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再犯錯,孩子就會變好」,了解「蝴蝶效應」,孩子越來越好

2021-01-14 小歆媽媽

文|小歆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七歲的小美這是第三次把家裡的枕頭給剪壞了,媽媽氣急敗壞地掏出「家規」,幸好爸爸在家看見及時制止了。其實也難怪媽媽會那麼生氣,家裡的那個記憶枕,買的時候是700多元,是個非常貴的枕頭了。

然而,小美今天又犯了個錯誤,她把六千多的矯正眼鏡不知道丟在哪裡了,學校裡沒找著,家裡沒找著。這下媽媽可忍不住了,無論爸爸怎麼阻止,媽媽都必須要讓小美「長個記性」,所以小美家晚上傳了「哇哇」的哭聲,鄰居都覺得不忍心,趕忙過來勸小美媽媽。

小美媽媽:「你不知道她都幹了些什麼事兒,跟她強調過這樣的錯誤不能犯,可她倒好,左耳進右耳出,我今天不打一頓她就不知道疼不長記性!」

鄰居:「你就算打孩子,拿眼鏡也找不著了啊!小孩子忘性大,丟東西很正常,你當初給她眼鏡上掛個繩兒讓她就算拿下來也能夠掛脖子上,它還能給掉了?」

小美媽媽終於冷靜了。

很多家長總是埋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犯錯,犯新的錯誤很正常,但是有的錯誤即便是苦口婆心地勸告了很多次,孩子依舊在犯,這讓家長們非常地頭疼。

我們正常的思維是,孩子犯錯是孩子的事情,可是實際上,孩子犯錯,家長或許才是始作俑者。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或許可以用「蝴蝶效應」來幫助解釋。

★01.「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其實最初是個地理用詞,但由於寓意,經常被使用到經濟學中,但在育兒上,我們也可以用它來解釋很多東西。

「蝴蝶效應」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又叫拓撲學連鎖反應。

「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這是洛倫茲演講時的原話。意思是,表面上看起來毫無關係、或者是關係十分微小的事情,但經過系統的不斷放大,可能會引起一個大範圍的變動。

從哲學簡單地解釋,是一種「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這其實很像「多米諾骨牌」效應,總結來說,就是一種「連鎖反應」。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為什麼同樣地也能用「蝴蝶效應」來解釋呢?

★02.「你不再犯錯,孩子就會變好」

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行為脫離不了關係。家長愛玩手機,孩子也會愛玩手機;家長喜歡熬夜,孩子也會喜歡熬夜;孩子犯錯家長總是打罵,孩子仍舊會繼續犯錯,並且錯誤將越來越大。這就是一種「蝴蝶效應」在育兒上的反應。

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說過:「孩子有較強的自愈能力,你不再犯錯,孩子就會變好。」

孩子的自愈能力,我將其理解為對家長行為、教育能力的一種吸收和外現,並不僅僅是一種心理創傷的癒合。

以孩子犯錯誤為例,小美媽媽在小美犯錯誤後,習慣性地會對小美進行打罵,甚至已經到了驚動旁人的程度。這種「習慣性的行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已經成為了一種下意識的舉動,這對於小美來說意味著什麼?

小美肯定不是頭一回犯丟東西的錯誤,剪枕頭已經是第三次剪了,那麼,是什麼讓小美知道這樣是錯誤的卻仍繼續做這樣的事情?

我理解成這是對媽媽打罵行為的一種另類反抗,因為媽媽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是媽媽的錯誤行為讓小美的做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錯誤。

為什麼七歲的小美會丟眼鏡?是小美故意丟掉的嗎?如果媽媽當時在眼鏡上系個繩子,小美還會將眼鏡亂放嗎?小美犯了錯誤,媽媽能夠及時作出反應而不是打罵,小美還會連續三次剪掉枕頭嗎?我相信會思考的家長,此刻都有自己的看法。

家長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能夠及時做出正確的挽救行為,孩子會吸收家長的這種行為和態度,自然會產生重視。

只有家長停止犯錯,孩子才不會犯錯。

★03.「孩子的發展取決於父母的發展」

很多父母或許不會認同這樣的說法,為什麼說孩子的發展取決於父母的發展?孩子的發展不應該是由他自己來決定的嗎?

