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使孩子變得順從,小心孩子將會以4R效應來回應你

2021-01-09 歡快聊家常

許多寶媽都喜歡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真的很管用: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一定要付出代價,而孩子為了不付出代價就會「學會乖」,不再犯錯誤。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罰小孩短期內能還你一個「聽話」的小孩,長期來看對小孩的健康成長不利,一直都在實施懲罰教育,那麼你就該為此擔心了,這四個R效應。

4R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對孩子進行長時間的懲罰教育時,孩子們會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個或所有形式來「回敬」我們!

憤怒(Resentment)——這是不公平的,我無法信任大人!

復仇(Revenge)-他們現在贏了,但是我要把它畫出來!

叛逆者(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此證明我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後退(Retreat)-a:偷偷摸摸,下次大人再也抓不到我了!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有個小孩打翻了牛奶,母親一邊收拾牛奶,一邊責罵小孩:「看,牛奶打翻了,你不會倒牛奶了,你也不會,以後別倒奶牛了,牛奶打翻了,你也不用喝牛奶了!」

此外,母親不喝牛奶也是一種懲罰,剝奪了孩子繼續努力的機會,為了避免再次打翻牛奶,母親的做法是:你永遠不需要來倒牛奶!

假如母親長久以來一直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那孩子就會害怕嘗試,而認為自己是一個笨孩子,壞孩子:我總是不能讓母親滿意,我總是讓母親失望!

那媽媽該怎麼辦呢?如何能夠既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性格,又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呢?實際上非常簡單。

一、相互體諒。

想想在童年時,那些被羞辱或不公平對待的經歷?那時你願意合作麼?

還記得小時候我寫的東西很醜當然現在的情況也不好。一位好朋友來找她上學了,姐姐看了朋友的書本,發現她寫的字很方正,便叫我們在黑板上寫字,一邊稱讚我的朋友寫得好,一邊責備我寫得不好。那麼我來擦掉重寫的單詞。

效果如何?我擦掉了字,但我故意寫得更難看了,於是我哭了起來。

在童年的時候,當你想想自己所處的境況時,很容易就明白了孩子的處境,孩子並不是故意犯錯誤,更不是故意做壞事,與批評、懲罰相比,孩子其實更希望得到你的理解。

集中精力去解決問題。

我們經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結果上,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媽媽最關心的是:這個熊孩子,我知道他做得不好,瞧,牛奶打翻了,灑了一地!

事實上,比起結果,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解決問題:下一次如何避免再次打翻牛奶?因為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為孩子們倒牛奶吧?

牛奶翻了,如果媽媽說:現在該怎麼辦?然後孩子的思想就會跟著媽媽走,會注意到如何去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孩子會說:我會去清理牛奶。

下一次孩子再給他倒牛奶時,他會更加小心,避免再次把牛奶打翻。

犯錯誤會讓孩子長大。

很多父母總是關注錯誤本身:你怎麼又犯了錯?難道我沒有說嗎?怎麼沒聽?

但是父母要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犯錯誤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只有犯錯誤才能讓孩子成長。還有大人也常犯的錯誤,不怕犯錯,重要的是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保證下次做得更好。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齣戲是《帶著爸爸去留學》,雖然平均分很低,但朱露莎卻是個怕犯錯的女孩,而且每次都會找藉口,為什麼呢?這個和她媽媽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因為朱露莎的媽媽總愛罵她笨,罵她笨,罵她笨,總是讓媽媽失望,生她不如生她。

如果你總是注意孩子的錯誤,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害怕犯錯誤,害怕嘗試,顯得自卑和敏感。

情況:

薩沙很沮喪地從學校回來,對媽媽說:老師在學校裡當著這麼多同學批評我,真可氣!母親說那一定是你做得不好,老師怎麼會無故批評你?這樣小孩會更生氣,下一次甚至會跟老師頂嘴,或者會變得自卑,有什麼事不想再跟媽媽說。

對的:媽媽這麼說:孩子,我知道你一定是現在感覺不好,甚至覺得有點丟臉。這麼說是想告訴孩子:你了解她的心情。那麼,如果你能說出自己在童年時期類似的經歷,比如在課堂上當眾受到點名批評的經歷,孩子就會更願意聽你的建議,並主動地告訴你具體發生了什麼。只從同桌借了一支鉛筆,被老師批評了一頓!此時母親問:那麼,你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這個時候小孩就會積極思考:下次我要準備更多的削鉛筆。

很好的解決了!

每一個孩子在他的一生中並不會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解什麼,就像我們一樣,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有許多做不好的地方。

