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2021-01-12 騰訊網

為什麼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以後會讓他/她產生羞恥感呢?

所謂虐待,就是在精神和肉體上羞辱他人,蔑視和輕賤他人的人性人格。讓當事人在精神上為自己感到羞愧,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種人間恥辱。

在所有虐待中,尤以父母對孩子的虐打、辱罵或批評所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

當父母虐待、打罵、辱罵孩子的時候,毫無抵抗力的孩子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感。

從人性角度講,弱小年幼的孩子永遠只會渴望一樣東西,那就是得到他賴以生存的父母的疼愛和接納,在孩子完全不成熟的認知體系裡,他的父母是這世間最為權威、最為珍貴的存在。

所以,當父母打罵、虐待、傷害孩子的時候,在孩子的內心潛意識裡,他會不自覺地為父母對他的行為,哪怕是虐待行為進行開脫和解釋。

「如果我的父母沒有錯,那麼錯的就一定是我自己」——就這樣,孩子把父母的虐待悉數歸罪於自己。他們從此會認為,都是自己因為不好,所以才讓爸媽生氣,自己是這樣不值得被愛。

在這種心理機制原理下,長期遭到語言、情感、身體虐待的孩子在這種畸形環境之下,為了求得合理的生存感,就會做如下假設和推論:

「如果我很聽話,媽媽就不會生氣」

「爸媽生氣一定是因為我太壞太討厭,所以他們才會打我」。

「如果我學習成績再好一些,長得再漂亮一些,爸媽在別人面前就更有面子。」

而另一方面,當孩子長期遭受如此情感虐待後,會患上情感漠視症。這些患有情感漠視症的孩子會這樣想:

「連我自己的爸媽都不咋愛我,這麼不在乎我,那我肯定是一無是處的蠢貨了」。

「爸媽最愛誇獎隔壁家的哥哥姐姐,看來那才是他們最想要的孩子,而不是我。」

「我在家就是個廢物啊,成績不好,幹啥都不行,爸媽臉上沒面子是應該的。」

讓一個認知體系完全不成熟的孩子,遭受這些虐待並產生出如此自卑的想法,作為父母,是極其失敗的,並且父母要負主要責任。

正是不懂得教養孩子的父母這些無形之中的所作所為,讓孩子年幼時期就遭受沉重的心理和精神打擊。那些被寄養在爺爺奶奶親戚家長大的孩子,歸屬感和自我感只會更差。

因為在這種所謂的「家庭」中,孩子非常敏感的就能感到自己不是這個家的人,寄生狀態讓他會時刻提醒自己要低人一等,時刻需要低頭夾尾巴做人。

至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你的打罵和辱罵,會對年幼的孩子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當孩子眼中絕對的父母權威,對他進行苛責和懲罰時,強烈的羞恥感就會產生,這種羞恥感,會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漸形成更為消極的自我評價,以及在主觀上的自我貶低和全盤否定。

大量研究和事實證明,經歷過這種童年經歷和創傷的人,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也非常難以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表達,哪怕是別人對自己愛的表達。

因為在他們內心始終認為,評論者都是比自己更為高貴的人,一如當年的父母。

而我自己從來是很低賤的,我個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被忽略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完全不配擁有這樣美好甜蜜的感情,我始終是一無是處的——在這些受過創傷且從未痊癒過的人心中,他們從骨子裡始終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那種深深的「不配感」常年而深刻的盤踞在他們內心和大腦中。

那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教授克裡斯汀·聶夫說過,「人要學會自我悲憫,也就是坦然面對痛苦並善待自己。同時,要對那些痛苦和缺陷,抱有成年人的客觀評判態度,最好,你能從內心深處重新認識到,你曾經經歷過的這一切,其實只是人之常情而已。看淡,放下,重新出發。」

