上了種種奇怪的限制。

道理上,逆熵體和正熵體如果接觸,所有奇怪的事情都會發生在兩者交界處。我沒進行詳細計算,但很可能可以用這個機製做出永動機,或者至少是幾輩子用不完的能量吧。看來未來的科學被軍工複合體壟斷了,淨想著造大殺器卻沒人琢磨清潔能源。

《信條》裡對於進入逆世界的人有個設定:就是氧氣無法進入反向的肺。所以逆流狀態的人要麼帶呼吸面具,要麼呆在專門的呼吸室裡。這成了一個很有效的視覺標記,提醒觀眾主角此刻是正還是逆。

另一個增添的設定是同一個人的正版和盜版……哦對不起,是正版和逆版不能相遇。這個設定也挺有趣的。時間旅行故事經常會告誡說不要回去見過去的自己,有的是怕對自己一見鍾情,但更多的會說是產生悖論。好在傳統的時間旅行可以跳去遙遠過去或者未來,避開這個問題。

信條裡的時間逆轉因為沒有跳躍,必須是接上的,所以必然會和過去的自己共存在同一時間。對此電影的設定是,可以相見,但絕對不能身體接觸,一碰就正反湮滅boom。所以如果有和過去自己相遇的風險,必須全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

這個設定多半是挪用了正物質和反物質那個概念。反物質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和正物質其他特徵相同,只有電荷相反,一旦相遇就會湮滅變成能量,導致大爆炸

某些層面上講這挪用出乎意料的合理,因為時間旅行還真的和反物質有個謎之聯繫……理論物理上有個定律說,如果你把一個物體從正物質翻成反物質,左手翻成右手,並且過去翻成未來,那物理定律保持不變。所以電影裡設想的這個時間旅行方式,說不定還真的和反物質有什麼關係。很可惜我刷的時候沒想到這個點,所以沒有注意到主角逆過去的時候左右手有沒有改變。你刷的時候可以留言告訴我一下。

最奇怪的一個設定,那就是(輕微劇透)有一場追車戲裡主人公翻車了,漏的油被反派點著了,眼看就要全車燒起來烤死。結果當然是沒有死,但主角卻是在嚴重凍傷的情況下被搶救出來的,因為他時間是反的,所以冷熱也是反的。

如果真的存在一個用火烤反而會降溫的東西,那全世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會喜極而泣了,就算不能搞永動機,什麼散熱啊超導啊超流啊玻愛凝聚態啊之類的問題都會變得手到擒來。所以說這個世界不行,拜託大家別倒賣軍火了給基礎科學投點錢好不好啦。

但這個設定雖然奇葩,其實卻是唯一一個堪稱不忘初心的設定。因為熵這個概念,最初誕生的時候就是關乎熱量的,衡量的是一個系統裡有多少熱是「用不上」的,所以翻譯過來造新字用了火字旁。這多半是某個編劇在說,放心,雖然我這裡一切科學名詞都為了劇情服務,但這些名詞本來啥意思我還沒忘乾淨呢。

甭說別的了,

就告訴我這片子能不能看懂吧

《信條》這個片子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確實難懂,比盜夢空間更難。但是我的感覺是,它的主線還是非常清晰的,並且關鍵情節都會正反播兩遍,所以「基本看懂」並沒有那麼難。

當然,實際觀影的時候銀幕上同時發生的事情太多,容易感覺想要追逐支線劇情而心慌,或者被細節的奇怪之處吸引而走神。

所以這也就是我這篇文的根本目的:把基本的時間機制講清楚,並且把那些無關主線的設定都給劇透掉。而剩下沒講的,就是真的傳統意義上的主劇情,盯準它就至少不會看完還黑人問號。當然殘留的問題必然是有的,如果你看完還有二十個小問題不想清楚不罷休,恭喜你,你已經是個合格的科幻迷了。

