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2021-01-11 珊珊的平凡故事

著名思想家愛默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不然等於零。

前幾天,朋友乘大巴回老家,坐在車上等著發車的時候。一位先生走到她身邊,給她指了指自己的殘疾證。朋友當時覺得他很可憐,並且一臉霧水地看著他,不清楚他叫自己有什麼事。先生示意她看一下本上的數字,原來是讓她捐錢的。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基本都沒有現金,靠一部手機走遍天下。所以很抱歉地對他說,自己沒有現金。不料,先生緩緩地掏出二維碼。朋友為緩解尷尬,趕緊捐了50。先生在本子上寫道:你是一個好人。

他走之後,旁邊一個阿姨問她,捐了多少,她如實說了。阿姨翻著白眼說:助紂為孽。朋友很懵,想了很久之後問我:捐錢幫助別人不是好事嗎?為什麼會被阿姨這樣說?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

「好人」這兩個字,是很多人都想要的標籤,就像有些人的人生格言就是當一個好人。為什麼想要當「好人」呢?首先,生而為人,多數人都有一顆行善的心,所以想當一個好人。其次,「好人」是對個體的道德認同。

問題來,什麼是「好人」呢?如果心理學家告訴你,對當好人的嚮往,會阻礙我們成為最好的人,該怎麼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個人的成長,是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的,別不信。

想要成為「好人」,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當大家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想必很不理解,想要成為一個「好人」,怎麼會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首先,「好人」是一個定義很寬泛的詞語,每一個人對「好人」都有不一樣的理解。有人認為:不傷天害理,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樂於幫助他人,就是好人。有些人認為:不為自己的利益傷害他人,尊重他人的利益就是好人。更有些人認為:對我好的,才能成為好人。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

大家發現沒有,每一個人對好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想當一個他人眼中的「好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你做得再好,總會有人不滿意。

「好人」這個標籤不是護身符,而是一種束縛。你想當好人,就要滿足所有人的要求。若你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那便不能成為一個好人。因此,想要成為一個「好人」,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而這種觀念也在阻礙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多莉·丘格講的那樣:我們對「好人」的定義是很狹隘的,在科學上是無法實現的。

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首先,先了解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有限道德。可以理解為非故意的不道德行為,推翻了之前的無限道德。心理學家把有限道德界定為一種系統的、可預測的心理過程,而這種心理過程讓人們實施的是與自己道德準則不符合的不道德行為。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

簡單的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認為的道德水準,與實際存在的道德水準之間的差異。同時,有限道德造成的偏差也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說,個體是無法完全成為「好人」的,再優秀的人,也會由於認知偏差無意識中做出違背自己道德原則的事。

說到這,有些人會很生氣,覺得我說的不對。當然,我不會生氣,因為有限道德就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

有限道德產生的原因

大腦是很複雜的存在,有時候也會自欺欺人。有限道德的原因其實蠻複雜的,就不展開講了,只大概的說一下。在做一件事之前,會經歷三個步驟,分別是預想、行動、評價。在這三個步驟中,「應該自我」和「想要自我」的作用發生了很微妙的改變。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

「應該自我」和「想要自我」是個體內心兩種相衝突的想法。「應該自我」是理性的、睿智的、道德感很強的一面。「想要自我」就是感性的、情緒化、衝動的一面。

為什麼我們想遵守道德規範,行動上沒這麼做,事後也沒感知到自己的不道德呢?就是因為在決策階段,「應該自我」佔上風,所以我們堅信自己一定實事求是。到了行動階段,「想要自我」控制著我們,使我們的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想法。

最後在評價階段,「應該自我」佔據上風,使我們相信自己的行為達到了道德要求。實則,不然。

好人是給別人看的,善良是自己的選擇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

所以說,當個體只是想從行為變成一個「好人」的時候,其實是無法成為一個好人的。因為是人就會犯錯,而好人是不允許犯錯的。一旦犯錯,就不是好人了。因此,很多被評價為「好人」的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覺得被束縛。而這,也讓他們止步不前。

