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
五月的閱讀主題是「認知」,上周讀了 7 本書,其中 4 本都和我們的大腦有關,都非常推薦大家找來閱讀。
01
埃裡克·坎德爾 《追尋記憶的痕跡》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對認知神經科學感興趣的朋友;
- 對大腦的工作原理感興趣的朋友。
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大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裡克·坎德爾,這位坎德爾教授從青年時期,就想到底我們的大腦和我們的心理是如何聯繫起來的。他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來進行研究,終於從分子和細胞的層面破譯了人類的「記憶密碼」,並且創立了一個新的學科——認知神經科學。2000年,坎德爾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本書一半是自傳,一半是科普,作者把自己的生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娓娓道來講給我們聽。
我努力想要去梳理出這本書的核心知識來,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需要多讀幾遍,慢慢消化的書籍。可能還要輔助其他認知神經科學的書籍,才能慢慢消化這其中的知識。
即使如此,這本書也看得我十分激動,尤其是坎貝爾先生最後一章對於認知神經科學的展望,在了解人類記憶的原理之後,我們的世界會產生哪些改變?
以前我們對於記憶衰退束手無策,現在找到了阻止記憶衰退的特效藥,我們有了更有效的手段來治癒心理疾病,在未來我們還可以找到心靈疫苗,來幫助我們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總之,認知分子生物學的出現,將引發腦科學和心理學的偉大革命。
這本書既是一本絕佳的腦科學科普書,又是一本值得一讀的自傳,從事科學研究的朋友,可以從坎德爾先生的學術生涯中獲得很多啟發,而對於更多人來說,我們可以了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到底是怎樣發現更大的世界。
02
本尼迪克特凱裡 《如何學習》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希望了解認知科學的朋友;
- 希望掌握更高效學習方法的朋友。
市面上關於學習的書很多。可是說句實話,相當比例的書籍,讀完之後並沒有太多收穫。很多書籍都是根據個人經驗,提出一個核心的概念,再上溯到心理學、認知科學中去尋找原理上的支持,再下探到實操層面,給出一些技巧和方法。
問題在於,這樣的書籍,可能是限於作者水平和視野,既不能縱向建立認知、原理、實踐的連接,也不能橫向覆蓋關於學習的各個方面,最後只能變成個人的某些觀點和技巧的分享。
當然也有給我很多啟發的書,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是本尼迪克特·凱裡的《如何學習》。
本尼迪克特·凱裡是《紐約時報》的頂級科學記者,從業超過 30 年,持續報導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前沿信息。這樣的優勢,讓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站在了一個最能溝通學術和大眾的位置。
他在科學理論的支持下,為我們解釋了我們在思考、記憶、解答問題時,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哪些因素能夠增強我們的表現,又有哪些因素在阻礙著我們。
從堅實的科學理論出發,尋找學習過程中影響我們表現的關鍵因素,在針對這些因素給出可行的做法。相比很多依照個人經驗寫出的學習指導,這本書自然更有高度,也更適合大多數人。
03
馬修·利伯曼 《社交天性》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
- 對人際關係感興趣的朋友。
