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學習心理學的動機非常單純,就是想要利用一些心理學知識讓別人喜歡自己。
是的,有許多有關人際吸引的心理學研究,能夠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動聲色地掌握到社交的主動權。
「催眠」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門遠離生活的玄學,可實際上,「催眠」現象在生活裡是無處不在的,因為潛意識的變化往往是一個人無法清晰的意識到的。
而意識到人類潛意識運行的一些規律,是我們能夠讓別人不知不覺喜歡上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
第一印象中的暈輪效應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這麼奇怪的現象?
在娛樂圈裡,有些人明明長得好看,又有才華,可是,卻不紅,最後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而那些走紅的明星,雖然有明顯的優點,可是也有明顯的缺點。
這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裡,往往會對一個人做出一個整體的判斷,同時,也會注意到TA身上一些突出的特點。
一個什麼都好的人,往往也就會讓自己的優點變得特別平均,因此也就讓人失去了記憶點。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些人和別人第一次見面時,往往會極力想要展現自己,於是就不斷地誇誇其談,最後一方面可能讓對方產生了一定的牴觸心理,另一方面,也無法get到你身上真正的閃光點是什麼。
所謂的暈輪效應,指的是當我們發現一個人身上的一個閃光點時,就會把這個點泛化到TA身上的其它特質上。比如說,當我們覺得一個人長得很好看時,我們常常也會給TA貼上善良、勤奮等正面的標籤。
因此,在社交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過於高調,而是要做一個有重點的人,要讓別人發現我們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過分的展示自己,反而讓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記憶點的人。
我們的潛意識會用一種整體與局部對比的思維來判別一個人,因此,虛實結合,才能夠給別人真正地留下好印象。
走進別人心裡的自我參照效應
心理學家羅傑斯做了一個研究記憶的實驗,他給不同組別的被試提供了不同的需要記憶的素材,結果發現,與自己有關的素材,記憶效果最好。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參照效應,我們最容易記住的,是那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
世界上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把自戀寫在臉上的,一種是把自戀寫在心裡的。
《自私的基因》一書裡,作者道格斯說道: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
在進化的過程中,那些充分關注自我的人往往存活率更高,而那些不夠「自戀」的人,則更容易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
當我們與別人交談時,不斷地談論自己的事情,事實上,別人很有可能左耳進右耳就出了,在事後可能對你根本無法留下任何的印象。
相反,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去尋找與自己與對方的關聯,這樣對方才會真正的把自己放到心上。
讓別人心動的吊橋效應
經典的吊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心動的感覺與驚嚇的感覺是類似的,都伴隨著心跳加速的生理現象,以及緊張慌亂的情緒產生。
心理學家讓一名女生在一座吊橋上向一些路過的男性發放問卷,並留下電話,結果發現,在吊橋上發問卷的女生,實驗結束後大多數收到了男生的邀約。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與別人置身於一個能夠讓人心動加速的環境時,即使對方不一定對自己有好感,可能也會產生一種,「我是不是喜歡上TA」了的錯覺。
在戀愛的過程中,一起去體驗一些新鮮的事物,對於維持感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讓感情持續保鮮,那麼就需要去在這段感情裡去尋找一些能夠讓自己心跳加速的新鮮事物。
在很多的戀愛技巧裡,也提到,在追求一個人的過程中,一起去看一場恐怖的電影或者去坐雲霄飛車等,都能夠有效地促進好感的形成。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有不同的審美偏好,也有不同的價值取向。
但作為人類,我們的潛意識如何去對一個人做出判斷,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意識以下的領域,是我們很難去探索,卻有著非常強大的力量。
學習心理學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因為這代表著,我們正在一點點的探索著自己的潛意識,以及人類的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