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2020-11-24 騰訊網

文|全文共1885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你的小時候應該也有這樣的經歷,可能你在學習或生活上老是犯同樣的錯誤,而你的父母說教了不止一兩次,但你還是屢教不改,他們就會憤怒地對你喊話:你怎麼老是這樣?怎麼叫都不會聽。

小時候我的媽媽也經常跟我說這樣的話,我也是不愛聽,甚至會反抗。對於孩子來說,這種事情多了,真的很燒腦。

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種孩子怎麼教都仍會犯同樣錯誤的現象如今還在不斷上演,已經變成了父母教育中的一大命題,困擾著許多家庭。

第1, 父母的情緒激動

在孩子犯錯後,身為父母往往一時間容易情緒激動,把一些負面情緒疊加在了批評孩子的話語當,如果孩子看上去沒有悔改的意味,家長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語氣不斷加大,從而帶動起孩子內心的不滿與憤怒。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與孩子雙方都帶有情緒對話,並不能夠就事論事,還可能損害雙方的感情,長期如此還可能導致孩子性格受到影響。

第2, 孩子不願接受的心理

人在受到不接受或者批評時,首先會選擇保護自己。可能別人在指出你的不對,你的缺點,但你自己沒有任何察覺,此時你會認為,我做錯了什麼?我什麼都沒做錯,我不會出現這種錯誤的。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還不了解真正的對與錯,只有大人們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孩子並不能夠理解。要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錯誤是什麼,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才是讓孩子認識錯誤的關鍵。不然他們嘴上說著懂了,但內心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還認為是父母錯怪他們了。

強迫孩子認錯有兩大弊端

強迫孩子只會適得其反,父母們要避免出現這樣錯誤的糾錯行為,否則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成長

一方面,破壞與子女的感情。父母不能夠在批評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又要強加給孩子他不認為有錯的地方,時間久了,就會讓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出現間隙。他們會在內心否認父母對自己的看法,覺得別人家的爸爸媽媽比自己的好,甚至會產生厭惡的心理。

另一方面,讓孩子內心變得叛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些叛逆的孩子家長處在兩個極端的地位,一個是完全不管,任由孩子;另外一個是管教過於嚴厲,束縛了孩子的內心。

有些父母覺得口頭批評行不通,就換著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父母對孩子單向的說教命令只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在面對家庭問題時無法正確地溝通交流,導致雙方的隔閡誤會越來越深。

「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

有人會問了,到底怎麼樣能夠讓批評事半功倍呢?這裡就介紹一個叫「肥皂水效應」的原理。

什麼是「肥皂水效應」呢?

肥皂水效應指的是,在一段對話中夾雜著讚美與批評,如果開句只有批評沒有讚美,那會讓這段對話聽上去不愉快;但如果你能在開頭與結尾都用到讚美,那麼,這段對話中批評的負面影響將大大下降,使被批評的一方能夠更快地接受你對他評價。

在面對孩子犯錯問題時可以如何操作呢?

首先,認真讚美。有些父母很心急,看到「肥皂水效應」就想要馬上得到效果,在批評孩子時簡簡單單幾句非常敷衍且簡短的讚美,就開始轉入嚴肅的話題,準備批評孩子。孩子與父母每天生活在一起,是可以聽得出父母語氣變化的,太明顯的對話目的只會與之前的批評沒有什麼不同

一個孩子不可能只有缺點,父母在讚美孩子的時候,要認真地對待。儘管是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作為孩子的優點,比如孩子做作業不認真,父母可以這樣說,爸爸媽媽喜歡你做家務時認真的樣子,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爸爸媽媽很開心,如果你能在做作業時更認真一些,爸爸媽媽就更開心了。

Tips:先用讚美的方式是想讓孩子明白,在父母心中你是被肯定被認可的,是爸媽的小寶貝,並不是會被做錯事影響的。

其次,批評時不要用力過度。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有些容易犯錯有些不易犯錯,父母在批評的過程中不應該過度地指責,把事情嚴重化。

想要通過一次的批評就讓孩子不再犯這個錯誤的可能性太小,更多的是需要父母幾次耐心的教導,也不要把自家孩子和別家孩子進行比較,這種做法是最不明智,可能沒有讓孩子改錯,卻造成他內心的不平衡。

