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韓寒主編,趙闖繪圖,楊楊撰文,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韓式」科普「最文藝」
11月22日,一本名為《它們》的恐龍畫冊低調上市,登上噹噹、卓越等網絡書店。說其「低調」,是這本書本可以發售得更為熱鬧,因為它是由韓寒主編的一本科普書。這從此書的「路演」可窺見一斑:上月法蘭克福書展,該書即將出版的消息不脛而走,各種轉載,韓粉力挺,方舟子按捺不住……
而這次圖書面世,並沒有舉行發布會,出品方果麥文化傳媒公司也只是選擇了權威的科學媒體——《中國科學報》的獨家採訪,主創人員果麥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路金波、作者趙闖和楊楊詳談了書的創作故事和書的特色以及他們宏大的科學文藝出版工程。主編韓寒因為在漠河參加汽車拉力賽未能接受採訪。
不止讓自己女兒看到
「策劃這本書出版,是因為韓寒的女兒很喜歡趙闖的恐龍畫。」楊楊說,兩年前,他們把趙闖的畫製作成一本內部畫冊送給好朋友韓寒,「韓寒的女兒當時只有一歲,表現出對恐龍特別的興趣,韓寒覺得不應該只有自己女兒看到這麼好的書,其他人也應該看到」。
韓寒在《它們》的跋裡寫道,「我一歲多的女兒翻到了這本書,對著那些照片般的圖畫大呼小叫,並指著一隻劍龍說,烏龜。她對著一張大全景沉醉了十多分鐘」。
「《它們》就是這樣一本書。在我童年的時候,沒有這樣一本講壯麗故事、畫真實圖片的書。兒時那些書本讓我一直在想像地球和恐龍的早年模樣。《它們》完成了所有,用有依據的畫和有態度的字,直接告訴你地球以往的故事。」韓寒在文章中介紹《它們》,頗有夢想成真的感覺。
主要被欣賞,兼顧被學習
如果非要給這本書歸類,楊楊更願意稱它是一本科學文藝畫冊,「這本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普書,並沒有很理論的知識點,只是告訴讀者這個恐龍在當時那個時空在幹什麼,只是想讓讀者了解億萬年前的生命」。
楊楊說,雖然是文藝畫冊,但讀者絲毫不用懷疑書中圖畫的科學性,作品中選用的大量圖片和造型,都是趙闖依據古生物化石材料和權威的科學論文觀點創作的科學美術作品。
趙闖坦言畫的時候儘量不讓概念的東西束縛自己,「但是具體畫到細節必須尊重科學,這些畫很多都是給科學論文做配圖的,我們現在是把科學畫拿來做科普,而不是為了科普才畫的畫,實際是把科學上的東西變成了藝術作品」。
趙闖認為,「《它們》比一般的科普書要文藝得多,介紹的不是科普知識,而只是讓你看到一隻只活靈活現的恐龍」。大人與孩子一樣擁有喜歡恐龍的權利,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論文式的硬科普,於是《它們》簡潔優美的文字決定了它的文藝派頭——主要被欣賞,兼顧被學習。
如果有100個明星做科普
不論圖書定位在科普書或者文藝書,韓寒都提供了一種科學普及的新形式,中科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田洺認為,名人做科普在國外並不少見,「美國的前副總統戈爾並不是個科學家,因為他寫了《難以忽視的真相》,全世界人都知道了全球變暖的問題。著名演員摩根·弗裡曼主持的電視節目《穿越蟲洞》也是一檔科普節目。名人做科普在不同的國家都存在」。
面對中國科普存在的問題,路金波認為目前市面上最好的科普書還是《十萬個為什麼》,沒有影響力更大的,「主要是社會各界的人參與不進來,科普變成了科學界的事,事實上科學家做這些事情的人很少,如果中國有100個娛樂明星做科普,相信中國的科學普及能吸引人的興趣,很多的粉絲會關注科學問題,中國的整個年輕一代都會熱愛科學。但是名人做科普,一定要保證知識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