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想要請假三天,領導不批應該怎麼辦
如果想要請三天假,最好的辦法不是向領導上書直言要請假三天,而是說請假七天或者更長時間。
在多次被拒絕,被壓縮請假天數後,領導的期望值降低,三天假就能到手,畢竟比起七天的勞動力空缺,三天更能讓人接受。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它的主要用途就是讓別人無法拒絕。
首先拋出最高要求,然後多次降低要求,來增加人們的心裡可接受值。它最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中被大家熟知:
直說想要開天窗不會被接受,但你主張拆屋頂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開天窗。
這種效應無處不在,尤其在商務談判中屢試不爽。正如前面請假的例子,如果直言請三天假,那麼在領導的心裡肯定會有更低期望值,說不定會讓你把假期壓縮到1天。
但如果一開始就請假7天甚至以上,在他的心裡會把「請假」這件事的嚴重性提高一個檔次,在多次談判後,他的心理可接受值從1天變成了3天,最終談判成功。
事件嚴重性
「嚴重事件」是「拆屋效應」發揮作用的關鍵。
當某人提到一件嚴重事件或者高要求的時候,人們的潛意識中會出現「憐憫」情緒,並認為需要給予施捨。
但是考慮到利害關係,一般人的心理期望值不會有多大改變。
當被再次提出程度較輕或者更低要求時,人們的潛意識裡不願意拒絕,這是因為在拒絕別人第一個要求的時候,心裡會產生內疚情緒,所以會調整期望值來完成對別人的「補償」。
讓步範圍
在面對現實問題無法捨棄個人利益做出讓步的時候,少量多次的讓步可以充實人們的心理可接受值,並讓人產生「即使做了某事也不虧」的心理安慰。
如果你借給朋友2萬元,遲遲不能收到還款,你可以嘗試「少量多次」的詢問 。
如果你開門見山要2萬元,朋友的心理負擔會猛增,在得知他沒錢的情況下,你可以嘗試把數額調整到1.5萬元。
再次被推脫的情況下,可以直說:「那你先還我1萬吧,其他的過段時間給我就行。」
在兩次拒絕之後,朋友的心裡會對你產生愧疚情緒,即使當時經濟情況困難,也會湊齊1萬元還你。
在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拿到2萬元,但是對比之前你沒有收回一毛錢的情況好得多。
另一邊,朋友沒有一直之間拿出2萬元,但是在你「好心」妥協下,只拿出了1萬元,反而還會覺得你深明大義。
降低期望值,不想吃虧
這種案例在買賣交易中非常常見,因為存在落差,當一件東西從100塊的單價直接被砍到50的時候,大家肯定會認為這件事還有講價的餘地。
但如果把價格從100降到95,再降到90,最後被停在90,賣家直言沒有餘地不肯再降價的時候,雖然到手價格90,但是買家會有物超所值的感覺,就是感覺「賺了」。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應用的最多,在很多情況下,領導下發的任務都是大於員工本身工作能力的,通過計算員工的實際能力來判斷並調整期望值。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領導對你的期望值可能沒有「必須全部完成工作任務」那麼高,他的心理預期可能在完成80%的完成度,但如果你一開始直言「做不完」,那麼就要小心你的職位了。
總結來說,「拆屋效應」的使用對當事雙方都有好處,不過它有個最簡單的缺陷,那就是需要產生「愧疚情緒」。
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對於臉皮厚的人不能發揮出作用,多數情況下只能吃虧。
在一般情況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在營造形象和達成目的上非常有用,不論是對哪一方,能讓自己感覺「不虧」,那就等於「有得賺」,也就形成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