最後,適度使用。這個方法不適合頻繁使用,經常這樣會造成孩子聽得多就開始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像同一件事情做久了,就會產生疲勞的感覺是一個道理。

讚美與批評夾雜的模式成了套路,就失去了它本來的價值。父母在使用這個方法時,多把握一些關鍵的時機,讓孩子接受得更快、更好

凌晨媽媽來叨叨:

孩子犯錯老不改,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一種方式行不通,為何不選擇其他的方法試一試呢?教育孩子並非背書,是需要靈活變通的。你家孩子是否也會經常犯錯改正不了呢?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如果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時,找到一個既能讓孩子接受批評,又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方法就完美了,如何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麥金利當時競選總統時,就運用了「肥皂水效應」而且還得到了很好的結果。在刮鬍子前,理髮師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的痛。」這就是柯立芝運用肥皂水效應讓粗心的女秘書接受批評並改正的好方法。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讓孩子輕鬆接受批評?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其實,問題出現在父母不會"批評"上面,批評也是有技巧的,這與"肥皂水效應"有一定的關聯。如果能夠善用"肥皂水效應",那麼孩子也能夠"愉悅"地接受批評了。那麼,什麼是"肥皂水效應"?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能夠讓孩子"愉悅"地接受批評?最重要的是,父母該如何利用"肥皂水效應"掌握"批評"的技巧呢?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早上起床晚了,父母會嘮叨,說:讓你晚上早點睡偏不聽,現在起不來了吧?孩子吃飯慢了,父母會批評:天天想著辦法給你做吃的,還這麼挑剔,不愛吃就別吃。孩子不想離開父母去幼兒園,父母便會生氣:別的孩子都能上,就你不敢上,真沒出息!
  • 孩子做錯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羅素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犯錯你的第一反應,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看過這樣一則新聞:9歲男孩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罰,留下了一封30字的遺書,從17樓跳下去自殺了。看到這則新聞讓許多人感到心疼,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用命去抵一塊玻璃?
  • 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羅素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犯錯你的第一反應,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看過這樣一則新聞:9歲男孩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罰,留下了一封30字的遺書,從17樓跳下去自殺了。看到這則新聞讓許多人感到心疼,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用命去抵一塊玻璃?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先是要從心理層面來幫助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本身是自卑的,再怎麼用題海戰術,他也未必能夠提高成績,因為他不相信自己。那麼,在這裡就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戈培爾效應,戈培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指的是謊言重複了100遍後便會成真。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導語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需要身邊的人善意的提醒或者批評指正,尤其是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教育。性格使然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臉皮薄,害怕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更害怕別人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別人的指責和批評可以讓他們難受很久。為什麼說是觸發了「聚光燈效應」?孩子「說不得」往往和「聚光燈效應」有著密切的關聯。
  • 掌握暗示效應,塑造「好」孩子,父母要怎樣做?快試試這四種
    如果將暗示效應應用在育兒問題上,對「好」孩子的塑造是非常有效的。下面我們介紹四種常用的暗示效應的操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媽媽們。1.語言暗示:積極的鼓勵遠比斥責更有效當孩子和小朋友們搶玩具時,如果媽媽一味斥責,否定孩子,就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反感媽媽的話,而如果媽媽採用語言暗示的方法,對孩子說「我家寶貝兒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了」,當孩子從媽媽嘴裡聽到了誇獎,就會不自覺地按照媽媽言語中期望的那樣去做。
  • 處罰使孩子變得順從,小心孩子將會以4R效應來回應你
    許多寶媽都喜歡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真的很管用: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一定要付出代價,而孩子為了不付出代價就會「學會乖」,不再犯錯誤。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罰小孩短期內能還你一個「聽話」的小孩,長期來看對小孩的健康成長不利,一直都在實施懲罰教育,那麼你就該為此擔心了,這四個R效應。4R效應是什麼?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把大的任務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可以完成的小目標,猶如登門檻時一級臺階一級臺階的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的登到高處。在培養孩子情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比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等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積極的奮發向上,塑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情商教育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特別是應當從孩子抓起。
