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總是強調要穿著得體,舉止自然大方,要給人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呢?為什麼我們對陌生人的初次見面總是會留意觀察他們的行為舉止呢?為什麼老同學或是之前熟悉的同事最近和你的聯繫會一下子讓你改變之前所有對他的看法呢?
這些都是關於第一印象和最近的印象的案例,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和大家介紹一下心理學上的兩個心理學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屬於人際交往範圍的心理學效應,而且互為相反的兩種效應。
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也叫做首次效應,優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E阿希在有關印象形成的實驗研究中首先發現這種現象存在,但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在50年代後期,洛欽斯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不僅證明它的普遍存在性,而且證明了它的作用強烈性和持久性。它是指首次認識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出現在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它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最鮮明,深刻的,牢牢地留在人的腦海裡。
首因效應證明了第一印象對我們起的重要性,因此在社交場合,工作,面試等前景下,我們如果想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須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因為這初次的見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們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糟糕的,那之後往往不會被他人喜愛,或失去更多的機會,比如在面試中,大部分給hr,面試官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的人往往失去了心儀公司的青睞,被遠遠拋在同批面試者身後。
那和它相反的近因效應是什麼樣的呢?
近因效應是指最近出現的刺激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應,它是出現在熟悉的人之間的。是由心理學家A.盧瑟斯在1957年首次提出。它主要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比如之前要好的朋友,最近因為一些事情發生爭吵,于是之前積累的印象又重新改變,關係有所影響;之前印象裡一直是又黑又胖的老同學,突然出現在你面前卻又是另一番面貌,這是你又會形成新的印象。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是一種刺激出現從而造成心理的一種固定的認知印象,那麼當兩種刺激都出現,認知者會產生首因效應還是近因效應呢?
1960年,心理學家J.懷斯納實驗證明,這取決於認知者的價值觀念,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依附於主體價值選擇和評價。1964年,心理學家C.梅約和W.克勞克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認知結構簡單的人,容易出現首因效應;認知結構複雜的人,容易出現近因效應;有關學者還指出,認知者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起較大作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是片面的,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全方面觀察了解,接觸,才可以更加了解他人。
今天關於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就介紹到這裡,大家有什麼感想或心得都可以一起交流分享,想了解更多心理學方面知識,可以點擊關注我,小編會經常推送關於心理學各個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