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萬個為什麼
3年級考了個全班第一,爸爸花了30塊大洋(1991年)買給我的暑假禮物。
印象最深刻的:
1,很多是著名科學家寫的,比如物理裡面有茅以升,數學裡面有王元,還有非常著名的科普作家葉永烈先生,在化學、地學等部分貢獻了很多篇章。
2,該版本出版於1980年,恰逢科學的春風,60年代哪個版本裡很多無腦、反智的東西都被刪除了。
3,文筆凝練、一看就懂,而且非常嚴謹,不是一知半解。相比之下,現在出版的一些多圖、精裝印刷的版本《xx個為什麼》,真是太low了。真心的勸誡一些家長,並不是圖多就是讓孩子易於理解的,一些不嚴謹的科普,會讓孩子從小對這個世界產生一些錯誤的理解,形成思維定式後更加可怕,會對未來的學習產生很消極的影響。
▲給兒子留下的殘卷……
▲正面是這樣的,右上那個是《物理1》,封面已經被我翻爛了。
二、元素的故事
一個蘇聯的青年科普作家,將化學的故事從舍勒、拉瓦錫講到居裡夫人,故事非常生動,比喻非常恰當,也有俄國人獨有的幽默感,挺適合中小學生。我就是看了這本書後,毅然決然買了很多化學儀器,幻想自己也能成為戴維。
需要補充的是,續集也是葉永烈老先生寫的。
三、《上帝與新物理學》
保羅戴維斯在這本書裡提出了四大存在問題:
1,為什麼大自然的規律是現在這樣的?
2,為什麼宇宙是由現在組成它的各種東西所組成的?
3,這些東西是如何起始的?
4,宇宙如何獲得了組織?
這雖是哲學問題,最前沿的科學也並未給出最精確的答案,但卻帶給我們更加前衛的思考。
你還不動心嗎?
四、《夸克和美洲豹》
夸克的提出者、諾獎獲得者蓋爾曼的大作,將宇宙中最簡單的(目前認為)卻「禁閉」的夸克與宏觀世界裡不可捉磨的美洲豹聯繫起來,進行了一番簡單性和複雜性的思考。
PS:我自認為到現在還沒完全看懂,還需要溫故而知新!
五、《時間簡史》
這個不用介紹了吧,沒看過的也不在少數,我高中以為自己看懂了,所以放棄化學,去學物理。進了物理系,發現自己數學太差,工作後還是選擇了化學。真正自己看懂了,還是在工作以後。
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轍,選擇專業請謹慎。
六、《可怕的對稱》
對稱性是什麼?
藝術裡有對稱?科學裡也有嗎?
看完此書,你才認識到,原來,這個宇宙的對稱性可能是更加基本的原理。而這個宇宙又不是完全對稱的,正是對稱的破缺,產生了我們芸芸眾生的紛繁精彩。
(缺圖,我的朋友們,誰借走了我的書,請儘快歸還!)
七、《時間之箭》
時間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用一句話完美的描述它,對時間的理解將如何影響我們的三觀?
誰能想到,熱力學箭頭和時間息息相關。熱力學第二定律又如何引出了資訊理論和耗散結構,原來它是宇宙的終極定律,就連宏觀的生物圈、人類社會甚至整個宇宙,也不能違背!
八、《數學:確定性的喪失》
數學似乎應該是嚴謹的,但事實呢?
數學史上的三次數學危機告訴我們,我們的世界似乎在它的基因上,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我們的世界究竟是如何保持自洽的呢?
九、《生命是什麼》
大物理學家寫生物,似乎有點匪夷所思,但薛丁格的視角尤其敏銳。他提出:生物學和物理學遵守的是相同的法則。他試圖用量子力學、熱力學和化學來解釋生命的本性,他第一次提出,生物為了避免向熱力學平衡衰退,是不斷的吸收「負熵」來維持自身的有序度的,這個「負熵」的概念一下子讓科學家們對生命的看法簡化、清晰而又深刻了很多。
這本書內容上雖然有些過時,但絕世名著,不讀遺憾終身!
▲筆者在維也納大學與薛丁格雕像的合影
十、《量子力學史話》
中國本土科普作品裡難得的佳作,記得最早是在網絡上連載,突然把艱深的量子力學發展史寫成了武俠小說,高中水平即可通讀!
十一、《複雜》
世界似乎是簡單的,每一個粒子都符合宇宙定律;但宏觀世界卻異常紛繁雜亂,用牛頓定律去解釋愛情,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拉普拉斯那句「我不需要這個假設!」,貌似將決定論物理學的極致體現霸氣十足,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卻又軟弱無力。
如何去理解複雜?有科學手段去描述複雜嗎?我們如何利用複雜?
就看看這本書吧,改變人生觀的一本書!
十二、《皇帝新腦》
羅傑彭羅斯是霍金的好朋友,他堪稱全世界最博學和最有創見的科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本書力圖解答人類最大的謎題:人腦是如何思想?內容涉及到電腦科學、數學、物理學、宇宙學、神經和精神科學以及哲學。讀完本書,對AI的理解將上升好幾個臺階。
不信?你讀完便是。
至此,真心感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他們的《第一推動叢書》本本精品,均為大師級著作,幾乎每一本都能讓讀者得到「超越靈魂的高峰體驗」!
所以,真心喜愛科學的愛好者,把《第一推動叢書》買齊了就行。^_^
筆者書櫃裡留給《第一推動叢書》的一層樓,不全。還是那句話,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拜託了。^_^
華麗分割,以下廣告
最後能不能藉此風水寶地,夾帶一下私貨,我去年出版的第一本(套)書:《鬼臉化學課——元素家族》,簡單說一下我認為我這套書的幾個特點吧:
1,講故事為主,從第一個化學元素氫一直講到人造元素;
2,很少有化學分子式,幾乎沒有一個化學方程式;
3,有最新的21世紀的科技新聞,這是很多經典科普書所欠缺的;
4,不是就化學而談化學,而是以化學元素為基點思考宇宙、地球和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