  • 為啥孩子會犯大錯?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上一次就是因為劉先生的孩子跟同學動手動腳被找家長,而這一次又是做出了比之前更過分的舉動,這讓劉先生很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犯錯越來越嚴重呢?    破窗效應,是典型的心理效應的一種。所謂破窗效應,其實就是當一扇窗戶有一個缺口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在第一時間有效填補這個缺口,那麼這個缺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會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畢竟現如今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父母總是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使得孩子根本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做了一些更加過分的事情。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束手無策,應該了解一下「海格力斯效應」,老友昨晚跟我視頻聊天張嘴就是對自己家六歲的兒子一通抱怨和批評,老友說兒子這麼小就已經很叛逆了,長大後都沒法管教了,還對我說每次看到兒子抱著手機玩遊戲,搗亂後都要對兒子進行一番教育,但是,發現對孩子的管教越是嚴格,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聽話懂事,反而是越來越叛逆,惹人生氣了。
  • 批評孩子的壞處,更多的是一種反作用的動力,我們要注意方法
    批評孩子的壞處,更多的是一種反作用的動力,我們要注意方法 前面我們說過,表揚孩子不是什麼好辦法,那麼,批評呢?批評是不是可以教育處好孩子呢? 批評是有好處的,好處是在短時間內,及時制止孩子的某種行為。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孩子才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總想著好好教育一下孩子,可是有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會出乎我們所料,因為他們似乎並不喜歡被我們教育。孫先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一些,他最討厭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而且關於這件問題孫先生已經反覆強調了很多次。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在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下,他勇敢前行,現在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看了楊迪家的教育理念,幾個家裡有娃的朋友私下也討論起來。大家對鼓勵式教育表示一定的認可,同時也有些疑惑。寶媽小麗就提出自己的問題。她家寶寶文文是全家的團寵,家裡達成一致意見要用溫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小時候在家調皮搗蛋,小麗不會嚴厲地批評他,都是跟他耐心講道理,鼓勵他改正缺點。還經常表揚他,誇他「很聰明,很棒」。
  • 孩子犯錯別嘮叨,容易產生超限效應,「獨處」「自然後果法」事半功倍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孩子犯錯,家長嘮叨,可能會產生超限效應。 (一)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這個牧師的布道讓他非常感動,他準備捐很多錢。
  • 那不如試試「低聲教育」吧
    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觸吧,明明自己不想吼孩子的,但是一直以來,父母們在面對像永動機一樣不停的折騰著的熊孩子的時候,已經逐漸形成不知道孩子們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時間,會觸碰到自己或因生活或因工作而快要崩潰的某個敏感的神經,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那一瞬間嘭的一聲爆發了,「獅子吼」對於父母來說是快速終結自己爆炸的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知道「孩子將要或正在做著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面對孩子發脾氣,你是不是挺無奈的?總是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言不合撒潑打滾說不聽,罵不動,打又心疼?關起家門也就罷了,就怕帶出門,"熊孩子"不分場合,不分情況,脾氣上來總是你猝不及防。路過玩具店,要玩具你若不買,他就在店面口又哭又鬧;沒辦法答應買吧,同款的玩具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他也就是三分鐘熱度。
  •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怎有效果?關掉「鯊魚音樂」,才能有效教育孩子
    而此時孩子的話悄然來到你身邊,看到已經成為泳池裡面的焦點,輕輕拉扯你說:「可能孩子也是不小心的吧。說兩句就得了。」原本你的怒火就未消,現在又添新火:「不小心,有不小心拿自己親弟弟的生命開玩笑的人嗎?你給我不小心一個試試看!」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其實教育孩子的時候,讚美對於孩子的作用,是遠遠大於批評的,不僅是因為讚美能讓人心情愉悅,還能鼓勵人們積極向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他講到老師對學生報以什麼樣的期待,將會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如果老師很看中某個學生,並多次鼓勵他,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小麗的孩子今天上小學一年級,成績一直不怎麼好,小麗為此特別的著急,經常在家就是逼著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麼笨,如果不努力點,什麼時候能夠趕得上別人,說如果一年級就不打好基礎,以後更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