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以後會讓他/她產生羞恥感呢?
所謂虐待,就是在精神和肉體上羞辱他人,蔑視和輕賤他人的人性人格。讓當事人在精神上為自己感到羞愧,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種人間恥辱。
在所有虐待中,尤以父母對孩子的虐打、辱罵或批評所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
當父母虐待、打罵、辱罵孩子的時候,毫無抵抗力的孩子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感。
從人性角度講,弱小年幼的孩子永遠只會渴望一樣東西,那就是得到他賴以生存的父母的疼愛和接納,在孩子完全不成熟的認知體系裡,他的父母是這世間最為權威、最為珍貴的存在。
所以,當父母打罵、虐待、傷害孩子的時候,在孩子的內心潛意識裡,他會不自覺地為父母對他的行為,哪怕是虐待行為進行開脫和解釋。
「如果我的父母沒有錯,那麼錯的就一定是我自己」——就這樣,孩子把父母的虐待悉數歸罪於自己。他們從此會認為,都是自己因為不好,所以才讓爸媽生氣,自己是這樣不值得被愛。
在這種心理機制原理下,長期遭到語言、情感、身體虐待的孩子在這種畸形環境之下,為了求得合理的生存感,就會做如下假設和推論:
「如果我很聽話,媽媽就不會生氣」
「爸媽生氣一定是因為我太壞太討厭,所以他們才會打我」。
「如果我學習成績再好一些,長得再漂亮一些,爸媽在別人面前就更有面子。」
而另一方面,當孩子長期遭受如此情感虐待後,會患上情感漠視症。這些患有情感漠視症的孩子會這樣想:
「連我自己的爸媽都不咋愛我,這麼不在乎我,那我肯定是一無是處的蠢貨了」。
「爸媽最愛誇獎隔壁家的哥哥姐姐,看來那才是他們最想要的孩子,而不是我。」
「我在家就是個廢物啊,成績不好,幹啥都不行,爸媽臉上沒面子是應該的。」
讓一個認知體系完全不成熟的孩子,遭受這些虐待並產生出如此自卑的想法,作為父母,是極其失敗的,並且父母要負主要責任。
正是不懂得教養孩子的父母這些無形之中的所作所為,讓孩子年幼時期就遭受沉重的心理和精神打擊。那些被寄養在爺爺奶奶親戚家長大的孩子,歸屬感和自我感只會更差。
因為在這種所謂的「家庭」中,孩子非常敏感的就能感到自己不是這個家的人,寄生狀態讓他會時刻提醒自己要低人一等,時刻需要低頭夾尾巴做人。
至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你的打罵和辱罵,會對年幼的孩子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當孩子眼中絕對的父母權威,對他進行苛責和懲罰時,強烈的羞恥感就會產生,這種羞恥感,會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漸形成更為消極的自我評價,以及在主觀上的自我貶低和全盤否定。
大量研究和事實證明,經歷過這種童年經歷和創傷的人,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也非常難以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表達,哪怕是別人對自己愛的表達。
因為在他們內心始終認為,評論者都是比自己更為高貴的人,一如當年的父母。
而我自己從來是很低賤的,我個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被忽略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完全不配擁有這樣美好甜蜜的感情,我始終是一無是處的——在這些受過創傷且從未痊癒過的人心中,他們從骨子裡始終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那種深深的「不配感」常年而深刻的盤踞在他們內心和大腦中。
那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教授克裡斯汀·聶夫說過,「人要學會自我悲憫,也就是坦然面對痛苦並善待自己。同時,要對那些痛苦和缺陷,抱有成年人的客觀評判態度,最好,你能從內心深處重新認識到,你曾經經歷過的這一切,其實只是人之常情而已。看淡,放下,重新出發。」
世間任何罪惡都有被寬恕的餘地。
首先,你需要自我理解和寬恕。去認真理解自己的過往行為,大膽原諒遭受過虐待的自己,並堅決擺脫內心的羞恥感。因為,這股羞恥感,是別人強加於你的,並非你的天然屬性。
然後,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用積極美好的自我鼓勵,全盤取代那些消極的自我評價。
最後,學會接納自己感受到的愉悅和美好情感。
就在此刻,請放下頭腦中別人對你的批評和譴責,全然允許自己去接納所有美好的人和愛,關愛自己最為美好的方式,就是要讓自己沐浴在美好幸福和快樂中。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