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越是想要忘記的人越會存留在腦海裡,而且會給自己的內心帶來更大的痛苦和折磨,不要逼迫自己刻意去忘記。
這麼多年來我諮詢過很多的情感案例,從中不乏像這樣的例子,你要知道解決問題永遠比陷入情緒中更重要。
心理學中有個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當我們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
失戀的人努力想忘記傷了自己的戀人,結果發現對方的形象在腦中愈加清晰,內心苦不堪言;失眠的人努力讓自己不要想事情,結果更加興奮,大腦亂糟糟,沒有睡意。這種現象可以用「白熊效應」來解釋。
停止想像那些不被主流思想推崇的事物,這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比如讓你千萬不要去想像「白象」這種動物,然後問你,你現在在想什麼。那麼極有可能在你腦海中就會徘徊著的一隻巨大的、白的、皮厚有牙的動物的畫面。
越想忘記什麼越忘不掉,因為在你提示自己要忘記的同時,也是對信息再認,不斷重複和強化,加深的過程。
有人說要去讀書要去健身,要去拓展新的社交圈子才能忘掉她。
但是你會發現讀完書健完身,哪怕是和剛認識的女孩約完會,依舊還是會忍不住想起她,然後又回到原點,你覺得做什麼都沒用,就是忘不了她了。
事實上也並不是這些方法錯了,而是你的出發點從一開始就錯了。
作為一個成年人的經歷是不可能徹底去忘掉的,所謂的忘卻應該是在潛移默化之間,這個人這件事對你來說不重要了,即使你再想起她,內心也不會有太大波瀾。
所以你的出發點不應該是去忘掉,而是「共存」。
你和你的記憶本是一體,既然不可能丟掉某一段記憶,那就只能找到一種和諧的方式去共存。
對此我的建議是換個思維角度,多去尋找其中積極的意義。
如果你和喜歡的女生在一起過,那麼這其實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要知道世上多數人是沒有這種機會的,哪怕最後分開了,也是一段幸福的經歷。
如果你沒有和她在一起過,只是單戀或者備胎到最後破滅,那麼你可以多多反思為什麼會到這樣的局面,是不是自己吸引力不足夠,還是哪裡沒有處理好,然後在接下來有針對性去改變,那麼在你遇到下一個人的時候才更有能力去把握。
更何況,閱曆本身對自我的心態和認知都有積極的建設作用,可以算作是一種財富。哪個在感情中遊刃有餘的,不是一路受挫過來的?
當你形成這種思維的時候,再去讀書,健身或是認識新的女孩子,就已經不是局限於忘記某人這個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而是為了讓自己在這段暫時痛苦的回憶中尋求積極的意義,為了變成更優秀的自己,這時原本痛苦的回憶反而變成了一種動力。
當你在不斷變好,身邊自然會有勝過於她的女生出現。不過到那時候,你應該也就不會想著去刺激打壓她,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激:有這樣一個人幫助自己成長,實在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