作者:Ent

相關焦點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信條》有多燒腦?看完這篇解析就全明白了!
    我相信大多數觀眾在第一次觀看《信條》的時候,都很難把握住電影中的細節,這主要是因為第一遍觀看,光是消化電影時間逆行的設定就需要一番功夫,這就導致初看《信條》之後,一般都是似懂非懂、一臉懵逼的狀態。不同人的區別只是懵逼的程度不同,有的理解的多點,有的理解的少點,一遍能全看明白的人應該很少。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關於《信條》的4大熵腦筋迷思
    在此我就來跟大家共同探討下《信條》中的關鍵橋段,以及一些奇怪的迷思。PS:我也不知道自己懂沒懂,但諾蘭說了不要試圖理解,最重要的是感受!感受懂嗎!一、《信條》中的科學設定電影最核心的物理概念是熵,影片中的那些反常現象、時間逆行橋段都是通過熵減解釋的。那麼熵究竟是個啥?跟時間的方向有什麼關係?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電影《信條》海報截圖。有好多網友都這樣說:刷了幾遍《信條》,還是沒有看懂劇情。這一部分劇情是諾蘭讓觀眾看得比較明白的一場戲,以紅藍作為標記,很容易就分得清是哪一方。而在十分鐘限制下的一半,五分鐘之時兩隊同時進攻一座大樓,為時間重疊點的一刻,那絕對是一場震撼的影像奇觀。同樣道理,該戰略也可以放在塔林公路追逐戰上。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究竟講了個啥?」「一開始我以為我看懂了,中間我覺得我應該懂了,後來我發現除了槍戰我啥也沒看明白。」這恐怕是大部分觀影者的直觀感受,《信條》真的那麼晦澀難懂嗎?《信條》到底在講什麼故事?觀影必備知識與《終結者》等科幻大片的直觀易懂不同,要想看懂諾蘭的作品,觀影者們需要自備些基礎的科學知識,這一點,在《信條》裡再次得到印證。1.關於片名《TENET》(中文譯:信條)影片英文原名《TENET》,TENET是一個迴文結構單詞。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究竟講了個啥?」「一開始我以為我看懂了,中間我覺得我應該懂了,後來我發現除了槍戰我啥也沒看明白。」這恐怕是大部分觀影者的直觀感受,《信條》真的那麼晦澀難懂嗎?《信條》到底在講什麼故事?觀影必備知識與《終結者》等科幻大片的直觀易懂不同,要想看懂諾蘭的作品,觀影者們需要自備些基礎的科學知識,這一點,在《信條》裡再次得到印證。1.關於片名《TENET》(中文譯:信條)影片英文原名《TENET》,TENET是一個迴文結構單詞。
  • 讀完這篇就懂了
    讀完這篇就懂了 閨蜜最近跟我聊天,說最近她家娃一歲的兒保時,醫生詢問她家寶寶是否還在使用奶瓶,並且提醒她應該讓娃開始使用杯子了。在這之前她家寶寶不管是喝奶還是喝水都是一直用奶瓶的。
  • 電影《信條》豆瓣評分跌至7.9分,諾蘭這回腦迴路跑得太快了
    英國導演諾蘭的新作《信條》,播出之前被寄予厚望。可上映後卻反響平平,觀眾紛紛詬病跟不上諾蘭的思路,整個觀影的過程就是迷茫的2個半小時,出電影院整個人感到很累。影片由於節奏太快,導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思維脫節,沒有幾個人能在第一遍看完電影後完全明白故事所有內容,這使得本片的觀後感非常一般。在豆瓣上評分由一開始的八點幾分跌至7.9分。
  • 如果說《盜夢空間》是喝喜酒,那《信條》就是密室逃脫
    新作《信條》,觀眾要搞清楚狀況並不容易。有的人看完之後一頭霧水,有的人能略懂一二,有的人洞悉全局,卻又不能確定心中的答案。影片的評價,逐漸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一種認為有趣,值得去二刷探索,另一種覺得沒必要深究,諾蘭故弄玄虛,得不償失。其實無論觀眾是否想要參與到「智商大考驗」的遊戲當中,《信條》都不會失去非凡的魅力。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字文的放倒讀閱法無類人像就,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寫這篇影評之前,我原本想了這樣一個標題,因為擔心影響讀者閱讀而放棄了,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不擔心這樣的表述方式會影響觀眾觀影。這句話的正常表述順序是「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就像人類無法閱讀倒放的文字」。