人類天生就是愛社交的社會動物,有穩定的社交關係,我們才會感到幸福。哪些變量在影響我們社交呢?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模型,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社交三大驅動力之一:連接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了我們人類的5大需求,
它們其實都和社交三大驅動力之一的:連接,直接相關。對一個嬰兒來說,與照看者保持連接,是他的最大目標,因為照看著能讓它存活。
反過來看,如果我們的社會連接,好端端地被打斷了,結果會真的感到疼痛。作者和妻子在10多年的研究後,發現身體上的疼痛和損害社會連接的痛苦,它們激活的是同樣的神經迴路。這意味著,背後中傷人和從背後真的捅刀,是一樣疼,沒區別。
社交三大驅動力之二:心智解讀
人類心理學的核心要點是,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是「意向性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會根據以往的社交經驗,來揣摩、判斷別人的意圖。
那心智解讀是哪來的呢?主流理論是,心智解讀來源於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我們會因此對別人的言行、痛苦、喜悅有共情。人際關係也一樣,歸根到底是來提升「心智解讀」的能力。
社交三大驅動力之三:協調
自私是天性,而與社會的連接是我們的本性。自私是向內的,連接是向外的,這怎麼協調呢?答案是:自我控制。也就是說,在實現了人際連接和心智正確解讀的基礎上,如果不能自控,往好的方向去引導,人際關係仍然會出問題。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自我控制」雖然很難,但它就像我們進入社會的代價。
一句話概括就是,用自我控制遵從社交規範,獲得高評價。
04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腦與閱讀》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對腦科學感興趣的朋友;
- 對閱讀的原理感興趣的朋友。
作者是世界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這本書從大腦的工作原理入手,講解了我們閱讀的機制。
人類能產生如此燦爛的科技和文明,文字的出現功不可沒。人類如何擁有了閱讀的能力,這個過程也是讓人好奇。
和別的生物,尤其是別的靈長類生物相比,人類並沒有那麼那麼多的不同,難道我們真的是被神用手一指,就產生與眾不同的高智能嗎?反過來說,擁有如此與眾不同的能力,是不是說明我們和別的生物不一樣,是被更高級的存在精巧設計出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度被稱為「閱讀的悖論」。
而這本書中,用近幾十年來腦科學的前沿知識,來打破「閱讀的悖論」。
人類擁有閱讀能力,其實是兩方面努力的結果。
一方面,人類在設計文字時,就是遵循大腦認知的規律。所以不同的文字之間,往往展現出很多相同的規則,也就是說,並不是大腦為了文字而設計,而是文字為了大腦而設計。
另一方面,隨著不斷的閱讀,人類的大腦也確實會發生一些變化,一個特定的區域越來越集中於處理文字信息,閱讀也會使連接左右半腦的胼胝體變大,意味著大腦進行信息交換的能力在變強。
幾千年來,我們不斷優化文字,使我們的大腦更擅長閱讀它們,同時大腦也在變化,去適應更豐富的信息。
這本書也根據腦科學的一些實驗成果,破解了我們對於閱讀的一些誤解。
比如,我們在閱讀時,眼睛不是掃描儀,它不能咔嚓一下子拍下所看到的東西,眼睛一開始看到文字,只有視網膜中央的一塊稱為中央凹的區域才具有足夠的解析度。
因此,你的眼光必須在書頁上不斷掃視,更像是一個快速移動的放大鏡。
所以,你可以通過訓練來優化眼動的模式,來提供你的閱讀速度。但是市面上的所謂「影像閱讀法」,那就是無稽之談了。
05
喬治R.R.馬丁 《冰與火之歌:七王國的騎士》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正在追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朋友;
- 喜愛奇幻小說的朋友。
這本書包含了三部中篇小說,算是《冰與火之歌》的一點前傳。主人公是塔格利安家族難得的明主伊耿五世和傳奇御林鐵衛「高個」鄧肯爵士。
在小說《冰與火之歌》裡,這兩位已經作古,可是都被當做聖賢一樣被敬仰。而這三部就是他們的三段精彩的故事。
尤其喜歡第一個故事《僱傭騎士》。
