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想請假3天不給批?學會「拆屋效應」,讓別人無法拒絕你

2021-01-07 蘭德心理

導語:想要請假三天,領導不批應該怎麼辦

如果想要請三天假,最好的辦法不是向領導上書直言要請假三天,而是說請假七天或者更長時間。

在多次被拒絕,被壓縮請假天數後,領導的期望值降低,三天假就能到手,畢竟比起七天的勞動力空缺,三天更能讓人接受。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它的主要用途就是讓別人無法拒絕。

首先拋出最高要求,然後多次降低要求,來增加人們的心裡可接受值。它最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中被大家熟知:

直說想要開天窗不會被接受,但你主張拆屋頂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開天窗。

這種效應無處不在,尤其在商務談判中屢試不爽。正如前面請假的例子,如果直言請三天假,那麼在領導的心裡肯定會有更低期望值,說不定會讓你把假期壓縮到1天。

但如果一開始就請假7天甚至以上,在他的心裡會把「請假」這件事的嚴重性提高一個檔次,在多次談判後,他的心理可接受值從1天變成了3天,最終談判成功。

事件嚴重性

「嚴重事件」是「拆屋效應」發揮作用的關鍵。

當某人提到一件嚴重事件或者高要求的時候,人們的潛意識中會出現「憐憫」情緒,並認為需要給予施捨。

但是考慮到利害關係,一般人的心理期望值不會有多大改變。

當被再次提出程度較輕或者更低要求時,人們的潛意識裡不願意拒絕,這是因為在拒絕別人第一個要求的時候,心裡會產生內疚情緒,所以會調整期望值來完成對別人的「補償」。

讓步範圍

在面對現實問題無法捨棄個人利益做出讓步的時候,少量多次的讓步可以充實人們的心理可接受值,並讓人產生「即使做了某事也不虧」的心理安慰。

如果你借給朋友2萬元,遲遲不能收到還款,你可以嘗試「少量多次」的詢問 。

如果你開門見山要2萬元,朋友的心理負擔會猛增,在得知他沒錢的情況下,你可以嘗試把數額調整到1.5萬元。

再次被推脫的情況下,可以直說:「那你先還我1萬吧,其他的過段時間給我就行。」

在兩次拒絕之後,朋友的心裡會對你產生愧疚情緒,即使當時經濟情況困難,也會湊齊1萬元還你。

在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拿到2萬元,但是對比之前你沒有收回一毛錢的情況好得多。

另一邊,朋友沒有一直之間拿出2萬元,但是在你「好心」妥協下,只拿出了1萬元,反而還會覺得你深明大義。

降低期望值,不想吃虧

這種案例在買賣交易中非常常見,因為存在落差,當一件東西從100塊的單價直接被砍到50的時候,大家肯定會認為這件事還有講價的餘地。

但如果把價格從100降到95,再降到90,最後被停在90,賣家直言沒有餘地不肯再降價的時候,雖然到手價格90,但是買家會有物超所值的感覺,就是感覺「賺了」。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應用的最多,在很多情況下,領導下發的任務都是大於員工本身工作能力的,通過計算員工的實際能力來判斷並調整期望值。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領導對你的期望值可能沒有「必須全部完成工作任務」那麼高,他的心理預期可能在完成80%的完成度,但如果你一開始直言「做不完」,那麼就要小心你的職位了。

