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強烈的羞恥感

2021-01-12 也知無涯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的人物。早年因為想當記者,所以輟學抬頭報社打工,後來為了改善寫作,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這時他講到了一本改變他一生的書——19世紀英國重要的思想家密爾的自傳。

艾德勒讀到密爾竟然是在五歲時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大學的正式求學。

《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是1940年,本書的譯者之一郝明義說:讀完這本後好,讓他對閱讀及出版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因為這本書,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

作為一個出版人,在自己四十多歲時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才去閱讀了這本書,簡直是無地自容。

但也慶幸,有幸讀到這本書,這本書為譯者的多年讀書所遇到的思索和困惑作了印證和總結。也深深的影響了譯者的未來。

書中將閱讀分為四種層次。也就是說,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的。

第一層次的閱讀並沒有在第二層次的閱讀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在第四層中。而第四層是最高的層次,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

書中也詳細的介紹了如何閱讀不同書籍的方法以及閱讀的最終目標。

這本書如果是在初中時就讓孩子讀到,讓孩子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將會少走很多的閱讀彎路。

相關焦點

  • 朋友爽約我很氣,可為什麼發脾氣後又有羞恥感,我該怎麼辦?
    一個網友的困惑——朋友爽約,卻提前不打招呼,我很火,一向不喜歡把情緒表露出來的我,對朋友生氣了,回到家,時不時想到當時生氣的我,我會感覺有一種羞恥感,我為什麼不能藏住情緒,想到我生氣時候的場景就覺得好尷尬,我有點像個小丑。我內心告訴自己,這件事明明是朋友不對,我有生氣的權利!可是,還是會忍不住有羞恥感。為什麼,怎麼辦?
  • 2017年買了100多本書,強烈推薦這10本!
    《我書架上的神明》這是2017年,我買過關於薦書類別中,最好的一本書。書的內容如本書副標題所示:《72位學者談影響他們人生的書》。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有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劉瑜等著名學者和教授。書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現身說法,妙語連珠,讀之讓人通透。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以下心理學書單,相信當你讀完這12本心理學書,你會更愛你自己。這12本心理學書,我為大家分成四個維度,分別是:認識心理學、認識自我、療愈自我和提升自我。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星座測試、偶然性的幸運事件、從某種現象就迫不及待推出的結論……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我想,你將會從中找到答案。03在「認識自我」這個維度,為大家推薦了四本書,分別是:《我們內心的衝突》《熱鍋上的家庭》《情感依附》和《情感暴力》,讀完這四本,你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內在衝突以及親密關係中的各種問題有更充分的認識。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當父母虐待、打罵、辱罵孩子的時候,毫無抵抗力的孩子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感。 從人性角度講,弱小年幼的孩子永遠只會渴望一樣東西,那就是得到他賴以生存的父母的疼愛和接納,在孩子完全不成熟的認知體系裡,他的父母是這世間最為權威、最為珍貴的存在。
  • 怎麼拯救你,我強烈的羞恥感?
    可以說,羞恥感某種意義上不是壞事。不管是我當老師還是我自省,都會在自己懶惰、試圖不勞而獲、想投機取巧時產生這種濃烈的「羞恥感」來譴責自我。這本應該是讓人能更激發自我,奮鬥向上的東西。但是最近,我越來越發現,「羞恥感」的泛化導致了我的心理不健康:明明知道總是沉浸於刷手機啥時間不對,但是也沒有因為這樣的「羞恥感」立馬讓自己彈起來去做「有意義」的事。
  • 2020年讀完的30本書
    (當然,是不可能不玩的)不過上面這些都是廢話,我其實想總結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看了這麼多年書之後,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看這本書,如果到了年底能理一下的話,也許對接下來看什麼書會有一個方向。雖然,接下來看什麼書我已經心裡有數了,但未必這些就真的可以在2021看完,或許會有新的苗頭出現吸引我去看。
  • 《世界觀》近半年最刷新我認知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讀完這本《世界觀》,受益匪淺,想推薦給每一位讀者!讀到精彩處,真的是激動的抓耳撓腮。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是近半年來,最刷新我認知體系和大腦作業系統的一本書。我之前不太相信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本《世界觀》讓我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了改變。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當回應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時,會激活過度羞恥者潛藏的自戀創傷,他們會突然產生了強烈的憤怒,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稱其為「自戀性暴怒」。這種突發的憤怒是防禦羞恥感的一種方式。男友請女友幫他帶一下東西過來,不過,女友卻給忘記了,這讓男友非常生氣,認為女友是故意的,於是開啟了好幾天的冷戰。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孩子放學後,我把孩子回到家中。孩子正在吃東西,我對孩子說:"寶貝,你吃完這包餅乾就去寫作業。"孩子聽了我的話,立即露出了很不高興的表情。我以為這只不過是孩子的小脾氣,也就沒放到心上。然後,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但是,我忙到一半,出來客廳,竟然看到孩子還在客廳吃東西。我有些嚴肅地說:"都已經過了半個鐘了,你還開始寫作業嗎?"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第20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恐懼、焦慮、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痛苦,我們不喜歡它們,卻難以避開它們。今天推薦的這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是一本能夠幫助你超越恐懼、焦慮和羞恥感,活出自在人生的好書。本文將會以焦慮這一情緒為中心,分享一部分讀書收穫,希望能讓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有所收穫,並對這本書產生閱讀的興趣。
