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7日電 日前,由韓寒主編併力推,全球頂尖古生物復原畫家趙闖及科普作家楊楊共同創作的作品《它們》中文簡體版首發。該書上市之前,曾引起廣泛關注。上市之時,卻悄無聲息,並未舉行任何宣傳活動。但上市之後卻表現不俗,截止發稿之時,列當當網科普類別第一名,作為一本定價達398元的「貴」書,實為不易,網友評論也是100%五星推薦。知名主持人李艾也在微博大讚該書。
《它們》是一部巨型科學文藝畫冊。畫冊裡的主角是消失的星球統治者——恐龍。全書用180幅無與倫比的畫作,簡潔流暢的文字,豐富準確的知識,震撼還原了恐龍在中生代誕生、生活、繁衍、遷徙、捕食、鬥爭,乃至滅亡的全過程。
印刷前被韓寒叫停更名
據悉,《它們》原名《地球往事》,在印刷前忽然被韓寒叫停,因發他發現書名與劉慈欣《三體》中「地球往事」的概念不謀而合。為表達對大師和三體迷的尊重,與團隊討論後韓寒決定更名,改為《它們》,意為「在人類之前,它們曾是地球的主人」,固《它們》推遲了半個月後才和讀者見面。
關於這本書,在跋中,韓寒如是說:《它們》就是這樣一本書。在我童年的時候,沒有這樣一本講壯麗故事、畫真實圖片的書。兒時那些書本讓我一直在想像地球和恐龍的早年模樣,即那些不成形的名詞一次次塑形的過程,但我卻沒有給它們想任何一個故事,因為光想它們什麼樣已經夠累了,幾乎無暇去琢磨它們幹什麼。《它們》完成了所有,用有依據的畫和有態度的字,直接告訴你地球以往的故事。
成書歷程:源於熱愛與科學
《它們》由作家韓寒、古生物復原畫家趙闖、科普作家楊楊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古生物化石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十幾家機構共同製作完成,前後歷時三年。從版本上,《它們》前後有寓言版、小說版和最終上市的「畫冊版」三種版本。
趙闖負責《它們》裡所有恐龍的繪畫創作,他對於恐龍的熱愛來自於7歲時從《十萬個為什麼》裡第一次看到恐龍的樣子,此後便對這些神秘的傢伙欲罷不能,他開始將自己在圖書館、科普書上看到的恐龍知識、加入自己的想像,變成自己筆下的恐龍。12歲時,他利用兩年的課餘時間,自己繪畫、撰寫、裝訂了一本恐龍圖畫,起名為《中國的恐龍》,這是屬於他的第一本恐龍書。
在此之後,他醉心於恐龍繪畫,在他大學二年級時,憑藉翔獸復原圖登上了著名科學期刊Nature(《自然》,英國)雜誌的封面,這是Nature第一次使用中國人的繪畫作品作為期刊封面。之後,他成為全球多家著名學術期刊和研究機構長期合作藝術家。其作品頻頻發表於Nature、Science(《科學》,美國)、美國科學院院刊等,一次次將人類在古生物領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用藝術的方式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楊楊是一個喜愛科學的文藝女孩,她的文字經常見諸於《DEEP中國科學探險》等科普期刊上,在認識趙闖之後,她開始著迷於恐龍的創作。楊楊善於把科學知識,通過「故事」的方式講述出來,之前的作品深受孩子喜愛。去年,趙闖與楊楊合作的 「達爾文計劃——生命美術工程"榮獲2011年國家動漫精品工程。
《它們》全書364頁,重達4.2公斤。超大開本,全書尺寸高375mm,寬268mm,厚42mm;超豪華包裝:高級硬盒,超大護封,絨面精裝。內版圖片全部採用跨版大圖設計,全彩印刷,圖片精美,視覺效果震撼。並贈送超長拉頁「中生代-全家福」,精美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