所以以上的方法都是值得借鑑的:你需要堅持!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可明明這一次又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卻並不希望被孫先生教育。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為什麼孩子怕被說?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如果一個小孩在大街上不小心摔倒了,他極大可能會立刻大哭起來,然後委屈地找父母。那麼孩子是真的摔疼了嗎?其實未必,這是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邊,他習慣性地依賴著自己的父母。
  • 孩子突然變得叛逆,家長警惕「海格力斯效應」,巧用3招輕鬆化解
    看到甜甜這樣說話,父母真的是氣不打一出來,本來也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怎麼就這樣子對自己說話呢?父母向她說到,要不是為了你的將來,誰願意死乞白賴的追著你寫作業,你怎麼就不識好人心呢?甜甜說:我就不識好人心,你們以後不用管我。這下可真是把甜甜的父母氣得半死。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其實教育孩子的時候,讚美對於孩子的作用,是遠遠大於批評的,不僅是因為讚美能讓人心情愉悅,還能鼓勵人們積極向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他講到老師對學生報以什麼樣的期待,將會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如果老師很看中某個學生,並多次鼓勵他,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小麗的孩子今天上小學一年級,成績一直不怎麼好,小麗為此特別的著急,經常在家就是逼著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麼笨,如果不努力點,什麼時候能夠趕得上別人,說如果一年級就不打好基礎,以後更麻煩。
  • 為啥孩子會犯大錯?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1.父母沒及時更正  孩子之所以會犯的錯誤越來越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平時總是不去選擇更正孩子的錯誤。一直以來都選擇放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就會使得孩子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  所以孩子很可能會變本加厲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而這一切全都是父母的過錯,往往與孩子沒有任何關聯。
  • 「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出類拔萃的優勢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亮點,但同時隱藏在內心另一面的缺點則會成為不依不饒的絆腳石。許多在小學時成績優異的三好生,到了高中時期就變得黯然失色,當初調皮搗蛋的「差生」如今已然成了成績出色的優等生,原因何在?其實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必有其短,並且表現出的年齡段也不盡相同,譬如男孩一般在高中時期比較佔優勢,而女孩子小學初中時期,更勝一籌。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為了能夠讓孩子提高成績,變得更加的優秀,父母們也是絞盡腦汁,各種辦法都使出來了。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先是要從心理層面來幫助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本身是自卑的,再怎麼用題海戰術,他也未必能夠提高成績,因為他不相信自己。那麼,在這裡就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戈培爾效應,戈培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指的是謊言重複了100遍後便會成真。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可用這3招化解
    如果想要問家長,最難搞的孩子問題是什麼?相信會得到一致的答案,就是叛逆。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們都覺得相當的頭疼,你越是教育孩子,似乎會導致孩子變得越反叛。父母有時候面對這樣的成績,未免會大怒:"你怎麼考那麼差啊!"對於父母的直言,孩子卻回應狠話:"這是我的考試,我考得怎樣跟你們無關!你們別管我!"當小秋的父母聽到這樣的話之後,又惱火又無奈,怎麼孩子這麼無理?相信父母會困惑,明明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不領情還跟自己唱反調,還說出這樣的話來氣自己。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二、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更加焦慮因為孤島效應,孩子很可能被認為是異類,在《悲傷逆流成河》裡,出身普通的易遙就是一個異類,除了齊銘,她沒有朋友。在《少年的你》中,陳念成績很好,文靜懂事,可是她依然是不被接受的。
  • 孩子犯錯別嘮叨,容易產生超限效應,「獨處」「自然後果法」事半功倍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 父母和孩子都會感覺疲憊,父母會想,為什麼我說了那麼多遍,你還是不改呢? 孩子會想,為什麼你反反覆覆說一個道理呢,求求你別說了!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1、何為「海格力斯效應」關於海格力起源與一個神話故事,而「海格力斯效應」是心理學家把人們之間相互敵對的情緒,以及睚眥必報,你一言,我一語針鋒相對,兩者相互為難,相互排斥的一種形象的統稱,更是一種惡性循環的仇視心理和報復心理的表現。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他的父母發現後,心裡非常的緊張,擔心孩子因此變得越來越孤僻,可是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和他說要大膽點,但小樂就是一副膽小的樣子,其實,孩子這是受到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那麼焦點效應是什麼?焦點效應的意思是人們會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一些令自己尷尬的事情時,會下意識地去看周圍人的反應,會覺得自己成為了他人視覺的焦點,可往往是大家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你。
  • 孩子能背書卻不認識字?是家長方法錯了,「語義啟動效應」來幫你
    "語義啟動效應"1、何為"語義啟動效應""啟動效應"是指一個先快速呈現的刺激 對緊接著出現的第二個刺激的加工產生的或正或負的影響。通俗易懂的說就是在某一信息前出現了刺激,讓你對這一信息更加容易接受。將"語義啟動效應"放在孩子的學習當中來表現,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場景來刺激孩子的記憶,幫助孩子更好的去記住新學習的概念和字詞。也就是說,在具體的場景中去讓物品和字結合起來,刺激孩子的反應。達到記住物品以及其名稱的效果。比如,孩子都知道家裡的醬油、鹽、味精等物品,但是卻不知道這些物品的字是怎麼寫的。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趙先生聽後,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兒子,你不要擔心這個,別人才不會一直盯著你看呢,好好做你自己就行。」小趙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在這種觀念的促使之下,大部分的年輕父母也轉向了另外一種比較盛行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講大道理,可是大家也都明白,這種所謂的講大道理孩子並不一定會買帳。寶寶米亞:我家孩子別說講大道理了,現在你給他說一句話,他能頂10句嘴,有些時候明明非常正式的場合,他還能夠笑嘻嘻的給你說出來玩笑話。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嘴上說的,就是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告訴我們,取向決定未來,同樣,你的取向,也關乎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心理實驗:從一所小學裡,選了3個班的學生進行「發展測驗」。他把一份優秀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並告訴老師,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都有優異發展的可能。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但是媽媽卻並不認可她的看法,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打壓孩子的錯誤,還開始講大道理。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心思單純,很容易因為外貌的特徵而陷入自卑。如果家長不能對孩子有一定的引導,那麼幼年時的自卑會一直跟著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在發現孩子自卑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關"瓦拉赫效應"的知識。那麼,"瓦拉赫效應"究竟是什麼?
  • 「你不再犯錯,孩子就會變好」,了解「蝴蝶效應」,孩子越來越好
    很多家長總是埋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犯錯,犯新的錯誤很正常,但是有的錯誤即便是苦口婆心地勸告了很多次,孩子依舊在犯,這讓家長們非常地頭疼。我們正常的思維是,孩子犯錯是孩子的事情,可是實際上,孩子犯錯,家長或許才是始作俑者。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或許可以用「蝴蝶效應」來幫助解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