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個星座的?」這是現在年輕群體日常交往中避不開的一個話題。隨著星象佔卜和塔羅的持續火爆,年輕群體往往會把星座作為擇偶的一個衡量標準。
然而,星象佔卜真的如此準確嗎?我在仔細看完12個星座的性格和行為分析後發現,在每一個星座描述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與自己吻合的部分。在對星象佔卜、性格分析等人格測試近乎痴迷的背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忽視的事實——巴納姆效應。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
人們通常都會認為,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可以非常準確地揭示自己的性格特點。就好像有人用普遍廣泛和模稜兩可的形容詞去描述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往往會非常容易接受,認為對自己的描述非常準確。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實驗發現了這種心理學現象,後來心理學家們以巴納姆的名字將福勒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是一位著名的雜技師,他說自己廣受歡迎的原因是:他的節目裡包含了很多讓人喜歡的元素,每個人都會在他的節目裡發現自己喜歡的內容)。
福勒所作的經典巴納姆語句實驗
心理學家福勒從所有的星座人格描述中搜集出一部分內容,然後在1948年對學生進行了一項所謂的人格測試。先看一下他搜集的內容。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人格測試後,福勒給了每位學生一份人格測試結果,並讓他們對這個結果與自己的契合度進行打分,0是最低,5是最高。最後所有學生的打分平均起來,是4.26。但是學生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所有人得到的測試結果都是相同的,也就是福勒自己搜集的這段話。
巴納姆效應從何而來
身處於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大腦所接收到的信息,並不止於自己意識到的,很多信息即使被忽略,也會在大腦中留下印象。人們往往是藉助外界得到的信息來認識自己,而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判斷自己獲取的信息,也沒法時時刻刻地審視反省自我。所以我們在自我認識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外界信息的暗示,把它們當作自我參照,從而在自我認知的時候產生偏差,認為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便可以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在星象佔卜、手相面相佔卜、解夢等方面,巴納姆效應是屢見不鮮。求助於算命佔卜的人,普遍在潛意識裡相信命運的指引。在他們遭受挫折、情緒低落的時候便希望得到算命先生的指引。而算命先生極其擅長運用巴納姆效應中寬泛、籠統的語言去描述對方的命運,再給出模稜兩可的判斷和預言。
比如:「此子如若性格堅如磐石,則必成將才。」其實我們都明白,成功的人大多數都是性格堅定,自控力意志力強於常人的。比如:「XX月XX日切不可做某事或去某地,否則會有災禍。」這更是一句無可考量的話,相信的人會如臨大敵,聽從指引。永遠不可能以身犯險的去驗證這個預言的真實性。
如何應對巴納姆效應
正確地認識自己,面對自己。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忠告人們:「認識你自己」。在心理學上來說,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忽略掉自己的缺陷或者是自己認為是缺陷的方面,而只接受對自己積極、正面的信息,所以要正確地認識自己,要先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學會批判性思考,避免思維定勢。由於暈輪效應的存在,人們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時候,總是會在理性評判之前先用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判斷。如果主觀判斷得出的結論是對自己積極的正面的,往往就不會繼續進行理性的思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信息也會沿用之前的判斷,久而久之形成無意識的思維定勢。
參考文獻:
張日昇著,諮詢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許亮生.,巴納姆效應:籠統、一般性描述往往「十分準確」[N]. 財會信報,2018-06-11(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