  • 那些可以隱藏的情緒,不是因為我們自卑,而是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當別人試圖靠近時,我們有一種被侵犯領地的感覺,瞬間會有一絲憤怒。希望他快點離開自己!如果我們有這樣的體驗,大概率是屬於我們不願意暴露,甚至不自知的一種羞恥感。《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中講到「羞恥感可能源於兒童時期的不被接受。」
  • 2019年,我是如何輕鬆做到瘦10斤和讀完30本書的
    另外,盤點了一下這一年讀過的書,不算2本正在讀的和一些半途而廢的,剛好有30本(正常上班、加班、帶娃、刷抖音、寫文章的情況下)。這對我來說,算是豐收的一年,今年我完成了過去10多年裡一直立下flag但卻從來沒有實現的目標。想必很多朋友,有著同樣的心願,所以我就獻醜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先說說我失敗的過往。每年都立flag。
  • 上周讀了7本書,每一本讀完都感覺賺了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上周正好是2019年上半年的最後一周,每天一本書堅持了半年,我讀了整整 181 本書,這個過程真的是既酸爽又快樂。很多朋友會問,你怎麼可能一天讀一本書,不用上班嗎?嗯,不用。
  • 3個步驟教你:用一小時讀完一本書的速讀方法!
    當我們閱讀完一本書之後,開始閱讀下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發現新的這書本裡有那麼一些內容和前面閱讀的那本書中是一樣的,或者換了一個說法。而隨著我們讀的越來越多,也就會發現新書中有越來越多的相同信息,遇到這些信息時就可以快速瀏覽過去,重點關注那些不同的信息。而對於這些不同的新東西,又因為我們有了大量的基礎知識,所以理解起來也變得很容易。慢慢的,我們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速度就變得越來越快了。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由此看來,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情緒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羞恥感。01.什麼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它讓人相信,自己生而為人,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適度的羞恥感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羞恥感卻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會讓人陷入自我厭惡,出現自我忽視、自我虐待,甚至自我破壞。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根據當時教室的監控顯示,在被沒收試卷後,該學生坐在自己座位上獨自一人哭泣了20多分鐘,隨後走出教室向母親留言:「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後,跳樓自殺。監控顯示,該學生和監考老師並未發生言語衝突或語言過激的情況,現場的其他考生也證實了這一情況。前幾天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在上完語文課後,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你不是一個人——我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為讀書沒效果而焦慮,那種感覺,就像自己是一個在原地旋轉的陀螺。直到今年,我覺得終於把讀書的方法理清了,於是有了這篇文章。用文章中的方法,你的閱讀能力將能得到極大的提升。讀書的三大誤區,看看你中招了幾個?
  • 看完這本書的前言,我有了三點讓心智通透的感悟
    第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蘇·M·蒂貝爾吉安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為什麼會首先選擇讀這本書,很簡單,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本書要表達的內容非常貼合我的新年Flag,我正好需要吸收前輩的經驗來幫助我實現目標。今天下午,我認真拜讀了這本書的「前言」部分,這部分內容並不是很多,但我卻有了三點讓人心智通透的感悟。
  • 失蹤6年的大學生回家:羞恥感是他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我沒有被任何人控制,是我自己的原因。這6年來一直想家人,就是沒臉回家,沒臉面對家人。」一句話道出了將小鄭6年來內心強烈的羞恥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丟臉,沒了面子,個體很難立足,這是我國的「恥文化」。「好面子」、「有頭有臉」在我國文化中,是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使得人們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會小心翼翼,反覆思量,為避免對自己產生不好的感覺和自我評價,因為做人要保持臉面,做人要有尊嚴。但,不是每個人都足夠自律,尤其是自制力不足的青少年。
  • 帶4歲娃讀完1000本書後,我寫了這份5000字的閱讀規劃
    讀完書,可以跟孩子扮演一下書中的情節,將書中跑跑跳跳和運動的樣子表演出來;也讓孩子憑記憶寫寫畫畫,沒準兒就向寫作和通往藝術之路邁進了一步。我之前寫過一篇《陪2歲娃寫親子日記,我們都記了些什麼?又收穫了什麼?》,就是出於這一目的。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指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