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
上周正好是2019年上半年的最後一周,每天一本書堅持了半年,我讀了整整 181 本書,這個過程真的是既酸爽又快樂。
很多朋友會問,你怎麼可能一天讀一本書,不用上班嗎?
嗯,不用。
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每天可以拿出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來讀書的人,就已經很熱愛閱讀了。
而對於我,讀書既是興趣,也是工作,每天可以拿出八個小時甚至十個小時來讀書,所以自然就能多讀一些。
上周讀了七本書,很其中啃下了四本比較燒腦又厚重的書,推薦兩位大神級作者:史蒂芬·平克和侯世達,對於他們,我只剩下膜拜了。
另外還讀了三本很實用的書,分別是《意志力》《取悅症》和《番茄工作法圖解》,強烈推薦給大家,如果你覺得自己意志薄弱,或者不懂得拒絕別人,或者是天天很忙可是效率不高,那這三本書一定能幫助到你。
如果沒有時間讀書,那就把我總結好的核心要點讀完吧,相信也會給你很多幫助。
01
《我是個怪圈》
(美)侯世達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希望通過努力思考而變得更聰明的朋友;- 對「自我意識」這個概念感興趣的朋友。
侯世達是一位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作者。
其實也可以說清楚,如果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本神書叫做GEB(全名叫《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的話,侯世達就很好介紹了,他是GEB的作者。而對於不了解這本書的人,怎麼介紹呢?侯世達是個怪物,是認知學家、物理學家、心理學教授、哲學教授、比較文學教授。那本GEB則跨越了數學、邏輯學、電腦程式、人工智慧、語言學、遺傳學、音樂、繪畫的理論。他的廣博與天才,會讓我等凡人只能感嘆,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是挺大的。這本《我是個怪圈》,繼承了GEB的特點,你能感覺到這本書的野心,侯世達在書中討論了認知科學、數學、邏輯學、哲學、物理學、人工智慧,而他的主題又特別專註:「我」到底是什麼?
作者最核心的觀點是,「我」是由我的記憶組成的。
我的意識驅動我的行為,而我的行為又成為我的記憶,我的記憶最後又重新塑造了我。這就是書名的意義,所謂的怪圈。當然,從這樣一本廣博的書中抽出主幹來,真的是非常困難,只有放在書中,你才會發現這個觀點和各種科學連接起來的時候,是多麼鮮活好玩。總之,這本書讀下來並不輕鬆,但是卻相當值得,就像是做了一場思維的攀巖,而最後俯瞰迷人的山色。如果你也願意做一個思維上的運動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很適合你。
02
《心智探奇》
史蒂芬·平克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想更了解人類思維模式的朋友。- 希望能變得更「聰明」的朋友。
什麼是心智?
我們使用了幾千年的心智,自己卻沒有太多感覺,直到我們發明了計算機,當我們想要把人類的心智遷移到機器上時,才發現人類的心智如此精密微妙。
這本書《心智探奇》,就是著名的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的力作,平克站在機器人設計的角度,重新給人的心智做了反向工程,來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才算是心智。
核心的觀點是「心智計算理論」,簡單來說,人的智能=神經網絡+符號處理過程,這樣,就打通了意識和物質之間的聯繫,也讓人腦和電腦有了可以類比的共通之處。當然,目前的電腦還沒有辦法完全模擬出人的心智,在作者看來,人類的心智,由四大功能組成: 視覺感知、推理、情感、社會關係。
視覺感知
視覺感知和視覺不同,那麼多動物都擁有視覺,而唯獨人類進化出如此強大的心智,是因為我們接收視覺的那套「語言」。我們是帶著概念和框架接收視覺信息,而不單單關注圖像,這樣更深一層的視覺處理,就是心智的基礎。
推理和情感
推理和情感比較好理解,相當於並行在我們大腦裡的兩套程序,推理更像是開機狀態,性能更強,不過也更耗電,情緒則是待機狀態,讓我們可以自動做出決策,只不過有時決策有點糟糕。
社會關係
這是最有趣的一點,如果我們承認心智就是計算,就是大腦根據規則做出決策的流程,那麼不同的社會關係,就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策略模板。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情人、伴侶、朋友、熟人、對手、聯盟和敵人,一旦我們確定和對面那個人的關係,我們就已經做了一半的決策。
機器人何時成為人?
