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綜藝節目《變形計》的「真香」一詞,似乎一夜之間成了流行語。原是富家子弟王境澤誇飯菜好吃的一句話,因為前後劇情的大反轉,而引申成了「一開始不情不願,到後來卻坦然接受,甚至有點愛不釋手」的意思,也衍生出了「不香嗎?」這樣的網絡語,質樸又深刻地表達了「選擇這樣的不是更好嗎」的觀點。
看似無意間引爆的「真香定律」,它的背後其實掩映著我們尋常被忽視的心理活動。無論是未經探實前內心的低估,還是無從選擇時內心的妥協,都是發出「真香」2個字的底層邏輯。
而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有一些類似的打臉行為,有一些我們自己沒想到,但當事情發生了我們基本上都會如此選擇的,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舉動。
為什麼會這樣呢?暢銷書作者書魚就用一本《真香定律》,揭開了日常而微妙的心理秘密的神秘面紗。
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
比如馮小剛所拍的電影《芳華》中,把髒活累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劉峰,他會無私地把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會吃大家都不吃的煮爛了的餃子,但他卻不懂貝勃定律,不知道做99次好人之後,他的好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
所以劉峰被大家稱讚的老好人,但真正遇到麻煩的時候,卻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他說話。
類似的,一開始讓我們大呼「怎麼會這樣」,靜下心來思考之後,卻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心理學效應,還有很多。逆火效應就是其中一種。
什麼是「逆火效應」呢?說白了就是我們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某個道理,卻反而更堅定了孩子「不願意這樣」的內心。
而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接受就代表承認之前自己是錯誤的,未免太傷自尊。與此同時,轉換觀念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大部分人在面對新的觀念時,也都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
《真香定律》不僅是在用心理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行為,也是在用心理學知識,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活出自己。
聚光燈效應告訴我們,別人未必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關注我們,所以哪怕站在舞臺中央,我們也完全可以放輕鬆,沒有人會拿著放大鏡去尋找我們的缺點。
事件切割理論告訴我們,想要記得又牢固又長久,除了要比別人多付出努力,也要講究記憶的技巧,而最好的技巧,就是不中斷地體會。
而飛輪效應則鼓勵我們,付出過的努力都不是白費力氣,它們也會積累、沉澱,最後迸發出不可小覷的力量。堅持得越久,路走得越遠,我們也就會覺得越來越輕鬆。
了解心理學效應,我們也就讀懂了自己和別人心中的真實想法,再回過頭去做選擇的時候,也往往能多了幾分理智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