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觀察自己,於是只能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都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當時的環境中,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說給幾十名大學生聽,讓這幾十名大學生判斷這些特點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
這段話是這樣的,你不妨閱讀一下,看它是否也同樣適合你: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的內心焦躁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
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以上這段話,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覺得很適合自己,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