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毀滅一個人的內心有多簡單?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做的

2021-01-10 心理學與人際關係

摧毀一個人有多簡單,在研究人類心理的心理學家面前,這似乎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他們能有能有無數種方法,摧毀一個人的心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心理學家是怎麼輕而易舉的摧毀人類心理的。

1.恐懼實驗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他最著名經歷就是開展了小艾伯特恐懼實驗。該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身上是如何形成對恐懼的條件反應的。

實驗對象是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小男孩,當他還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研究者把一隻白色的老鼠放在他身邊,起初他一點都不害怕。於是實驗人員就在其腦後製造巨響,來使其恐懼。

此後,又進行了幾次同樣的試驗後,阿爾伯特對老鼠形成恐懼的條件反射,心理學家華生的實驗報告中寫道: 「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並試圖逃離」

同時,阿爾伯特對其它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皮大衣。絨毛玩具等。且無論過去多長時間,這種恐懼都沒辦法消除。

然而,這位殘忍的心理學家還試圖據需研究童年時期的傷害對人類的心理影響,不過他並沒有成功,因為小阿爾伯特在六歲就去世了。

2.能力摧毀計劃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1930年,一位語言學教授想要知道語言能力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隨後,她利用了孤兒院裡的孤兒展開了一項慘無人道的研究。

她選取了12名正常的孤兒,把他們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被教授多次通過交談和引導的方式告知:「你有語言交流障礙」。

結果,那6名本來正常的孤兒,真的產生了語言障礙,並且伴有嚴重的焦慮,恐懼,自卑等心理問題。他們心理被改變了,人生也完全改變了,學業荒廢,與人的交流也產生了各種困難。

3.反感計劃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1971至1989年間,同性戀在南非是不允許的。

於是,由萊文醫生牽頭,一項利用行為心理學理論進行的醫療酷刑項目啟動了。目的是通過各種慘無人道的手段,令同性戀者對自己身為同性戀產生反感和厭惡。

具體操作如下,醫生們對受害者展示裸體男性的照片,並引導他們進行性幻想。如果受害者出現性衝動反應,則醫生便對其進行電擊。如果受害者的性衝動反應持續,電擊的強度便不斷加大。

通過這種反射強化效應,使得同性戀者的心理發生改變,數千名同性戀者慘遭虐待,並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

但令人諷刺而驚訝的是,該項目的負責人,萊文,在2010年,因為他對一名男性作出的性侵犯行為,而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

4.斯坦福監獄實驗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社會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一個實驗。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展了一項研究。實驗把徵募來的24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作獄警,一組扮作犯人,要求他們保持監獄秩序。

獄警和犯人很快適應了角色,並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只用了24個小時,他們的人性就喪失殆盡,獄警們開始對犯人進行肉體和心理上的虐待。獄警暴力、惡劣的行為讓預期要進行15天的實驗不得不在第6天緊急叫停。

