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2021-01-08 未說育兒

孩子才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總想著好好教育一下孩子,可是有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會出乎我們所料,因為他們似乎並不喜歡被我們教育。

孫先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一些,他最討厭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而且關於這件問題孫先生已經反覆強調了很多次。

可明明這一次又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卻並不希望被孫先生教育。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

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

為什麼孩子怕被說?

1. 孩子有些小自戀

不得不承認有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自戀,他們總覺得自己是近乎於完美的,所以他們在面對父母的教育時才會顯得那麼不爽。畢竟父母拆穿了他們的真實人格,這使得孩子根本沒有辦法偽裝下去。所以他們既不想要聽說教,又會很厭煩自己的父母。

2. 孩子比較自卑

還有一類孩子天生就是比較自卑的,自卑的心理促使他們很不喜歡被別人品頭論足。雖然他們也知道父母是在為自己好,可是聽到父母的教育時,他們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甚至覺得父母是故意給自己找麻煩。一旦這個孩子發現自己在父母的面前會顏面盡失的時候,他們自然也就不會喜歡被父母教育。

3. 性格作怪

還有一種孩子是天生性格的原因,性格的使然使得他們不太願意被父母批評。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大大咧咧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出現一些錯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不覺得這些錯誤值得被父母批評一次。所以在父母想要批評自己的時候,孩子才會刻意的維護自己的尊嚴。

所以每一個孩子怕被說都是有著原因存在的,而且孩子怕被說往往與聚光燈效應有著很大的關係。

怕被說和聚光燈效應有何關聯?

聚光燈效應是心理學中常見的一個術語,在育兒的過程當中也是極為常見的。所謂聚光燈效應,則是一個人站在聚光燈下,那麼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會無限制放大。其實關於這件事情,放到孩子身上也是可以用理論來說清的。

他們之所以不想被說,就是因為他們過於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覺得自己站在聚光燈下,所有的影響都會加倍放大。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特別想要保護好自己的自尊的,生怕自尊被別人踐踏,所以他們也就不喜歡被父母教育了。

其實聚光燈效應是一個很不好的效應,正是因為效應的存在,孩子才會變得畏首畏尾,這對於他們的心理成長來說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怎麼避免聚光燈效應出現?

1. 讓孩子不要高估自己

如果想要避免聚光燈效應存在與孩子的生活當中,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孩子不要高估自己。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在別人的眼裡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有孩子能夠不斷地淡化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地位,那麼他們才會覺得即便是被批評了也不會干擾自己的生活,並且還會選擇不斷的改正自己錯誤的一面。

2. 提升孩子自信

自卑的孩子往往會出現聚光燈效應,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逐漸變得自信。日常生活當中不要總是去看孩子有缺陷的一面,即便是孩子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婉轉的方式來告訴孩子。這樣一來孩子的心靈就不會變得脆弱,反而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當孩子可以對任何話語都不再觸動的時候,就成功了。

3. 讓孩子不要在意別人的感受

我們永遠也管不住別人的嘴巴,但是我們能夠讓孩子學會不去在意別人的感受。如果孩子總會在意別人的感受,那麼他們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苦累的。

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適當的過濾其他人所說的話,就算是被父母批評,也不要總是把這些負面情緒帶入到生活當中。學會冷靜處事,淡化本我,這樣一來就不會對別人所說的話太過於在意了。

為了讓孩子不再出現聚光燈效應,我們還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引導孩子,使得孩子擁有強大的信念和不動搖的意志力。如此一來,孩子將會變得更加優秀。

