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2021-01-08 中公教師網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一)類型

登門檻效應: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檻效應,又稱登門坎效應、得寸進尺效應。

天窗效應:又稱為拆屋效應,是指在談判過程中,先提出一個很大的、對方難以接受的要求,然後再降低條件,提出較小的、對方能夠接受的要求,如此一來,對方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達成目的。

破窗效應:一個好的環境和一個好的制度下,就會產生一群文明人,相反,烏煙璋氣的環境中就會有一群「無賴」滋生。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論。破窗理論認為:當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沒人去維修時,其他人可能就會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時間一長,這些破窗戶就會造成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從而導致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壞。就像是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暗示效應:人們將這種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符號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觀點、意見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動的現象稱為「暗示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暗示效應應用非常普遍,每天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暗示來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例如:一道新菜上來,你拿起筷子嘗了一嘗,發現沒有什麼特殊的滋味,但等主人詳細介紹之後,你再一次品嘗時卻漸漸體會到了菜的新奇和特殊。

巴納姆效應——人貴在自知,難在自知: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而真正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格描述卻不如前者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根據這個效應,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事實,人們平常認為自己很了解真實的自己,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夠對自己的處境進行正確的判斷,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人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或暗示,往往以外在的標準去判斷和衡量自己,因此常常導致對自身的認識不準確。

印刻效應:德國著名的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從小鵝破殼而出的實驗中得出的,後被德國另一位行為學家洛倫茲命名為印刻效應。人們在做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進而陷人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中,影響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

賽利格曼效應:沒有絕望的環境,只有絕望的心態;賽利格曼提出「習得性無助」的現象,並指出只要自己不跪著,沒有人會比你高。後來人們將此說法歸納為心理學效應,總結為:很多人遭遇失敗或挫折後,都會產生絕望、抑鬱、意志消沉的情緒,這必將使得人們錯失成功的機會。當遭遇挫折與失敗之時,若人們能夠對絕望說「不」,心中始終存有堅定的希望,這樣的人就永遠不會輸。

齊加尼克效應:有些壓力很正常,不比為此太緊張;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在一次實驗中提出的,主要指由於工作中的巨大壓力而導致的人們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後來心理學家將此結論進一步歸納如下:人們在接受某項工作時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這種心理會伴隨人們到任務完成,如果任務沒有完成,緊張心理會持續存在。

蹺蹺板效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任何關心、幫助和友好等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幫助別人,給予別人,表面上看是一種失去,但在給予中,我們也能從對方那裡得到,從而達到互惠互利。

霍桑效應:該效應告訴我們,當自己或身邊人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別人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

墨菲定律:一件事看似好與壞的概率相同的時候,事情都會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經濟活動中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收益和成功。

寬大效應:一般說來,個體對他人往往是積極的肯定估計高於消極的否定估計,這種心理傾向叫寬大效應。

扇貝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在他的白鼠實驗中發現,如果每隔20秒就對白鼠強化一次,在強化後,白鼠的反應就會停頓,然後反應速度增加,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達到高峰,說明它學會了根據強化的時間進行反應。扇貝效應告訴我們,固定時間的獎勵不能維持新的行為。

(二)例題

1.在經濟學領域,馬太效應指的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分配不公現象。()

【解析】答案:√。本題考查對馬太效應的理解。「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十幾年來經濟學界經常提及的,經濟學界用它提醒決策者,要避免貧富差別過大。此術語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故表述正確。

2.初次與某人交往,當得知他是一名軍人時,馬上斷定,他紀律嚴明,堅強不屈,見義勇為,作風優良,從心理學觀點看,此種現在屬於()

A.首因效應 B.馬太效應

C.近因效應 D.社會刻板效應

【解析】答案:D。本題考查的是印象形成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印象形成的相關知識。社會刻板效應是指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題幹中通過「得知他是一名軍人」,根據這一點判斷出他嚴明,堅強不屈,見義勇為,作風優良的可貴品質,即以軍人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來判斷其中某一個人的特點,這是典型的刻板效應。D項正確。

選項A:首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初效應。這道題雖然有「初次交往」,但是不是強調初次交往記憶深刻,而是說初次交往過程中的印象。因此該選項為幹擾項,與題幹不符,故排除。

選項B: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經濟活動中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收益和成功。因此該為幹擾項,與題幹不符,故排除。

選項C:近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因此該為幹擾項,與題幹不符,故排除。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常見心理學效應辨析
    心理學效應是在教師資格證考試過程中非常重點的內容,主要是以單選題等客觀題型來進行考察。在社會心理學玲玉,各類效應可謂是數量繁多,今天只結合一些常見的知識點來幫助大家梳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一些幹擾選項,注意相近知識點之間的辨析,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通過考試。接下來就常考的心理學效應進行簡要介紹和辨析。
  • 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問題無法解決,這時我們可以做其他事情,暫時轉移注意力。或許過段時間,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如同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思維具有局限性,越是著急,緊張的時候,思考不過來。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沒有了的急迫解決問題的心理緊張,在放鬆的狀態中,思路的會變得無比開闊。但凡具有了創造性的發明,無不是在一種偶然,放鬆下進行的。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教師資格常見的4大心理學效應,5條曲線知識點
    4大心理學效應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位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知道五大心理學效應會讓你的婚姻更幸福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 心理學:這4種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總有一個會讓你受益終身!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的科學,涉及人的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談及心理學時,往往都會覺得不可琢磨,難以窺探,但實際上心理學並沒有那麼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4種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總有一個會讓你受益終身!
  • 心理學中的醞釀效應
    我們在解決困難的問題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景,苦苦思索不得其解,但我們將問題暫時擱置後,在擱置後的這段時間,「靈感」似乎在此時蹦了出來,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種現象中發生的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醞釀效應。在心理學上,對於醞釀效應的解釋是當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但還是未能解決,這個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關於醞釀效應是來源於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國王讓工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可是他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心理學效應在產品中的應用,可以讓產品經理向洞察人性更進一步。筆者從數百個心理學效應中仔細篩選了產品設計中常用到的28個心理學效應,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了這些效應在產品中的一小部分應用場景。希望這些心理學理論能夠對大家走向「理解人性」的偉大產品經理有所幫助。產品經理必懂的28個心理學效應1. 暈輪效應定義: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即「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所以也形象的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的很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其他的特點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暈輪效應—— 「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9-10 14:2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原創高品質科普文|「心理學簡報」每天更新心理學專業知識無論是在職場、學校還是其他的社交場合,我們總是會發現一些人很討人喜歡,但如果要問為什麼會喜歡他們,我們可能很難準確地說出理由。人人都想在集體中獲得好人緣和認同感,但為什麼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廣泛的喜愛呢?
  • 巴納姆效應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六月二日 · 星期六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 愛情中最常見的四種效應你知道嗎
    其實在很多的戀愛當中也存在著像墨菲定律一樣的效應,這種效應也稱之為戀愛心理學效應。今天小編就給大家靠譜四個常見的戀愛心理學效應。第一: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父母越是幹預,未婚青年男女就越是相愛,這種事例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很多情侶或者夫妻,他們的感情遭到來自家庭的壓迫和阻礙,往往這種壓迫會使戀愛關係更加牢固。
  • 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是什麼影響我們給他人的印象?
    這些都是關於第一印象和最近的印象的案例,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和大家介紹一下心理學上的兩個心理學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屬於人際交往範圍的心理學效應,而且互為相反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也叫做首次效應,優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