總結來說,「拆屋效應」的使用對當事雙方都有好處,不過它有個最簡單的缺陷,那就是需要產生「愧疚情緒」。

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對於臉皮厚的人不能發揮出作用,多數情況下只能吃虧。

在一般情況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在營造形象和達成目的上非常有用,不論是對哪一方,能讓自己感覺「不虧」,那就等於「有得賺」,也就形成了幸福感。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拆屋效應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心理學小知識是拆屋效應,簡單地來說,拆屋效應就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在這個要求被拒絕後,提出較小的要求。魯迅先生曾於《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那麼拆屋效應在平時的生活中如何發揮作用呢?
  • 拆屋效應的實際應用及負面影響
    孩子只吃葷菜不吃青菜,怎麼辦?讓他餓幾頓,這個方法行嗎?分配工作給下屬,如何讓下屬不打折扣、全力以赴,心甘情願地做?向別人借錢,別人不願意借,費盡口舌,最後只同意借給你很少,達不到你理想數字,怎麼辦?這一切疑問均可在心理學範疇的「拆屋效應」中找到答案。
  • 襲人的拆屋效應是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拆屋效應,指的是先提出較大的要求,再提出較小的要求,那麼,較小的要求就容易被接受。《紅樓夢》中也常見拆屋效應,而在襲人身上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紅樓夢》第百十九回《中鄉魁寶玉卻塵緣,沐皇恩賈家延世澤》,寶玉中了第七名舉人。自黛玉死後,寶玉心已死,塵緣早已了結,便拋卻了人間煙火富貴繁華夢,出家了,一切過往的種種終是一場空。
  • 9個月大孩子高燒42度媽媽請假被領導拒絕
    原標題:9個月大孩子高燒42度 媽媽請假被領導拒絕:事假沒法批,按時來上班9個月大的孩子發燒42度,媽媽向單位請事假遭到主管拒絕,要按曠工處理,1月9日,一則哺乳期女性的「維權」信息在大連本地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按照顯示的聊天截圖內容,有網友譴責公司不近人情,有人認為制度就是制度,不能道德綁架,也有人質疑年輕媽媽請事假太多,同時也有人感慨婚育女性在職場和家庭之間的無奈
  • 「蠟燭玫瑰陣」表白屢屢失敗,竟是因為直男們缺少心理學常識
    比如直男追女神,直接表白要求成為情侶,缺少心理過度,往往會被拒絕。如果我們迂迴戰術,先提出成為好朋友的要求,女神就沒有拒絕的理由了。其次,自我激勵。舊的陋習不容易改變,尤其是我們習慣了陋習帶來的舒適感。違背以往的規律,讓我們難以下決心改變。運用登門檻效應,給自己設定一個很小很容易達成的目標,像登臺階一樣,逐個完成挑戰,實現目標。
  • 「拆屋效應」聯想到的:別認慫,因為所有人都在盼著你輸
    實際上我認為,你不該直接否定自己選擇拒絕,理由如下:首先,別人不敢接,也並不一定一味著任務就是很難,人們的心理就如同過馬路一樣,一群人一起闖紅燈就不怕,可是如果是一個人自己創,大多數人是慫的;其次,你都還沒評估,就認為不行,拒絕,那你和那群闖紅燈的人也是一樣的;再者,領導也不會布置難以上青天的任務,難就難在心理上的障礙,而你跨出去的第一步 ,就已經是勇氣可嘉;最後,如果人人都覺得確實很難
  • 蝴蝶效應 之一 拆屋效應
    聰明人的心理博弈技巧所謂拆屋效應,是指在談判過程中,先提出一個很大的、對方難以接受的要求,然後再降低條件,提出較小的、對方能夠接受的要求,如此一來,對方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達成目的。魯迅先生寫於1927的《無聲的中國》一文中有著極為貼切的描述:「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 墨菲定律之拆屋效應:不要拒絕自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容易被人接受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其實,這是人類的共性,不單單是「中國人的性情」。人們在面臨不希望發生的事時,會不自覺地啟動兩種心理機制,一種是設法採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發生;另一種是調整內心的心理矛盾,準備接納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
  • 你不知道的幾個實用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有很多,但有些心理學的效應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所熟知,有些效應可以幫助你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也有些會讓你明白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效應吧。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凡勃倫效應:想別人看重你,首先得看重自己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如何走進別人的心裡?能夠讓人對你產生好感的3個心理學效應
    很多人學習心理學的動機非常單純,就是想要利用一些心理學知識讓別人喜歡自己。是的,有許多有關人際吸引的心理學研究,能夠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動聲色地掌握到社交的主動權。「催眠」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門遠離生活的玄學,可實際上,「催眠」現象在生活裡是無處不在的,因為潛意識的變化往往是一個人無法清晰的意識到的。
  • 如何讓別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其實,讓別人喜歡上你,是有技巧的。學會了,愛情的緣分不靠天給,可以靠自己去創造。如果你有喜歡的人,與其苦苦暗戀、單戀,不如主動出擊,去讓對方喜歡上你。怎麼才能讓心儀的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若不是在平日的「蘑菇期」也不斷地積累,能見天日之時,也不一定能抓住這樣的機遇。只有用現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換取未來每一秒的不後悔。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有沒有科學解釋?.....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終有一日,因為平日的碌碌無為,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對未來形成改變。
  • 不一樣的心理學:延遲滿足效應,自律和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9篇——延遲滿足效應。②讓對方更加珍惜在上一篇《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8篇——改宗效應》中有說道:如果你想要對方更加珍惜你,不要一上來就答應對方的請求,而是先反對或拒絕,讓對方想法設法說服和打動你,所涉及到的原理就是延遲滿足。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本期特別推薦,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發人深省。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鳥籠效應當你掛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一定會做出以下兩個選擇之一:一是把鳥籠扔掉,二是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這就是鳥籠效應。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你可以利用它提升別人幫助你的概率,提高追求異性的成功率,增強孩子的興趣並讓其聽話,讓別人購買更多的商品等等,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屬於一種人格缺陷,請遠離他們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即使你與他們相識已久,甚至是很好的朋友,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仍然不會願意來麻煩你。在許多人看來,這些小小的請求只是舉手之勞,而他們總是怕麻煩別人。當對別人提出請求時,心中總會十分糾結與難堪、害怕麻煩他人,導致他人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