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
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
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無論何時,將通靈者或佔卜家的斷言拿來研究,它們含義要麼模糊,以至於沒有什麼意義(如「明年,你的精神狀況會改善」),要麼直接就是錯的。曾經美國最有名的通靈者之一——西爾維亞·布朗,預言2005年薩達姆會死在審判之前,但是顯然這個是錯誤的,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
對佔卜家和通靈者最致命的打擊是,沒有一個人預測到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廈被摧毀。但是,人們對通靈者的認可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心理囈語肯定我們已有的一些信念和偏見,所以它才那麼吸引人,而科學的心理學總是挑戰這些偏見。
你沒有必要成為心理學家來洞悉人們並非總是友善地對待挑戰自己信念的這種行為。你幾乎聽不到有人欣然對你說:「哦,謝謝你向我解釋了為什麼我關於兒童撫養的哲學是錯誤的,我非常感謝你提供的事實。」那人很可能會說:你還是保留你那些愚蠢的想法吧。「
也就是,我們更願意相信我們看到的世界,而並非真實的世界,這也是佔卜術發展的原因之一。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就解釋了這麼個現象。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指的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它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所以心理學發現並非總是令人驚奇、違反直覺的,但它相當重要。像其他科學領域一樣,心理學家不只是努力解釋新的現象、更正錯誤觀點,同時也使我們認識不同的愛、暴力的來源,加深我們對已熟知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