現在確實存在著「寒門出貴子」的現象,很多人便將其理解為孩子的人生道路,家長可以不參與。但是,翻翻往年的「狀元薄」,你會發現,所謂的「寒門貴子」所佔的比例,真的微乎其微;那些狀元的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超乎你的想像。

馬克思曾言:「孩子的發展取決於父母的發展......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謹慎。」

溫和,指的是教育中的態度不能過於強硬讓孩子產生反感的心理,但也不是軟弱任由孩子無理取鬧。

謹慎,說明育兒其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家長做的不好,也會讓孩子受到影響;父母做得好,孩子自然不會差,你一直在犯錯,又怎麼能期望孩子不犯錯?

這其實就是「蝴蝶效應」所帶來的結果。

都說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但孩子又何嘗不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呢?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先不要急於責怪,應該先反思是否是自己哪一個步驟出了問題。打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它只能從心理上給予人一種「完成任務」的安慰,打罵過後,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嚴重,犯的錯誤自然也就越來越多。這是「蝴蝶效應」在育兒上的體現之一。

所以,當你不再對孩子犯錯時,孩子自然會變好。

今日互動話題:孩子犯錯時,你是怎麼做的?你是否反思過自己存在的問題?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媽媽,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我是小歆媽媽,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相關焦點

  • 為何好孩子越來越好,壞孩子越來越差?「破窗效應」了解一下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好孩子總是變得越來越好,而自己的壞孩子卻怎麼教育都不行,反而變得越來越差。可他們卻從不會想一想,孩子越來越差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有問題。比如說有的孩子平時比較害羞,父母每次和人聊天時都會說自家孩子不說話太內向,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內向"的定義,從此之後越來越沉默,變得更加內向。這就是因為父母的話讓孩子的內向更加惡化的結果。
  • 孩子犯錯別嘮叨,容易產生超限效應,「獨處」「自然後果法」事半功倍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 父母和孩子都會感覺疲憊,父母會想,為什麼我說了那麼多遍,你還是不改呢? 孩子會想,為什麼你反反覆覆說一個道理呢,求求你別說了!
  • 為啥孩子會犯大錯?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破窗效應,是典型的心理效應的一種。所謂破窗效應,其實就是當一扇窗戶有一個缺口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在第一時間有效填補這個缺口,那麼這個缺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會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畢竟現如今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父母總是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使得孩子根本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做了一些更加過分的事情。
  • 三行代碼,搞定教育孩子的所有問題?樊登教你怎樣陪孩子終身成長
    但事實上,你的很多行為,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可訓練的機器。 比如,你是否經常說:我教過你多少遍了,為什麼還做錯? 你知道誰不會犯錯嗎?機器永遠不會犯錯,只要你輸入正確的指令,他就會做你期望他做的事。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可明明這一次又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卻並不希望被孫先生教育。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為什麼孩子怕被說?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璟頤看著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為什麼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了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要懂得改變
    覺得父母沒有道理當孩子擁有辨明是非的能力之後,他們就會各種思考父母的話,所以當他們覺得父母說的話沒有任何道理的時候就會選擇作罷。所以並不能夠證明孩子不聽話,只是他們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有基本的判斷能力了,父母唬不住他們了。
  • 處罰使孩子變得順從,小心孩子將會以4R效應來回應你
    許多寶媽都喜歡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真的很管用: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一定要付出代價,而孩子為了不付出代價就會「學會乖」,不再犯錯誤。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罰小孩短期內能還你一個「聽話」的小孩,長期來看對小孩的健康成長不利,一直都在實施懲罰教育,那麼你就該為此擔心了,這四個R效應。4R效應是什麼?
