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寶媽都喜歡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真的很管用: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一定要付出代價,而孩子為了不付出代價就會「學會乖」,不再犯錯誤。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罰小孩短期內能還你一個「聽話」的小孩,長期來看對小孩的健康成長不利,一直都在實施懲罰教育,那麼你就該為此擔心了,這四個R效應。
4R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對孩子進行長時間的懲罰教育時,孩子們會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個或所有形式來「回敬」我們!
憤怒(Resentment)——這是不公平的,我無法信任大人!
復仇(Revenge)-他們現在贏了,但是我要把它畫出來!
叛逆者(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此證明我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後退(Retreat)-a:偷偷摸摸,下次大人再也抓不到我了!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有個小孩打翻了牛奶,母親一邊收拾牛奶,一邊責罵小孩:「看,牛奶打翻了,你不會倒牛奶了,你也不會,以後別倒奶牛了,牛奶打翻了,你也不用喝牛奶了!」
此外,母親不喝牛奶也是一種懲罰,剝奪了孩子繼續努力的機會,為了避免再次打翻牛奶,母親的做法是:你永遠不需要來倒牛奶!
假如母親長久以來一直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那孩子就會害怕嘗試,而認為自己是一個笨孩子,壞孩子:我總是不能讓母親滿意,我總是讓母親失望!
那媽媽該怎麼辦呢?如何能夠既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性格,又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呢?實際上非常簡單。
一、相互體諒。
想想在童年時,那些被羞辱或不公平對待的經歷?那時你願意合作麼?
還記得小時候我寫的東西很醜當然現在的情況也不好。一位好朋友來找她上學了,姐姐看了朋友的書本,發現她寫的字很方正,便叫我們在黑板上寫字,一邊稱讚我的朋友寫得好,一邊責備我寫得不好。那麼我來擦掉重寫的單詞。
效果如何?我擦掉了字,但我故意寫得更難看了,於是我哭了起來。
在童年的時候,當你想想自己所處的境況時,很容易就明白了孩子的處境,孩子並不是故意犯錯誤,更不是故意做壞事,與批評、懲罰相比,孩子其實更希望得到你的理解。
集中精力去解決問題。
我們經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結果上,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媽媽最關心的是:這個熊孩子,我知道他做得不好,瞧,牛奶打翻了,灑了一地!
事實上,比起結果,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解決問題:下一次如何避免再次打翻牛奶?因為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為孩子們倒牛奶吧?
牛奶翻了,如果媽媽說:現在該怎麼辦?然後孩子的思想就會跟著媽媽走,會注意到如何去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孩子會說:我會去清理牛奶。
下一次孩子再給他倒牛奶時,他會更加小心,避免再次把牛奶打翻。
犯錯誤會讓孩子長大。
很多父母總是關注錯誤本身:你怎麼又犯了錯?難道我沒有說嗎?怎麼沒聽?
但是父母要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犯錯誤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只有犯錯誤才能讓孩子成長。還有大人也常犯的錯誤,不怕犯錯,重要的是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保證下次做得更好。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齣戲是《帶著爸爸去留學》,雖然平均分很低,但朱露莎卻是個怕犯錯的女孩,而且每次都會找藉口,為什麼呢?這個和她媽媽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因為朱露莎的媽媽總愛罵她笨,罵她笨,罵她笨,總是讓媽媽失望,生她不如生她。
如果你總是注意孩子的錯誤,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害怕犯錯誤,害怕嘗試,顯得自卑和敏感。
情況:
薩沙很沮喪地從學校回來,對媽媽說:老師在學校裡當著這麼多同學批評我,真可氣!母親說那一定是你做得不好,老師怎麼會無故批評你?這樣小孩會更生氣,下一次甚至會跟老師頂嘴,或者會變得自卑,有什麼事不想再跟媽媽說。
對的:媽媽這麼說:孩子,我知道你一定是現在感覺不好,甚至覺得有點丟臉。這麼說是想告訴孩子:你了解她的心情。那麼,如果你能說出自己在童年時期類似的經歷,比如在課堂上當眾受到點名批評的經歷,孩子就會更願意聽你的建議,並主動地告訴你具體發生了什麼。只從同桌借了一支鉛筆,被老師批評了一頓!此時母親問:那麼,你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這個時候小孩就會積極思考:下次我要準備更多的削鉛筆。
很好的解決了!
每一個孩子在他的一生中並不會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解什麼,就像我們一樣,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有許多做不好的地方。
所以以上的方法都是值得借鑑的:你需要堅持!