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神秘十大效應!

2021-01-08 南方花園

韋奇定律——不要讓閒話動搖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象被稱為「韋奇定律」。它是由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的。

韋奇定律有以下觀點:

一、一個人能夠擁有自己的主見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二、確認你的主見是正確的並且不是固執的;

三、未聽之時不應有成見,既聽之後不可無主見;

四、不怕眾說紛談,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讓閒話動搖了你的信念。一旦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覺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努力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即所謂的「從眾」。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勇敢地面對自己。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不掩耳盜鈴,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或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認識了解自己,從容面對自己的一切。不要覺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種方式掩蓋起來,這樣的人後果只是自己騙了自己。

第二,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收集相當數量的信息,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沒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所以需要我們主動去培養自己這種能力。

第三,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來進行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會相對客觀。

第四,要善於總結。

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性格。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麼都重要

D.杜根是美國橄欖球聯合會前主席,他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強者未必是勝利者,而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換句話說,你若僅僅接受最好的,你最後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杜根定律」。

在體育競技中,自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鐘跑完l英裡的目標。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也曾喝過真正的虎奶,但是沒人能實現這一目標。於是,許多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使人在4分鐘內跑l英裡的路程,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骨骼結構不對頭,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實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個人首先開創了用4分鐘跑完l英裡的紀錄,這個人就是羅傑.班尼斯特。更令人驚嘆的是,在此之後的一年,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裡的路程。他們相信自己,因為他們知道,既然羅傑能做到,他們也能做得到。如果沒有自信他們不可能創造奇蹟。

美國的哈佛大學進行了一次調查,一個人勝任一件事,有85%取決於他的態度,15%取決於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會辦好。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取決於他是否自信,假如這個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會扼殺他的聰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跨欄定律——把挑戰困境看作一種享受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面前的欄越高,你跳得也越高。當你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只要你勇敢面對,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戰,就能克服困難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這就是著名的跨欄定律。跨欄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費烈德的外科醫生發現的。

阿費烈德在解剖屍體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患病器官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為了抵禦病變,它們往往要代償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機能強。這個發現最早是從一個腎病患者的遺體中發現的。當他從死者的體內取出那隻患病的腎時,他發現那隻腎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隻腎也大得超乎尋常。在多年的醫學解剖過程中,他不斷地發現包括心臟、肺等幾乎所有人體器官都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因此他撰寫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他認為患病器官因為和病毒作鬥爭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斷增強。假如有兩隻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隻器官死亡後,另一隻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

問題的大小決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變成了珍珠,我們要善於把局限變成優勢。障礙使我們更強大。英國有一句老話:如果這件事毀不了你,那它就會令你更加強大。苦難並不是絕對的,它對弱者是萬丈深淵,對強者來說卻是向上的階梯。疾病也一樣,它使弱者的臟器受損,最後奪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樣能使強者的臟器更加強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頑強。

瘦身養生大師:Shou7Jin 教你6天瘦7斤!最感動的三個字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瘦了!

詹森效應——別讓壓力成為心靈的羈絆

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世界冠軍李小鵬在男子單項比賽中發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槓銅牌。而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時,他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而且也是2000年雪梨奧運會的雙槓金牌得主。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這次「失誤」呢?事實上,他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發揮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心情緊張。李小鵬的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要說的「詹森效應」。

詹森效應主要起源於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這名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如何避免詹森效應?

第一,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觀念。

許多帶有焦慮、緊張的人經常對自己或對別人說:「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成功。」「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會沒有價值,別人就會看不起我,我會很沒面子。」 「如果發揮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毀了。」這些話縱然能增強我們奮進的決心,但也容易引起焦慮,不利於正常水平的發揮。要想避免詹森效應,在平時就應當注意矯正這些不正確的想法,養成以平常之心對待生活中的「競賽」的良好習慣,減少緊張情緒,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要平心靜氣地走出狹隘的患得患失的陰影。

不要總是去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賽場」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只要樹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穫。最終定會交付人生滿意的「答卷」。

冰激淋哲學——逆境是一種磨練

賣冰激淋必須從冬天開始,因為冬天顧客少,會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會害怕夏天的競爭。同樣,只有吃過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經歷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麼快樂;所以,要想在順境中事業能夠蒸蒸日上,那麼就必須在逆境中經過一番錘鍊,這就是由臺灣著名的企業家王永慶提出的「冰激淋哲學」。