  • 抓住孩子這5年英文閱讀關鍵期,否則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所以錯過了小學三年級前的學習階段,孩子會陷入「英文閱讀的馬太效應」,大約只有13%非常努力的學生才能掙扎著從中逃離! 而且家長與孩子會為此付出金錢與時間上高昂的代價。>社會學家丹尼爾·裡尼撰寫了一本名為《馬太效應:優勢如何進一步增進優勢》的書補充說,「教育心理學家發現,喜歡閱讀的孩子傾向於閱讀更多。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其實這是哪吒父親向哪吒傳遞出你是好的,你是最棒的觀念,這種正面的反饋,讓哪吒做出了巨大的改變,其實現實中也是如此,家長給予孩子的正面反饋閱讀,越容易使得孩子能夠積極向上。教育孩子是一個嚴謹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家長要上下而求索,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人生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由此可見,孩子最開始是接受讓他們喜歡的,一旦待遇降低,他們心理預期達不到,就會產生更大的不良情緒。基於此,阿倫森效應對孩子未來會產生很大影響。1,獎勵遞減的負面影響平時對孩子寵溺,滿足他的各種要求,讓孩子內心一直接受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型標準。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3、孩子比較自戀還有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聽批評的話,就是因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而已。他們總是過分的把自己評價的特別高,所以當聽到這些批評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父母刻意的把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拉低了。所以在父母選擇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才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所以說不喜歡聽到批評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這種原因與聚光燈效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記得美國的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從來不會很乖地聽爸媽的話,但是他們一定會效仿大人的言行。當孩子犯錯後,面對爸媽嚴厲的指責,而且每天如此,孩子就會變得叛逆起來,不受管教。一、為什麼孩子越管越叛逆?有很多的家長經常反映孩子犯錯後,被訓斥得多了似乎已經產生了抗體,別說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好像只要爸媽開啟批評和訓斥模式後,孩子就會相應的自動開啟屏蔽功能,根本沒有聽到爸媽說的話。孩子們都有一顆天真愛自由的心,而當爸媽不斷的去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約束孩子,管教孩子時,會讓孩子變得叛逆起來,爸媽變得焦躁緊張。
  • 謊言重複一千次就會成為真理?從戈培爾效應來看,是該騙下孩子了
    在教育孩子這一條道路上,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心理教育。這也是很多家長屢試不厭的一種方式。想必很多的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尤其是每次孩子考完試之後,看到孩子成績單上面的結果。就會想早知道多給孩子做一些題目,讓他熟能生巧了,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真的是根據題海戰術就可以得到提高的嗎?這倒是一個未知數。
  • 學生犯錯,老師避免「波紋效應」?掌握3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
    結果課堂上的這一幕卻被班裡的同學拍了視頻,傳到學校領導那裡,後來這名老師受到了處分,也不再繼續帶我們的課了。其實這名老師工作上兢兢業業,對學生也認真負責,結果卻因為懲罰學生方式不當不僅受到學生的憎惡,還幾乎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難免令人唏噓。學生經常犯錯,是總要和老師故意搗亂嗎?
  • 環境越來越好,蝴蝶反倒少了!江洋畈裡的蝴蝶去哪了?
    以前,有位退休的生物老師,經常跑去江洋畈裡拍蝴蝶,說只要去了江洋畈,隨便拍拍都是收穫。  蝴蝶總共分17科,浙江有12科,有400種。但在江洋畈裡,這位生物老師就拍到了55種。他說有時運氣好,還能拍到在杭州數量都很少的金鳳蝶和穹翠鳳蝶。  每年五六月,是西湖景區蝴蝶最多最美的時候。前幾年,要在整個景區裡再挑一個蝴蝶之「最」的話,就是江洋畈。
  • 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可能你在學習或生活上老是犯同樣的錯誤,而你的父母說教了不止一兩次,但你還是屢教不改,他們就會憤怒地對你喊話:你怎麼老是這樣?可能別人在指出你的不對,你的缺點,但你自己沒有任何察覺,此時你會認為,我做錯了什麼?我什麼都沒做錯,我不會出現這種錯誤的。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還不了解真正的對與錯,只有大人們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孩子並不能夠理解。要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錯誤是什麼,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才是讓孩子認識錯誤的關鍵。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希望孩子有一個好脾氣,那為人父母就應該做好榜樣。3. 孩子的"臭脾氣"多是情緒惹的禍。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何況是孩子?孩子的脾氣是逐漸養成的,長時期在負面情緒中生活,孩子的脾氣自然是好不到那裡去。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豐子愷:青蟲變蝴蝶,還孩子一個孩子的世界
    他關心孩子們的成長,並且以文載道,傳達出了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現在重讀,我覺得對教育者而言,仍有借鑑和學習的必要。這樣,這個廣大的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更有意義,不再有鴻溝,不再有隔膜,不再是兩個陌生的世界。 豐先生講,有一次他領著四個孩子在院中槐陰下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