你覺得還有怎樣的辦法可以逐漸讓孩子擺脫聚光燈效應呢?說出你的看法,我們來討論一下。

相關焦點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不得」?1、孩子內心有些小自卑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說不得,只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有一些小自卑而已,他們覺得自己身上漏洞百出,所以他們特別想要極力的保護自己。如果父母完全不在意孩子的面子,並且把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臭罵的話,那麼孩子肯定會覺得心靈受到創傷。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其實,孩子「說不得」,往往可能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一下,或能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具體來說,孩子為什麼會「說不得」?1.性格使然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臉皮薄,害怕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更害怕別人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別人的指責和批評可以讓他們難受很久。為什麼說是觸發了「聚光燈效應」?孩子「說不得」往往和「聚光燈效應」有著密切的關聯。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這樣的孩子關注點不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反而困住了自己的行動。孩子有自尊心是好的,但是自尊心太強就需要父母的引導了。031999年心理學家基洛維奇和同時薩維茨基提出「聚光燈效應」。是指一些人總是高估自己被關注的心理。
  • 大多「聚光燈效應」作祟,正面引導是關鍵
    第三、天性使然有些孩子性格本身就會比較的內向,臉皮比較薄,非常恐懼在公眾面前得體地展示自己,並且非常害怕聽到別人對於自己否定性的評價,就算是善意的指責與批評也會讓他們心裡感到非常難過。之所以孩子會患上「說不得」的小毛病,多半還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不小的推動作用。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討論和交流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比如可以控制的事情有:自己的行為和表現、思想和想法、自己不合理的情緒(比如焦慮、沮喪、失落)……父母通過和孩子討論這些孩子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讓孩子嘗試認識自己的情緒,在認識這些不良情緒的基礎上學會自我控制,嘗試自我控制不良情緒下的不良心態和現象,幫助孩子自控力得到發展。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一,"鏡中我效應"家長需要了解的知識(1)什麼是鏡中我效應這一理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其中他指出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其實是在與他們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穿了一件個性的衣服走在人多的地方,總是覺得那天所有人都多看了自己的兩眼。……而上面所出現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聚光燈效應。聚光燈效應是季洛維奇和佐夫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主要的內容是指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當時可能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或者根本沒有注意到,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 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心理學家:比說教管用
    1、讓孩子學會這種發洩的錯誤方法就像上面我們所說的一樣,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他們效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若是爸爸媽媽所出現的行為舉動基本上都是積極正能量的,那麼孩子內心也是充滿陽光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會朝著好的方向。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璟頤看著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通過"鏡中我效應"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父母一直在罵孩子,對他們進行打壓、貶低式的教育,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認知,產生消極的影響。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阿布媽媽聊育兒有些人經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在我認識的家長當中,他們都會有孩子懶惰的問題。孩子能不能自律,是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們常提的一個問題,但孩子們很難做到自律。其實別說小孩子,我們大人做到自律也並不容易,每天都說要讓自己多看點書,結果下班回到家裡之後,就會馬上鬆懈下來,躺在沙發上不上起來,開始不停地玩手機或者看電視。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
  • 孩子關鍵時刻總是表現失利?了解詹森效應,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這樣張女士很是為難,明明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的非常出色,為什麼一到關鍵時刻唱歌就變成這個樣子?其實生活當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很多孩子在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都是不盡人意的。很多父母也表示好奇,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也是有著一定的原因存在的。孩子為什麼關鍵時刻總是失利?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父母到底教育到哪個程度,我應該發脾氣,讓他認識到我內心真實的想法呢?在父母教育我的過程之中,我可能承受的範圍是什麼呢?父母所說的話,對於我到底有沒有傷害呢?當孩子長期思考這些問題之後,他們就會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界定,所以,在面對父母的教育的時候,基本上就會沒有任何的感覺。父母的底線是什麼?父母在教育我的時候,到底會說什麼話呢?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孩子也是不同的。所以,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一定要慎重選擇,正確的引導孩子。朋友家孩子(小文)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很一般,馬上就要面臨人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升學考試,家長甚是為其著急。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警惕「焦點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小布媽媽感到非常的頭疼,怕將來孩子會成為一個遇見困難就退縮的人,但是卻又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是好了。其實小布媽媽是沒有明白小布真正不敢去嘗試的原因,小布其實正是受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遲遲不肯再次進行嘗試。這個現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只是有時會被家長們忽略掉。一、什麼是"焦點效應"?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你不再犯錯,孩子就會變好」,了解「蝴蝶效應」,孩子越來越好
    我們正常的思維是,孩子犯錯是孩子的事情,可是實際上,孩子犯錯,家長或許才是始作俑者。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或許可以用「蝴蝶效應」來幫助解釋。★01.「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其實最初是個地理用詞,但由於寓意,經常被使用到經濟學中,但在育兒上,我們也可以用它來解釋很多東西。「蝴蝶效應」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又叫拓撲學連鎖反應。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別人都在看你?
    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存在和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在社會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聚光燈效應」。聚光燈效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我們自我中心主義猖獗的結果。我們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不過這不意味著我們傲慢,也不意味著我們重視自己甚於別人。相反,它意味著我們從自己的經歷中分析我們的存在。我們通過周圍的人看我們、觀察我們的感覺來評價周圍的世界和其他人。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存在這種情況:當眾回答問題,或是孩子在課堂上被提問,總會莫名的卡殼,而當孩子遠離了眾人的視線,又能夠回答的頭頭是道了。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發生呢,很大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何為"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於自己行為和外表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短板」,也因此會被缺點牽絆住腳步,很難進步。對此,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以總結該現象的詞「短板效應」。用另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解釋,即:一桶水的最終高度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拖後腿。01那麼什麼是短板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