該試驗表明了,人類心理的邪惡面,只需要一點小小的誘導,就能完全暴露出來。

結語:心理學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心理學史上的陰暗面也遠遠不止這些。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這3個實驗告訴你,一個人想要改變思想究竟有多快
    雖然人心讓人捉摸不透,但是通過心理學家們的研究發現,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還是有可能的,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耐心。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性格,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呢?看一下下面這三個思想改變實驗你就知道了。1、思想灌輸法,需要一個月曾經有人提出:孩子的語言能力是來自於先天還是後天的?
  • 心理學:一個人的眼睛,會暴露他真實的內心,錯不了!
    心理學:一個人的眼睛,會暴露他真實的內心,錯不了! 心理學家指出,其實從心理學上講,通過眼睛來傳情達意,向對方暗示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一種極其普遍的心理現象。從生理學的角度上驗證,有研究表明:「眼球後方感光靈敏的角膜處含有數量驚人的感光細胞,將近1.37億個,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都可同時處理150萬條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迅速傳至大腦。這也同時決定了眼睛在人的五種器官中是最敏銳的,大概佔感覺領域的70%以上。」
  • 心理學:看明白一個人,這三點就夠了
    心理學不是讀心術,我們無法用心理學的理論來當場「透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但卻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的知識結合個體的行為分析怎麼樣更好的認識一個人,怎麼樣看明白一個人,只有「讀懂」、認識、了解對方,我們才能更好的與其交往。
  • 如何通過觀察男人的表情,就看懂他的內心?心理學家來教你
    男主人公可以根據身邊人一個不自覺託下巴的動作,就能夠判定出她有多緊張。其實這都是最為基礎的心理學知識,人會因為喜怒哀樂,而發出一些表情。同樣,我們也可以在一個人的表情裡,洞察一個人的內心。我們經常說男人是狡猾甚至虛偽的,你看出他究竟是不是再騙你,更看不出他內心究竟在想什麼。
  • 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對你撒謊?別瞎猜,心理學家告訴你答案
    我身邊有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在和他說話時,我們總會不自覺中變得謹慎一點。因為按他的說法,經驗豐富的心理學高手,可以通過微表情看穿一個人的心中所想。一個人不管表面如何掩飾,表情都是內心想法最質感的表達。
  • 心理學家:從這些面相特徵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點
    中國自古就有面相學一說,這種學說通過人不同的面相特徵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徵甚至是人生走向,雖然有一定的根據,但仍然有一些誇大其詞的現象,所以不能盡信
  • 一些簡單的心理學
    心理學上的吊橋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緊張地過吊橋的時候,如果身邊有人,很容易就把心跳的感覺代入到跟這個人的相處情景之下,也就是說,心理會誤認為,是這個人給自己帶來了反應。如果你想追一個人,或者想跟TA關係更緊密一點,就不要總是軋馬路喝咖啡,沒事多看看恐怖片,逛逛鬼屋,玩玩蹦極過山車,情緒的起伏會讓人進入感性的狀態,這恰恰就是要擦出火花的狀態。
  • 心理學家:內向性格的人,未來更有潛力
    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的,最常見的分類是外向與內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很外向,聊起天來侃侃而談;或者是你看這個小孩子臉紅了,也不說話,一定很內向,諸如此類的言論。所以大家普遍是通過一個人在社交方面的外顯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 心理學:這三種行為暴露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第三種很多人都做過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而人的內心是沒有辦法進行觀察或測量的,所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結合心理學的規律,推測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此同時,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脆弱亦或堅強,根據心理學的經驗,從如下三個方面,便可一探究竟。
  • 如何通過一個人的眼神,看穿他的想法?心理學家教你
    微表情心理學家認為,人可以通過眼神變化,表達情緒波動,當然,這個過程是不受意識控制的,自身往往很難察覺這個過程中細微的心理變化,因此,很多時候,眼神的變化往往會流露最真實的情感。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艾克曼(Ekman)和弗裡森(Friesen)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受一位精神病學家的委託,對一段抑鬱症患者撒謊以掩蓋其自殺意圖的錄像進行檢測。
  •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自尊心是高是低?心理學家:主要看這三點
    心理學家指出,自愛是自尊最重要的成分,是自尊的基石。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愛自己、接納自己呢?答案是,可以把一個人放在「挫折性」的環境中,看他如何反應。因為人們在心情好、事情發展順利的時候,自我感覺都會偏向於良好、甚至還會有點小自戀。
  • 心理學:真正「看透」一個人,只看這3個方面就足夠了!
    心理學專家指出:想要真正「看透」一個人,其實只看這3個方面就足夠了!不同的表情可以表達出不同情緒下的心理狀態及個人隱私,比如內心的想法、動機、情感傾向都會表露出來。如果你能熟練地讀懂一個的臉部表情,就能夠通深入地揣摩出他的心態與意圖。 在美劇《別對我說謊》中,表情專家萊特曼博士有這樣一種能力:通過一個人的面部表情,他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此人的內心活動。在電視劇的第一集,他幫助警察破獲了一起恐怖襲擊案。
  • 心理學教授: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情商,而非智商!
    一個人的的智商再高,如果有一個自卑,脆弱,承受能力差的心理,當面對挫折時他也很艱難,成功的機率會縮減過半。簡單來說,情商是識別和理解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利用識別出來的信息做判斷、做決策,並調節合理支配自己的行為,是種綜合處理情感信息並行動的能力。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 你會怎麼做?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
  • 眼睛是折射內心的鏡子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如果一個人看書看得入了迷或者對某件事物有著強烈的興趣,那麼,此時看他的瞳孔,就可以發現它在放大,這就說明,眼睛和內心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心理學家海茲為了證實這個實驗的有效性,召集了一批男、女試驗者,讓他們分別看嬰兒的照片、嬰兒母親的照片、男子的裸照、女子的裸照、美麗的風景照。
  • 心理學: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如果心理學家告訴你,對當好人的嚮往,會阻礙我們成為最好的人,該怎麼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個人的成長,是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的,別不信。想要成為「好人」,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當大家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想必很不理解,想要成為一個「好人」,怎麼會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首先,「好人」是一個定義很寬泛的詞語,每一個人對「好人」都有不一樣的理解。
  • 心理學:如果一個人特別愛笑,說明他內心深處特別的「悲傷」
    喜歡笑的人,內心深處往往是悲傷的!在生活中,我們能夠碰到的,絕大多數都是正常人,他們愛哭、愛笑,但是在陌生人面前,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一副完美的樣子,只有在熟悉的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真實的情緒,這種人往往有很多朋友,在難過的時候有人陪,在遇到難處的時候有人幫你,但是,往往是那些特別愛笑之人——內心深處一定特別悲傷。這樣的人,往往有幾大特徵。
  • 精神病學之父弗洛伊德:沒有一個心理學家的內心是完好無缺的!
    他的作品《夢的解析》把他的輝煌推到一個高度;作為一名心理學醫生,他為當時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傳奇,他的許多心理學作品更是讓弗洛伊德這個名字被世人所銘記,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小時候很愛學習,但當時的歐洲猶太人經常被其他種族所歧視。這使弗洛伊德從小變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 學習心理學對我們的意義
    「私心」的去客觀的看待自己,心理學家本身也是一個個體,他在研究與實驗的時候也會抱著客觀的態度,雖然還是難免會有「私心」的出現,在這裡我要解釋一下什麼「私心」,比如心理學家在做一個實驗的時候,首先他在這個實驗之前都有個要證明的理論,他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證明他的結論是否正確,所以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人為」不自覺的把實驗的結果向他的理論靠攏
  • 心理學:長相是一個人的人品「說明書」
    研究指出犯罪人的相貌特徵:比如扁平的額頭,頭腦突出,眉骨隆起,眼窩深陷,巨大的頜骨,頰骨同聳;齒列不齊,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頭骨及臉左右不均,斜眼,指頭多畸形,體毛不足等。然而,龍勃羅梭的研究結果遭到當時各國多位研究者的反對,不得不後續修改了自己的天生犯罪人理論。實際上,在我國古代也有類似於《犯罪人論》的相關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