世間任何罪惡都有被寬恕的餘地。

首先,你需要自我理解和寬恕。去認真理解自己的過往行為,大膽原諒遭受過虐待的自己,並堅決擺脫內心的羞恥感。因為,這股羞恥感,是別人強加於你的,並非你的天然屬性。

然後,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用積極美好的自我鼓勵,全盤取代那些消極的自我評價。

最後,學會接納自己感受到的愉悅和美好情感。

就在此刻,請放下頭腦中別人對你的批評和譴責,全然允許自己去接納所有美好的人和愛,關愛自己最為美好的方式,就是要讓自己沐浴在美好幸福和快樂中。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相關焦點

  • 情感虐待,是最致命的傷害
    或許你也會尋求解決之道,比如,參加一個互助小組或尋求個人諮詢。這些或多或少會對你有些幫助,但唯有童年受虐帶來的羞恥感遲遲無法得到緩解,無論多少人對你伸出了援手,都無濟於事。難以抑制的羞恥感,成為受害者跨不過去的一道坎。這是因為,羞恥感是人在遭到虐待後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虐待本身就是羞辱他人,蔑視人性。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很多的公號文在滴滴樂清事件後,強調女孩子如何自保以及他們為什麼會被性侵,在兒童性侵事件後,強調性教育,可是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難道不是幫助那些曾經被侵犯、被虐待的孩子擺脫羞恥感,走出痛苦的深淵嗎?女性主義作家阿娜伊斯·寧曾說過:「羞恥感是別人口中關於你的謊言。」然而,揭穿這樣的謊言往往需要一顆慈悲心和恰好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自我悲憫。2.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心理學這些年受到大眾極大的傳播與推廣,似乎全民都在學習心理學,但是經由大眾傳播的「心理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幻象。當你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時不時地感嘆:原來如此。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星座測試、偶然性的幸運事件、從某種現象就迫不及待推出的結論……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我想,你將會從中找到答案。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羅徹斯特大學臨床心理學家Gershen Kaufman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ABC理論」,A是指激發事件,B是指我們對激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C是指該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後果。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是A直接導致了C,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並不是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因為在一樣的情境之下,不同的人對事情的理解和解釋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結果。
  • 大四學生虐貓被學校退學,那些虐待動物的人會對人施暴嗎
    世界反家暴聯合會曾在50所反家暴庇護機構做過調查,結果顯示:85.4%的受庇護婦女和63%的受庇護兒童反映家中動物受到虐待,83%的庇護保護機構員工反映庇護案件中會同時出現家中動物受到虐待的現象。美國連環殺手Ted Bundy,背負30多起命案,他對虐待寵物的祖父表示了高度的尊敬和認同,他自己也是從虐待動物開始,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淵的。總之,大量研究證明,虐待動物的人與暴力犯罪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虐待動物的人很有可能會對其他人施暴。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這樣的問題,好像固定了一個觀點:童年有愛,長大就有愛;童年受創傷,長大就會去傷害別人。這種思想是錯誤的。的確,很多文章和案例都在傳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童年遭受了虐待,會影響長大後的行為模式。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創傷?
  • 童年不幸影響一生: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的人老得更快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該研究考察了三種不同的生理衰老跡象(青春期提前、細胞衰老和大腦結構變化),並且發現童年創傷與這三種情況都有關聯。研究人員發現,童年暴力或創傷經歷會加速青春期發育、大腦發育和細胞衰老,例如,情感缺失的兒童通常會經歷認知發展遲緩以及學習和記憶困難,這些都會導致在學校的表現不佳。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會加速身體和大腦衰老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研究人員發現,童年暴力或創傷經歷會加速青春期發育、大腦發育和細胞衰老,例如,情感缺失的兒童通常會經歷認知發展遲緩以及學習和記憶困難,這些都會導致在學校的表現不佳。這項新的研究結果,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遭受創傷的兒童在他們的晚年往往面臨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問題。