回過頭來看,計算機可否擁有人類的心智呢?從「心智計算理論」來看,計算機有模擬人腦的潛質,但是從四個心智功能來看,計算機想要達到人類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視覺感知:在機器學習的方向,計算機似乎已經可以實現;推理:這一點似乎計算機已經超過了人了;可是,更加細膩的情感,我們似乎還沒有找到能夠讓計算機學習的規則,而複雜的人際關係,似乎更與計算機無關。這兩點,可能才是從機器人到人這條漫漫長路上的兩座大山。
03
《白板》
史蒂芬·平克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對人類心智演化感興趣的朋友;- 對人類的道德感興趣的朋友。
這周集中讀了幾本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史蒂芬·平克的書,對他的知識廣博和深刻觀點五體投地,在討論過語言、大腦、心智這些問題之後,史蒂芬·平克開始討論另一個更加艱難的話題:人性和道德。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國際大專辯論賽的一道經典辯題,也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爭論不休的話題。在西方歷史上,對於人性,有三種主流的觀點。第一種叫做「高貴的野蠻人」,大致認為人性本善,是社會的浸染造成了人性的變化,大抵和儒家從小教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類似的;第二種叫做「機器中的幽靈」,認為人性和人體是截然分開的,如果說類比的話,很像是禪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觀點;第三種則是「白板論」,認為人性本無善惡,就像白紙一張,後天如何影響一個人,這個人就如何跟著變化。如果單看書名,你會認為作者是承認白板論的。你錯了!白板論恰恰是本書最大的靶子。這本書用最新的進化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遺傳學的證據,狠狠地批判了白板論。心理學與認知科學指出,如果沒有先天的學習迴路,就不可能存在學習,而頭腦中有限的程序組合,能夠產生無限多的思想和行為反應;認知神經科學指明,大腦的生理結構起著重要作用,而人的可塑性僅僅發生在由基因構造限定的範圍內;行為遺傳學借雙生子研究表明基因對行為的預測力,儘管基因的大部分作用只是一種概率,且通常取決於環境;進化心理學則用種系演化史闡明了自然選擇、心理適應的功用。對於人性來說,基因重要,環境也重要,換句話說,人性中的一部分惡,可能真的是與生俱來的。這個觀點相當反認知,而且還很政治不正確,可是作者在書中說到,「行為科學不是一門適合膽小鬼的科學」,如果結果就是如此,我們也必須科學得看待它。推翻了「白板說」,人們的擔憂來自四個方面:擔憂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不平等,甚至走向納粹式的所謂淨化;擔憂人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不完美,而不再有努力和改革的動力;擔憂我們既然被基因控制,那麼自由意志就是空話;擔憂這種決定論,會帶領我們走向虛無。
作者在書中安慰了我們,為什麼承認這樣的結果,我們也無需為人類有那些擔憂。
總之,「白板說」有它的貢獻,它消除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歧視,對抗了種族主義、性別歧視、階級之間的偏見,可是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表明,「白板說」是錯的。只不過推翻了白板說,我們也不必為人類如此悲觀,畢竟人類的基因,相似性遠大於差異性。人性也許永遠是複雜的,不能把原因歸結到單獨一種東西身上,而作者樂觀地相信,我們人類是可以為了真理,去承受這種複雜的。
04
《語言本能》
史蒂芬·平克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對人類語言演化感興趣的朋友;- 對人類心智的進化感興趣的朋友。
著名語言學家、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化史蒂芬·平克的大作,揭示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這本書中最核心的觀點,是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作者說「語言是人類大腦組織中的一個特殊構件」。雖然我們還沒有發現人體專管語言的器官,也沒有在DNA中找到語言基因,但是大量人類學的發現表明,語言是我們天然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書名中會說語言是本能了。書中提到了一個「愛斯基摩詞語大騙局」,有一則流傳很廣的謠言,說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有上百種關於雪的詞語,可是實際研究發現,愛斯基摩人形容雪的詞語,只來自於四個基本詞語,統計下來,愛斯基摩人關於雪的詞彙,並不比英語更多。這種騙局,其實來自於無數人對於語言的想像,也就是語言決定思想,甚至決定文化,所以文化有高下,正是因為語言有高下,如果愛斯基摩人對於雪的理解更深,一定是因為他們的語言中有一百個形容雪的詞語,而我們的語言中有更多別的詞語,所以我們比愛斯基摩人更有文化。而在《語言本能》中,作者在努力打破這種把語言和特權放在一起的想法,正因為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很多人類對於語言的偏見,比如哪種語言更高貴,哪類人更有語言天賦,其實也都只是妄想。
05
《意志力》
羅伊·鮑邁斯特 / 約翰·蒂爾尼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希望能更有意志力的朋友。
意志力是個好東西。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意志力還不夠。高效工作、認真學習、早起、健身、減肥、讀書、做一個有修養的人,每一件我們能想到的有幫助的事,都需要我們調用自己的意志力。可是我們卻不了解,意志力從何而來,如何維持,如何增強。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是遊戲中的藍條,會定期恢復,像是睡覺或是補充葡萄糖也可以恢復意志力,但是總的來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意志力分配給無數細碎的小事情,你也就無法有足夠的意志力來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意志力之下,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呢?作者給了一些建議:1、規律飲食和睡眠,保持意志力的定期恢復;2、把一些事情養成習慣,自動化的習慣不用消耗意志力;3、一次只定一個長期目標,不要在減肥的同時寫畢業論文;4、不要在意志力快耗盡時做重要的決定;5、堅持每天做一件小事,比如挺著腰板走路,這樣的堅持能讓自己擁有更多意志力;6、完成目標之後給自己一些獎勵;7、堅持「紅線」更有利於自控,比如戒菸,如果目標是每天適量抽菸,那麼糾結適量這兩個字就能耗光你的意志力;8、外部環境對意志力的影響非常明顯,想減肥就不要和天天大吃大喝的朋友在一起;9、自我監控會提升意志力,定期做回顧,做總結,那麼你在平時就更有動力堅持;10、警惕「破罐破摔」的心理,比如減肥,不要一旦今天卡路裡超標了,就乾脆大吃大喝起來。