首因效應——千萬別小看第一印象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這短短的4秒鐘,別人對你這個人75%的判斷和評價都由此而來。所以別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實的,以後你留給別人的這種印象都很難改變。

名片效應——相似感會快速拉近雙方距離

蘇聯心理學專家納季拉什維利提出了「名片效應」,所謂名片效應指的就是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裡,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儘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有這樣兩個有趣的社會心理實驗:在一個實驗中,首先讓被試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讓被試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卻只讓看一兩次。然後,讓被試者說說他們比較喜歡哪個人,結果,被試者都會比較喜歡照片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人。

親和效應——像磁鐵一樣吸引別人

親和效應的主要含義是:人們在交際應酬中,往往會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者相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這種接近會使雙方萌生親密感,進而促使雙方進一步相互接近、相互體諒。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面: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或者業緣關係,有相似的志向、興趣、愛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處於同一團體或同一組織的人,會更加樂於接近。我們通常把這些較為親近的對象稱為「自己人」。

一個人如果想要讓身邊的同事、朋友把自己當成「自己人」,除了本無法改變的血緣外,就要懂得與他人的相處之道。主動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認同並喜歡自己,就需要拿出「親和力」。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把周圍的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來,才會讓別人認同自己,把我們當成「自己人」。

蹺蹺板互惠原則——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歡喜

玩過蹺蹺板的朋友都知道,兩個人分別坐在蹺蹺板的兩端,你用力一壓,對方就翹起來;對方再用力向下壓,你就可以翹起來。翹起來處在上方的感覺是興奮的,如果遊戲的雙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壓,那麼遊戲就不能繼續下去。只有當雙方都不停地輪流向下壓,才能交替的享受遊戲的樂趣。這就是蹺蹺板互惠原則。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任何關心、幫助和友好等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幫助別人,給予別人,表面上看是一種失去,但在給予中,我們也能從對方那裡得到,從而達到互惠互利。一個永遠不吃虧,不願讓步的人,即便真討到了不少好處,也不會快樂。因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互動卻失去應有的樂趣,對自己或對方都是一種遺憾。

相關焦點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本期特別推薦,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發人深省。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心理學將一種現象叫「破窗效應」:一個房子若窗戶破了,無人修補,隔不久,其它窗戶也會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牆,若出現一些塗鴉沒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大心理學效應暈輪效應
    暈輪 效應 定義 暈輪效應又稱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 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 心理學中的醞釀效應
    我們在解決困難的問題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景,苦苦思索不得其解,但我們將問題暫時擱置後,在擱置後的這段時間,「靈感」似乎在此時蹦了出來,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種現象中發生的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醞釀效應。在心理學上,對於醞釀效應的解釋是當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但還是未能解決,這個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關於醞釀效應是來源於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國王讓工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可是他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
  • 巴納姆效應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六月二日 · 星期六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是什麼影響我們給他人的印象?
    這些都是關於第一印象和最近的印象的案例,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和大家介紹一下心理學上的兩個心理學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屬於人際交往範圍的心理學效應,而且互為相反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也叫做首次效應,優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 常見心理學效應辨析
    心理學效應是在教師資格證考試過程中非常重點的內容,主要是以單選題等客觀題型來進行考察。在社會心理學玲玉,各類效應可謂是數量繁多,今天只結合一些常見的知識點來幫助大家梳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一些幹擾選項,注意相近知識點之間的辨析,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通過考試。接下來就常考的心理學效應進行簡要介紹和辨析。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打卡第二天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一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現象。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暢銷書作者書魚就用一本《真香定律》,揭開了日常而微妙的心理秘密的神秘面紗。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類似的,一開始讓我們大呼「怎麼會這樣」,靜下心來思考之後,卻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心理學效應,還有很多。逆火效應就是其中一種。什麼是「逆火效應」呢?說白了就是我們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某個道理,卻反而更堅定了孩子「不願意這樣」的內心。而為什麼會這樣呢?
  • 你不知道的幾個實用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有很多,但有些心理學的效應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所熟知,有些效應可以幫助你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也有些會讓你明白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效應吧。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9-10 14:2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