  • 心理學 黑洞:童年時未被滿足的人,長大後一直索求無度
    一個人,如果童年心理營養不足,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肯定和滿足的話,他在長大以後也會一直惶然不安、內心虛空,總覺得生命中有很大的缺失,像有一個黑洞一樣。阿妙大學畢業以後,找的工作每個月工資不多,但是到了年底會發3萬獎金。3萬塊錢她2個月可以全部揮霍完。買最高配置的筆記本,400元一條的短褲,幾千塊的鞋子、包包,她說那麼多錢在手裡的感覺真好,她可以自由地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報復性消費學了心理學後,才知道阿妙的行為屬於童年時期需求沒有被滿足,長大後的報復性消費。
  •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是一個人的人格的發源地,也是我們成年後的根。就連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卿也說過:因為原生家庭,她到現在還是會自卑。
  • 童年長期生活在貧困環境中,控制情緒的大腦功能有可能受到損傷
    國家科學院在一份重大研究課題的報告中就這樣寫道:「兒童成長的環境及其生活經驗,會影響兒童早期發育的各個方面,從大腦結構的發育,到孩童的同情能力,都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不斷疊加的,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一直持續到童年的早期。」最重要的是:早期的人生經驗會進入我們的身體,深入我們的行動基因中。
  • 心理學:毀滅一個人的內心有多簡單?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做的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他最著名經歷就是開展了小艾伯特恐懼實驗。該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身上是如何形成對恐懼的條件反應的。然而,這位殘忍的心理學家還試圖據需研究童年時期的傷害對人類的心理影響,不過他並沒有成功,因為小阿爾伯特在六歲就去世了。2.能力摧毀計劃
  • 沒能變得更優秀,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羞恥感」
    有位首席研究員曾說:「痛苦的作用是防止我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羞恥的作用則是防止我們損害或者促使我們修復自己的社會關係。」縱觀歷史,每個社群都會利用羞恥來表達他們的價值觀,約束社會成員的交互方式。雖然這些規範往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但它們也是人類得以共同生活、合作和繁榮的保障。
  • 新年愛自己:擺脫童年陰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重塑真正的自信
    在《認同自己:如何超越與生俱來的弱點》這本書裡,作者史蒂芬妮將枯燥的心理學知識用輕鬆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分析了低自尊形成的原因,帶來的後果,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提升自尊,走出自卑,重塑真正的自信。低自尊的人,是什麼樣的?自卑是低自尊一種,但低自尊涵蓋了更多的表現。
  • 最具危害的情感
    如果問,人類最具有危害性的情感是什麼,有的人會回答是恐懼,有的人會說是憤怒,然而事實上,羞恥感,才是人類最具有危害性的情感。日常生活中,羞恥可以在下列的場景中出現:1、考試不及格(對自己失望)。2、老師講解三遍後仍舊聽不懂(挫敗感)。3、鼓起勇氣表白卻被遭拒絕(無力感)。4、被批評、被別人在背後議論(無助感)。
  • 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羞恥感的定義羞恥感,也叫作羞恥心,是一種自我意識、自我譴責的道德情感,有一定的道德標準,是產生自尊感的前提,它和憤怒、內疚有著很大的關係,分為有害羞恥感和健康羞恥感。其次,有羞恥感的孩子善於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在《羞恥感:暴露自己》一書中,麥可教授提到:父母在教孩子的基本禮貌時,常常會使用微不可察的羞辱方式。父母會溫和地表示反對,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正確行事。在這個過程中,羞恥是用來向孩子傳授分享、表達感謝和問候他人的概念。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比如,被羞恥感困擾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太多缺點,不值得被別人喜歡,進而自我封閉。由此看來,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情緒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羞恥感。01.什麼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它讓人相信,自己生而為人,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適度的羞恥感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羞恥感卻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當年我坐月子時,就經常會有過來人跟我分享經驗:孩子千萬不能一哭就抱,否則會成「落地響寶寶」,你一撒手她就哭個沒完。 但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卻對此提出了質疑。 他認為,嬰兒會依戀帶給他接觸性安慰的人。換句話說,愛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戀和肢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