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多的人總是習慣從別人的嘴裡認知自己,當聽到讚美之詞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會開心,即便這些讚美聽上去並不真切,但人們還是樂於接受,甚至認為自己真的就是這樣優秀的人。當然我們也會聽到一些批評的聲音,雖然這些聲音也許會讓我們更努力,但在聽到的那一瞬間,相信大家心裡還是會有一些失落感,甚至認為自己真的不夠優秀。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巴納姆效應」,肖曼·巴納姆是一名著名的魔術師,他的魔術表演讓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對此他也毫不避諱的說,因為自己的魔術包含所有人都喜歡的部分,所以每一刻都有人上當。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
人們往往會將那些比較籠統和普遍性的描述人格的詞彙與自己的特點非常溫吻合相互對應。在肖曼·巴納姆的表演中,正是因為他使用了很多含糊不清、使用廣泛、非常普及的形容詞,所以才成功的和觀眾引起了共鳴,從而輕鬆的騙過了所有觀眾。
這一點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也深有體會,有的人沉迷於星座,會覺得星座上所說的和自己的性格真的很相似。但是星座只有12個,但是我們國家卻有14億人口,也就是說平均1億多人會共用一個星座,難道這些人的性格特徵都是一樣的嗎?顯然不太可能。
所以很顯然,巴納姆效應和人們的主觀驗證有著很大的關係,只要我們願意相信,那麼就會出現強烈的心理暗示,即便是毫不相關的兩個事物,也能在人們的主觀意識下建立關係,形成邏輯性。
巴納姆效應也有局限性
尼克·胡哲是一個天生就沒有四肢的人,但是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生過得無比精彩。他的足跡踏遍了世界60多個國家,在世界演講2000多場,而且還寫過五本書。事業上的他是成功的,生活中的他更是充滿了樂趣,遊泳,跳水,潛水,衝浪,這些人很多普通人都沒有做過的事情,卻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路走來當然不是順風順水,尼克·胡哲因為自己的外形也曾經被嘲笑過排斥過,但是他始終樂觀自信,非常樂意主動交朋友,不斷的爭取演講的機會。面對他人的口水和異樣的目光,尼克·胡哲隨時有可能被淹沒,但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所以總是能讓他人感到舒服,同時也能夠成就自己。
著名的正念大師羅伯·費希爾曾說過的:「你可以決定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你的信念和態度,會構成你人生的模樣。」而尼克正是因為有了清晰的自我認知,所以才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讓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無數的可能性,活得如此精彩,讓人羨慕。
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人無完人,這樣才能夠正確地面對自己,客觀的認識自己。否則總是活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孩子是不可能擁有真正快樂的,只有無條件地接納自己,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才能夠定義屬於自己的完美。
面對孩子的缺點,父母要客觀地指出,就事論事不要誇大,讓孩子知道他們的不足在哪裡,引導孩子儘可能地做到更好。對待孩子的優點,父母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學會認可孩子,多多鼓勵孩子,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擁有自信,從而更好地揚長避短,提升自己。
收集辨別信息
孩子經常能夠從他人的嘴裡聽到關於自己的信息,這些信息也包含著各種不同的層面,有的信息是可用的,有價值的,但有的信息卻是無用的,所以孩子要學會判斷辨別,而不是照單全收。
收集信息和辨別信息缺一不可,如果孩子沒有收集信息的能力,那麼他們就失去了辨別的基礎;但是如果孩子只有收集信息的能力,卻不知道有效的辨別,那麼自然也會影響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影響孩子正確的自我認知。
提升自我價值感
精神病學家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說過:「人好像彩繪玻璃窗,當外頭有陽光時,玻璃窗看起來閃閃發光。然而一旦黑夜來臨,只有從裡面發光,他們真正的美麗才會顯露出來。」
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要被身上的標籤和限制所束縛,「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是始於自我認知。」當孩子內心有光時,一定能夠實現自我價值,擁有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