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
此專欄以心理學為主體,輔佐以方式和技巧,給朋友們做心理輔導,幫助朋友們認知自我,認知人性,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被痛苦的人生折磨,不再被迷茫纏繞,能夠開啟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尋覓到屬於自己的精彩、幸福人生。
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全部的課程學習,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
01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呢?這一心理行為源自於美國馬戲團明星巴納姆。
19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格蘭特環遊世界時,人們得知格蘭特是美國人後,便問他是否知道巴納姆,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巴納姆是多麼的有名氣。
而巴納姆之所以這麼有名氣,不僅僅是因為他那令人捧腹大笑的演技,還因為他善於使用獨具一格的方式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哪怕有些注意力是對巴納姆不利的。
1875年,巴納姆精心策劃了一次演出,他把黑人老太太喬伊斯·赫思說成是喬治·華盛頓的保姆兼奴隸,吸引了不少好奇的人圍觀。當喬伊斯·赫思的人設不再那麼吸引人的時候,巴納姆又說喬伊斯·赫思不是一個人,是一個機械。
本來想走的人,聽聞這個消息,不走不說,同時又吸引了一大批人圍觀。後來,很多人得知這一切都是假的,紛紛罵巴納姆是騙子。
巴納姆對此根本就不在意,他在評價自己的時候說他的節目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是因為他的節目裡有每個人喜歡的成分,因此每一分鐘都會有人上當受騙。
心理學家對於巴納姆的事件稱之為「巴納姆效應」,寓意是人們很容易被一些來自外界的信息幹擾、暗示,進而出現自我知覺上的偏差,使得一些籠統性的、一般性的關於人格的描述被認為適合自己的。
簡單來講,大多數人都習慣於用他人的眼光審視自己,從而忽視了最真實的自我性格本質,無法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無法對自己進行精準的定位,搞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02
或許有朋友疑惑「巴納姆效應」與婆媳關係有什麼聯繫?
婆媳矛盾是自古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因為三觀不同衍生矛盾,就是因為一方自私或者雙方都很自私引發戰爭。
假如說雙方都比較自私,男人又無力解決,那麼矛盾的衍生是必然的;假如說三觀不同亦或者有一方自私,那麼就不僅僅是衍生矛盾那麼簡單,而是誰被誰欺負了,誰在這一場關係裡過得不幸福了。
舉兩個例子:
趙女士與婆婆的三觀不同,趙女士呢?對於咱們中國的「尊老愛幼」,因為外界的原因,存有錯誤的見解,認為不管婆婆做什麼事情,都要尊敬婆婆,認為只要自己對婆婆表現出不滿的情緒,就是有失婦德。
兩個人相處過程中,由於三觀的不同,再加上婆婆自個兒又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兒媳帶來了傷害,造成了趙女士的婚姻過得苦不堪言,猶如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李女士的兒媳是一個被本我人格控制的人,剝削李女士的兒子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不說,對於李女士也伸出了魔爪,不斷地壓榨剝削李女士的價值,搞得李女士晚年難享天倫之樂,使得李女士對未來沒了希望。
為什麼李女士不反抗呢?是李女士被外界的老人幹擾,覺得「如果不對兒媳好,兒子的婚姻生活就不幸福,如果不對兒媳唯命是從,自己的未來就更加沒有保障,擔心自己的未來會更加不受待見。」
舉得兩個例子雖然有些極端,但是現實生活中並非沒有此種的婆媳關係。兒媳對婆婆好,婆婆卻不知感恩,欺負兒媳;婆婆對兒媳好,兒媳沉迷在自己的欲望中,不斷壓榨自己的婆婆。
而之一所以都不願意反抗命運的不公,而之所以都不願意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幸福,是被外界的各種因素幹擾,產生了對自己錯誤的定位,一心以為只要自己不斷地忍耐、忍受,就能夠獲得不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