因此,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從拋棄做「好人」開始的。只有拋棄這個固有的觀念,才能進步。當然,生而為人,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允許自己犯錯,看到自己的錯誤,不斷進步。好人是給別人看的,善良是自己的選擇。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墮落」時,身上會出現什麼跡象?
    當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他的人生之路,也就開始在走下坡路了。亦舒在《星之碎片》中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那麼什麼叫墮落,墮落的人又有什麼表現呢?在心理學看來,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身上會出現這3種跡象。
  • 生存的智慧:一個人心智成熟的表現,開始懂得做真實的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怎樣的人才是心智成熟,真正心智成熟的人都有一個表現,那就是放棄做一個假好人。01放棄做一個假好人心理學發現,人之所以想要做一個好人,本質上也是一種社交的需要。他們認為當我在樹立自己是一個好人的時候,我們本質上也是渴望能夠和別人親近。事實上,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適當地展示自己好人的一面,也是吸引別人靠近我們的根本。不過我們今天重點要分享的是放棄做假好人。因為假好人並不能幫你打造一個好的人設。
  •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不需要折磨他,做這3件小事就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所謂「毀掉」,就是讓一個人自己推翻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建立一個新的觀念。這個新觀念與現實世界不相符,從而這個人無法在現實立足只能去尋求其他極端的東西,最後因為支撐不住而選擇崩潰以及承受崩潰的後果。
  • 一個人變強,是從意識的覺醒開始
    一個人變強,是從意識的覺醒開始。其實你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假如現在你沒有了依靠,又該如何?自己會怎麼做,不用猶豫,去做吧,這就是變強的開始。當你意識覺醒的時候,在一次次堅定自己信念時,你就走在了變強大的路上。
  •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說起傳銷,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有組織的,而且非常嚴密的團體。現實中,我們可以知道,一旦進了這個組織,你的自由將被完全密閉,不只是行動,並還要嚴格遵守組織者和領導的安排。
  • 用心理學解讀喜劇動畫《歡樂好聲音》的「自我決定論」及成長意義
    《歡樂好聲音》講述了考拉月伯樂為了讓日益衰敗的劇院重現往日的輝煌,他決定舉辦一場歌唱比賽,經過種種挫折和劇院差點被毀後,動物們沒有放棄並且越挫越勇,終於完成了一場精彩的演出的故事。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叫做自我決定論。自我決定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和理察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於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自由的選擇。
  • 如何快速忘掉一個很喜歡的人?心理學告訴你:不可能
    心理學中有個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變廢的三個跡象,中一種,都說明難成大器
    正如馬太效應所說的,越優秀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因此才會離成功很近。那些沒進取心的人,只會越活越廢,於是只能朝著平庸邁進了一大步。在心理學上,推動一個人成功的恰好是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能力,當這些優秀的品質疊加在他們身上,就會成為一種成功的助力,讓他們奔向屬於自己的羅馬。可是當一個人不具備這種能力,只會讓自身的狀況越來越糟糕。
  • 精神富足是一個人成長路上最大的養分,也是富養孩子的重要品質
    可先生雖歷經浩劫可內心純真依舊,對生活充滿好奇和熱愛,這種熱騰騰的精神氣和生活情趣實在是讓人動容。反思自己,經常會有很多時候,抱怨生活無趣,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實在是浪費生命。生活中其實處處充滿趣味,只是人們總是缺乏發現的眼睛。一開始,他們總是說自己很忙,忙著賺錢,忙著談戀愛,時間久了,終於失去對生活的興趣,再也找不到任何樂趣。
  • 心理學:這三種行為暴露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第三種很多人都做過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而人的內心是沒有辦法進行觀察或測量的,所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結合心理學的規律,推測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此同時,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脆弱亦或堅強,根據心理學的經驗,從如下三個方面,便可一探究竟。
  • 為什麼放棄一個深愛的人,會心裡特別痛
    作者:念空大叔每個人的一生中,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只經歷一次戀愛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因此,從戀愛到分手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兩個人從陌生到熟悉到親密無間,再到最後無緣牽手一生,成為熟悉的陌生人,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 心理學:臉型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以及人生發展軌跡
    試想,性格的形象因素往往是從兩個方面來看待的,首先就是伴隨生命而來的、先天的因素;其次就是在成長過程當中經歷到的一些事情對於性格發展的影響。 大部分決定性格的原因是來自於基因的,也許自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已經註定;還有一部分因素是受到生活當中各種環境影響的。
  • 心理學:看明白一個人,這三點就夠了
    心理學不是讀心術,我們無法用心理學的理論來當場「透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但卻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的知識結合個體的行為分析怎麼樣更好的認識一個人,怎麼樣看明白一個人,只有「讀懂」、認識、了解對方,我們才能更好的與其交往。
  • 心理學:一個人負能量,讓人暗中嫌棄的三個表現,你有嗎?
    心理學上對人的心理能量有過很多研究,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案例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負能量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會傳遞、傳染給周圍其他人的。所以如果你身上有負能量的特徵,請發現之後,儘快改變,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要麼幫他一起改變,要麼遠離他,如下是一個人負能量的三種行為表現,供你參考。
  • 如果你喜歡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好早點放棄
    很多人都是那麼執著,一旦喜歡上一個人,不管是男是女,他們都會很執著地喜歡他,一點點不打南牆不回頭看的意思,但感情畢竟還是兩個人的事,不可能可以由一個人解決。一旦你發現他們倆不再在同一個頻道,最好早點放棄。
  • 一個細思極恐的心理學實驗
    感恩你的閱讀、點讚、分享和評論,我的每一個努力都源自你的鼓勵勞倫·斯萊特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 心理學:對一個男人太好,只會是4種下場
    在一段感情關係中,我們總是強調,哪怕你在愛一個人,都只能愛七分,剩下的三分一定要留給自己。愛情應該是勢均力敵的,需要兩個人的努力去付出,要保持中間這杆天平的平等,這段感情才能得以長久,若是其中只有一個人在付出,只有你毫無限制的對他好,那你的結局必然不會有多完美。因此我們今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一個男人太好,只會是4種下場。
  • 網易雲熱評: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特別愛笑說明她很悲傷,一個人特別能...
    林語堂先生說過,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去吹吹風吧,能清醒的話,感冒也沒關係。——《慢慢》熱評圍觀二十歲男人的戀愛,巴黎的夜景也會浪漫缺失,烏克蘭的夏天也會令人期待。——《慢慢》熱評三月,傍晚的風,愁死人的數學,沒有喝完的蜜桃小酪,桌上的卷子,纏繞的耳機線,疲憊的大腦,好,抽空想一下你叭。——《拾憶》熱評記得上個夏天,從自習室回到寢室,打開窗戶,風一下吹過來,好像一天的沉悶和疲憊都吹沒了。
  • 複利增長,個人成長的第八大奇蹟
    01 複利的核心是堅持晨興資本的創始人劉芹是一個低調的投資人,他是小米最早的投資人,累計收益達到了驚人的866倍。劉芹說:「我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創投圈比我厲害的人太多,我只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連續做了10幾年而已。」
  •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做設計
    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利用好格式塔心理學,很可能你的設計就能吸引別人的眼球,從眾多設計中脫穎而出。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重要的概念便是「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而我們在做設計時就要利用格式塔心理學 「整體不等於個體之和」 這一重要概念人類的大腦有一些神奇的功能,因為世界是如此複雜,所以我們的大腦會聰明地嘗試組織各類視覺元素,將他們組成「完整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