  • 想要看懂《信條》,演反間時懂先得你
    這就是著名的熵增加原理。它還可以表述為:孤立系的熵永不減少。孤立系指的是絕熱、且沒有外界做功的系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系統的熵永不減少,如果不加上絕熱或者孤立的條件,比如挨了一頓批以後的你做功把房間整理好,那麼房間的熵也會減少。
  • 三分鐘看懂《信條》:歷史無法被改變!
    第三種,也是諾蘭導演在電影《信條》中所採用的解釋,即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我們的世界是已經被改變過的最終結局。在《信條》中,諾蘭簡直把時間線玩成蝴蝶結了,錯綜複雜但有始有終,結構嚴密。90%的人需要二刷,才能完全看懂整個電影中的時間正逆。接下來,我就帶大家解析《信條》的劇情。
  • 看不懂電影《信條》?請補充這幾條物理學知識
    央廣網北京9月14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最近一部叫做《信條》的電影熱映,很多人摸不著頭腦,一方面是因為敘事結構比較複雜,另一方面是因為涉及到陌生的物理學知識。西瓜視頻科普創作人周哲為您帶來與時間、時間的方向、以及熵的有關知識。電影主要涉及哪些科學概念?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經常拍攝一些非線性敘事結構的超現實電影。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後面的觀眾狀態不得而知,但在影片結束後,後排的聲音傳來:這片兒,沒看懂啊。這就是《信條》的觀影體驗,如果有人說《盜夢空間》沒看懂,你還能給他講解一下,《星際穿越》沒看懂,你還能嘲笑他一下,如果他說《信條》沒看懂,你恐怕連科普的動機都沒有,因為你就算看懂了,你也很難說明白。片中尼爾的話就是原因:我是物理學碩士,我能聽懂。
  • 《信條》一部我從頭到尾都沒看懂的電影
    《信條》一部我從頭到尾都沒看懂的電影 時間:2020.09.1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微米電影
  • 小米6全功能NFC上線 該怎麼使用看完這篇就明白了
    小米6全功能NFC上線 該怎麼使用看完這篇就明白了 小米最近宣布小米6的全功能NFC終於上線了,小米6的用戶也可以用手機刷公交刷卡支付了。說到NFC,基本上是近些年的中高端智慧型手機標配,但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NFC嗎?知道NFC都能做些什麼嗎?
  • 《刺客信條:奧德賽》全斯芬克斯全謎題答案攻略
    《刺客信條:奧德賽》中的斯芬克斯會繼承神話中的屬性,向玩家提問,如果玩家回答正確,就可以通關,不用和這隻神話生物戰鬥,下邊就給大家帶來刺客信條:奧德賽全斯芬克斯全謎題答案攻略,幫助大家打敗斯芬克斯。刺客信條:奧德賽全斯芬克斯全謎題答案攻略01、什麼東西可以飛奔卻從不走路;有口卻從不說話;有頭卻從不流淚;有床卻從不睡覺。
  • 有哪些有意思的科普書,讀完讓你感覺相見恨晚?
    2,該版本出版於1980年,恰逢科學的春風,60年代哪個版本裡很多無腦、反智的東西都被刪除了。3,文筆凝練、一看就懂,而且非常嚴謹,不是一知半解。相比之下,現在出版的一些多圖、精裝印刷的版本《xx個為什麼》,真是太low了。
  • 「星期五文藝」360度解讀諾蘭《信條》
    星期五言:如果你看完諾蘭的《信條》後一臉懵,再或者乾脆你中途睡過去了,千萬彆氣急敗壞,責任不在你!本人壓根就沒覺得諾蘭算的上是好萊塢式的合格編劇。換句話說,他的強項並不是講故事!再退一步說,即便諾蘭是個好編劇,在我看來,要把如此一個複雜的「時間」概念講明白,那麼電影150分鐘的時長至少要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