06
《取悅症》
哈麗雅特·布萊克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的朋友;- 總是活得很累的朋友。
你也許是別人眼中的好人,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當個好人有多累。總是在照顧別人、幫助別人、順從別人、討好別人,希望身邊所有的人都喜歡你,不然,你就會很焦急。工作中、生活中,甚至戀愛中,都是如此,你害怕別人受到傷害,所以你總是儘量滿足別人的要求,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你把自己活得很累,你努力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卻顧不上照顧自己。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那麼你可以患上了「取悅症」。這本《取悅症》,分析了三種心態:認知型好人、習慣型好人、感情逃避型好人。認知型好人,是強迫症般希望周圍的人能喜歡自己,如果有一個人沒有那麼喜歡,自己就會感覺很難受。習慣型好人,是經常幫助別人、順從別人,好人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好改變的模式;感情逃避型好人,是害怕拒絕別人或是對別人實話實說之後,會引發衝突,因為特別害怕那種衝突,所以儘量順從別人,照顧別人的情緒。但是,這樣的濫好人,對自己是有傷害的,你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其他人,而且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好人可以說不,好人也可以表現憤怒,別人未必會因此而怨恨你,或者,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有一些人不喜歡你,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那麼,如何一步步改變自己,走出「取悅症」呢?書中給出了一串建議。
第一步,改變下意識說「行」的毛病。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自己不想,就勇敢地說「不」,或是提出先考慮一下,給自己一些時間,或是提出另一種折中方案,總之,不要下意識地答應。第二步,學會照顧自己。列出至少20個讓自己開心的項目,每天留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專門花在這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上。
第三步,學會戒掉「認可癮」。記錄下曾經批評過你的人,記錄下你對於他的感受,問自己,這個人對你的不認可是否真的會讓你傷心?
第四步,學會分配任務。列出最近一段時間要做的事情,找出哪些事情是你必須做的,哪些事情你做完會覺得開心或者感覺有意義,其他的事情,就是你可以分派給他人去做的。第五步,學會「不當好人」。找幾個知心朋友問一問,他們眼中的你,是怎樣的,找到哪些「好人」以外的形容詞,匯總起來,問自己,如果自己不能當一個好人,那麼要當一個怎樣的人?重新構建你理想的自我概念。第六步,學會應對衝突。學會用呼吸放鬆自己,學會在自己感覺特別憤怒時叫「暫停」,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再和對方溝通,當你掌握了這些技巧,你就不會那麼害怕處理衝突。第七步,學會向朋友請求幫助。當朋友帶著問題來找你,你要學會和朋友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獨自替朋友解決問題。反過來,你也要學會向朋友求助,希望他們也可以一起幫你解決自己的問題。經過這七個步驟,你已經成功擺脫了「取悅症」。你會變成一個更勇敢,更真實,更能照顧自己的人,記錄下自己的變化,時時提醒自己,只有照顧好自己,你才能去照顧別人。
07
《番茄工作法圖解》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覺得自己每天很忙的朋友;- 希望提升工作效率的朋友。
什麼是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裡洛在 1992 年創立的,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名大學生,也因為自己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感到非常非常痛苦。有一天,他對自己說,我就看一看,我能不能專心致志的學上十分鐘?於是他找來一個廚房計時器,就為自己設定了10分鐘的倒計時,結果一試,發現這樣一來,自己竟然能專注的學習了。慢慢地,他將這樣的方法不斷優化發展,最終創立了一整套高效實用的工作方法。因為他使用的廚房計時器是一個番茄的樣子,所以他把這套方法命名為「番茄工作法」。
如何使用番茄工作法?
利用番茄工作法來進行工作,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三條原則:第一,從你要做的事情中,選擇一項最重要的,作為你當前的工作;第二,設定一個 25 分鐘的倒計時,作為你的工作時間;第三,工作 25 分鐘之後,休息5分鐘,這 5 分鐘你必須完全放下工作,可以去喝口水、聽聽音樂或者眯一會兒,總之要真正去休息。 OK,如此循環,你就掌握了番茄工作法的最核心的要點。 是不是很簡單? 以 25 分鐘作為一個基本的單位,來進行自己的工作,這是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核心之一,我們把這個 25 分鐘稱作一個「番茄鍾」。
除此之外
番茄工作法分成三個部分:工作、記錄和計劃。 工作時,以25分鐘作為一個番茄鍾,完成一個番茄鍾後,休息5分鐘。記錄時,統計自己完成每項任務時需要的番茄鍾,臨時冒出來的任務,以及被打斷的次數。計劃時,按照以往的統計結果,合理設定接下來的任務,把大於 7 個番茄鐘的複雜任務進行拆分,同時嘗試在列出待辦清單時,預估番茄時間。 相信熟練掌握番茄工作法之後,你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一定會有火箭般的提升。
01 到 07,哪本書讓你最感興趣,在留言裡寫下數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