名不見經傳的僱傭騎士鄧肯在一場比武大會中為了保護一個弱女子,而得罪了皇族權貴,被要求進行比武審判。而當時的國王之手,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貝勒·坦格利安,毅然下場成為鄧肯的代理人之一,並在戰鬥中失去了生命。
金錢和權力可能會買來強大的騎士,但是永遠有更多的人站在正義的一方。總有貝勒王子這樣的人相信這一點,並用自己的生命捍衛這一點,這就是他們相信比武審判的原因。
和小說或美劇對照著看,就更加讓人感慨,正傳宏大又波詭雲譎,外傳精巧卻盪氣迴腸。
如果這個外傳一直寫下去,寫一個鄧肯爵士闖江湖的系列,倒是也相當有意思。不過還是祝馬丁老爺子長命百歲,先把剩下的正傳寫完吧……
06
郭安瑞(美) 《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對京劇感興趣的朋友;
- 對晚清歷史感興趣的朋友。
這是我在書店淘到的一本書,光看書名,會覺得是一本特別無聊的學術專著,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翻開來看,結果發現太好玩了。
第一點好玩,作者是一位精通中文的美國學者,郭安瑞是她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她不僅是這本書英文版的作者,還是這本書中文版的第一譯者,可見中文水平之高。
第二點好玩,這本書的引言,沒有渲染宏大的歷史背景,也沒有直接鑽進故紙堆中,竟然是從一段相聲引起,侯寶林先生的《關公戰秦瓊》,前邊有一段是描寫舊時代戲園的景象,這一段看完,我就樂了。
第三點好玩,這本書固然是一本研究清代戲曲的專著,不過普通也能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歷史。
比如第一章講的就是一段非常勁爆的歷史:包養男旦。
對於男扮女裝的男旦演員,用一種一半欣賞一半情色的態度去欣賞去追捧,成了當時一種很流行的現象,風雅的人,邀請伶人一起品茶飲酒聚會,也有的人直接包養男旦。
甚至於有的男旦演員和戲班之間,就成了想風塵女子和鴇母的關係,會有達官顯貴來為他贖身。當時一部筆記中,就很八卦的寫到,某某滿侍郎,花一千兩銀子為一位未成年的男旦贖身,讓他留在身邊做了小廝。作者還幸災樂禍得加了一句,多少年後,這位侍郎獲罪,如今已經全家發配了。
接下來的每一章的話題也都很能吸引人:
戲院和國家對於意識形態的監控,
各個戲種之間如何明爭暗鬥,
一種「很黃很暴力」,俗稱叫「嫂子我」的題材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所以,這是一本讓不同類別的讀者可以各取所需的書,學者們可以拿來研究,京劇愛好者可以追本溯源,而歷史愛好者可以看到一個鮮活的歷史斷面,像我這樣熱愛八卦的,也能找到快樂。
07
麥可多布斯 《午夜將至》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
這是一本比懸疑小說更好看的歷史著作。
這本書講的是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帶有核彈頭的飛彈,幾乎覆蓋美國所有大城市都在飛彈的射程之內,美國自然不可能不做出回應,美蘇兩國都做好了開戰的準備,甚至於準備使用核武器,一旦有一方使用了核武器,另一方必定會進行報復性的還擊,雙方擁有的核武器,足以讓整個世界都陷入噩夢。
這可能是人類世界最接近毀滅的一個瞬間。
這本書的作者,研究了大量當時的檔案,採訪了幾十位當事人,梳理出了一部「編時史」。
對編時史,以小時為單位,記錄這 13 天裡發生的重大事件。而且作者採用了一種蒙太奇式的寫法,仿佛有一個鏡頭,不斷地在美國、蘇聯、古巴之間切換。
細節的描寫,人物的刻畫,除了給我們帶來緊張刺激的體驗之外,也讓我們對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當我們站的太遠的時候,歷史中的人物,往往就會和京劇一樣,被畫上各種「臉譜」,忠、奸、善、惡,一個人往往只有一種刻板印象。
而當我們湊近看的時候,才會看到真正的人,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猶豫,當我們把人還原為人,我們才能把歷史還原成歷史,我們才能看清,到底是怎樣的隔閡和欲望,把這個世界推向了毀滅的邊緣,又是誰的堅持和理性,把這輛即將脫軌的列車拉回到正常的軌道。
本周你讀了哪些好書,想和大家分享呢?或者,你有哪一本書還沒來得讀,想讓我幫你先「嘗嘗」?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